[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3 22:58:34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FangHFupyin</i>在2010-4-13 18:26:43的发言:</b><br/><div><p>beihnuangx 说的是,<font size="4">借汉语词汇可以,不过要近可能的少用,难道我们不能创吗?</font></p><p><font size="4">还可以进行相应词汇转换,</font><font size="4">借汉我也用过,不过等到想到那些词如何转换或创出来时就会改掉,</font></p><p><font size="4">比如“以为”我有写成iv'veif过,“以”按其意有“拿,把,用”之意,“为”有“看成,当作”之意,</font></p><p><font size="4">这样rauz就可以转换为lah baenz(看成)或aeuz baenz(拿成),如我以为是这样子=gau lah baenz beij geiz,</font></p><p><font size="4">标准壮文中也有一些这种转换,各地都发展起来,然后经过交流学习,就可以相通相容装语文就会发展的更好。</font></p></div></div><p>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p><p>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库,每种词汇和用法在每种语言当中不会都有完全一致的词汇和用法,两种语言当中的对译,用各自最相近或者最对应的词语来翻译即可,没必要为了精确对应而去“生造”出一套新词,这样除了译者外根本没人看懂。如英语的“think”一词,汉语有“想”、“认为”、“打算”、“思考”等不同的词汇去对译,汉语的“洗”,在壮语里也有 saeg、swiq、langx等不同的词汇去对应,该选用那个词要看前后语境。</p><p>“以为”这个词在汉语里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观认为”(但客观上不一定符合事实)的意思,这个词在标准壮语应为 laihnaeuz,如 gou laihnaeuz baenz neix (我以为是这样子),一个是“作为”、“用作”的意思,这个壮语就直接用 aeu…daeuj…/guh…daeuj…就足够了,如《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里有这么一段“(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这里的“以为”就是“用作”的意思,壮语直接说“<strong>guh</strong> gahmaz seng'eiq<strong> daeuj</strong> ciengx bak ne?”就足够了。无端造出lah baenz / aeu baenz 之类的词汇,不仅是浪费了原有民族词用法,而且也没有必要,让壮语母语者听了都云里雾里,徒增烦恼而已。</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obnobn</i>在2010-4-13 21:44:32的发言:</b><br/><p>泰族的语言发达,可以表达科技、经济等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壮语只有以其为源发展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壮语才能自如表达壮人的思想,是壮人身心的自然需要。</p><p>以汉语为源是极其错误的,如同红薯水稻嫁接,将壮语引向毁灭。“大势所趋”的说法是不对的,要你死你就死?</p><p>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是可以的,壮人汉语较熟有一定的现实价值。</p></div><p><font size="4">肯定会有会有很多贝侬不支持借入太多的汉语,但这有什么办法呢?壮语本身的词汇就很少,不借汉根本就无法表达很多的东西,特别是比较抽象的名词。迟早都要借,晚借还不如早借,借得干脆利索点不好吗?我不希望看到壮语束缚了我们的表达。泰语也同样借了大量梵文、巴利文和英语的。像韩国日本越南这些国家也是借了很多的汉语(中国汉语也有很多是借于日本汉语的)。</font></p><p><font size="4">借外来语并不是矮化壮语或威胁到壮语的生存。考虑到壮语的表达,不借汉语还能怎样,还有什么途径?毕竟借入的汉语词汇大部分人也耳熟能详,大部分都能理解其意思。比如,“医生”(eiseng)是借了汉语,但大家都听得懂。</font></p><p><font size="4">以前我也很反对壮语不要再借太多汉语了,可是现在想想,好的东西或者我们没有的东西,为什么那么方便去借而不借呢?这只是一个途径,我认为这是引壮语走向繁荣的一条必经之路。。。不管是那条途径,本着坚定的信仰,永远不抛弃不放弃!</font></p><p><font size="4">近代中国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u><strong>知难行易!</strong>有些道理在做之前是不能理解的,等到理解之后才去做又失去了良机。所以他极力提倡<strong>知难行易</strong>的做事方法,即:要明白我的意思可能比较难,不过也不要紧,只要按吾人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了,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一样的</u>。。。我一直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不知贝侬对此有何看法?</font></p> 有人说是转码(间插套用),不是借词。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越色僚人</i>在2010-4-13 21:31:19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FangHFupyin</i>在2010-4-13 18:26:43的发言:</b><br/><div><p>beihnuangx 说的是,<font size="4">借汉语词汇可以,不过要近可能的少用,难道我们不能创吗?</font></p><p><font size="4">还可以进行相应词汇转换,</font><font size="4">借汉我也用过,不过等到想到那些词如何转换或创出来时就会改掉,</font></p><p><font size="4">比如“以为”我有写成iv'veif过,“以”按其意有“拿,把,用”之意,“为”有“看成,当作”之意,</font></p><p><font size="4">这样rauz就可以转换为lah baenz(看成)或aeuz baenz(拿成),如我以为是这样子=gau lah baenz beij geiz,</font></p><p><font size="4">标准壮文中也有一些这种转换,各地都发展起来,然后经过交流学习,就可以相通相容装语文就会发展的更好。</font></p></div></div><p>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p><p>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库,每种词汇和用法在每种语言当中不会都有完全一致的词汇和用法,两种语言当中的对译,用各自最相近或者最对应的词语来翻译即可,没必要为了精确对应而去“生造”出一套新词,这样除了译者外根本没人看懂。如英语的“think”一词,汉语有“想”、“认为”、“打算”、“思考”等不同的词汇去对译,汉语的“洗”,在壮语里也有 saeg、swiq、langx等不同的词汇去对应,该选用那个词要看前后语境。</p><p>“以为”这个词在汉语里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观认为”(但客观上不一定符合事实)的意思,这个词在标准壮语应为 laihnaeuz,如 gou laihnaeuz baenz neix (我以为是这样子),一个是“作为”、“用作”的意思,这个壮语就直接用 aeu…daeuj…/guh…daeuj…就足够了,如《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里有这么一段“(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这里的“以为”就是“用作”的意思,壮语直接说“<strong>guh</strong> gahmaz seng'eiq<strong> daeuj</strong> ciengx bak ne?”就足够了。无端造出lah baenz / aeu baenz 之类的词汇,不仅是浪费了原有民族词用法,而且也没有必要,让壮语母语者听了都云里雾里,徒增烦恼而已。</p></div><p> 贝侬说的也有道理,这也只是个人的一个想法,有想法就应该拿出来讨论的,</p><p> “以为”这个词只是举例,<font size="4">标准壮文也有不少个了,是想说一下我们壮文</font></p><p><font size="4"> 不借或少借汉语是不是可以的问题,</font><font size="3">我的造词不好,是本人水平问题,多谢指教!</font></p> 大胆借用,不要怕!不要犹豫!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机遇或成就,往往与风险并存!!!凡是我想不出来的就借用汉语~!这就是解决之道!
回复:(越色僚人)以下是引用FangHFupyin在2010-4-13...
以为一词,在我处有一种说法“gaeqgangj",不知别的地方有么? <p>泰族的语言发达,可以表达科技、经济等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壮语只有以其为源发展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壮语才能自如表达壮人的思想,是壮人身心的自然需要。</p><p>以汉语为源是极其错误的,如同红薯水稻嫁接,将壮语引向毁灭。“大势所趋”的说法是不对的,要你死你就死?</p><p>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是可以的,壮人汉语较熟有一定的现实价值。</p> <font size="4">“医生”(eiseng)二字借得也太直接了吧?相信大部分的贝侬还是同意用Canghyw这个词哦!!!</font> <p><font size="4">医生,eiseng二字在壮汉词汇里写着的,不是本人发明。</font></p><p><font size="4">在民间的土医生我们叫"ceqya",住院叫“louei",看病叫“jiu bing"</font></p><p><font size="4"></font></p> <p>呵呵,还"大胆的借"先,用不着"大胆",就是"很害怕地;很小胆地"就已经借了百分之七八十了,</p><p>如再"大胆"岂不全都借完了,难怪人家说壮语是汉的一方言.</p><p>语言的相互借用是正常现象,但得看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少量还是过多过滥.</p><p>适当地;主动地经过消化地"借",是有益的.而反之却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p><p>汉人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说过:语言过多地外借是一种"殖民文化"现象.</p><p>过多的外借,大大地伤害和动摇了壮语文的根基.</p> <p>借得合情合理就行!!善于利用,化其为己用,不能创造就学会借~</p> 难道我们就没有自己的创新~光光借还是不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