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26:00

[转帖]但求国家一统 何惜马革尸还

<strong>&nbsp;● 欣 榆 </strong><p>&nbsp;&nbsp;&nbsp;&nbsp;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及广西西南部)部落贵族之女征侧因丈夫触犯法律被杀,便串通妹妹征贰,纠合各部众起兵造反,居住在日南、九真、合浦的雒越人、巴人闻风响应,攻下了60余城,岭南大部分地区兵连祸结,人民死亡枕藉。 </p><p>&nbsp;&nbsp;&nbsp;&nbsp;自秦朝开始,包括日南、九真、交趾在内的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已有200余年。由于当地大体仍处于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内地相差甚远。到了东汉初年,先后在那里担任郡守的锡光、任延等人,关注民生,注重教化,“教民耕稼,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使人民渐渐步入文明社会,但征侧征贰因私怨而酿成的劫难,却打断了历史的进程。 </p><p>&nbsp;&nbsp;&nbsp;&nbsp;征侧称王,割据一方的警讯传到洛阳,光武帝刘秀下诏平叛。命令长沙、合浦、交趾等地的郡守聚集兵员,积蓄粮草,制造车船;任命老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 </p><p>&nbsp;&nbsp;&nbsp;&nbsp;马援是东汉名将,少年时家庭贫困却胸怀大志,他曾自励,“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从军之后,纵横北疆数十年,身先士卒,亲冒兵矢,为巩固北部边防立下了赫赫战功。接受南下平叛的命令时,他已年近60,以半残之驱,远涉万水千山,深入烟瘴之地,兵凶战危,亲友们都为他的前途着实担心。马援素来以社稷安危、国家一统为念,毫不计较个人安危,他曾经对送行的好友吐露心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p><p>&nbsp;&nbsp;&nbsp;&nbsp;平叛的大军收复合浦后,马援采取水陆并进,分兵合围的战略,命副帅刘隆沿海岸西行进驻罗浮、丫葛一线(今防城区江山、东兴等地),迫退正面之敌,跨越明伦江(今北仑河)一路南下打击叛军。居住在豪丫(今防城区附城乡冲孔村)、啼鸡(今港口区光坡村)、松劲(今港口区企沙镇虾螺村)三地的雒越人不满征侧的暴虐,踊跃为南征大军输送粮草和作向导。马援则自领水师,循北部湾由西向南转进,经历了数十天的艰苦航程,在浪泊(今越南红河、苏厉江附近)弃舟登陆,突然出现在敌人根据地的后方。征侧想不到马援会从海上千里奔袭,仓皇接战,大败,连自诩最厉害的像阵也一触即溃。以后屡战屡败,只好率残兵退入禁溪(今越南河内附近)洞穴之中。马援一面派兵将洞穴围定,准备聚而歼之;一面招抚降兵,安抚群众,不准将士扰民。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正月,征侧姐妹困兽犹斗,战死于禁溪。征侧一亡,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纷纷投降,战争停止了,动乱了将近两年的南疆终于恢复了安宁。 </p><p>&nbsp;&nbsp;&nbsp;&nbsp;在平叛的过程中,马援深感到酿成动乱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事平之后,马援采取了一系列使民族和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措施。一是加强了郡县的管理,恢复和建立新的城池;二是推广牛耕技术,兴修灌溉渠道;三是召集各部落酋长约定,结合当地实际,推行国家法律政令;四是把一部分将士留在当地,加深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此后,红河平原成了东南亚的富庶之地,交趾成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始发港,马援也赢得了南疆人民的世代敬仰。 </p><p>&nbsp;&nbsp;&nbsp;&nbsp;防城港人非常钦佩马援,千百年来不但汉族人为他设祠立庙,京族人(雒越人后裔)也对他崇拜有加,称他为镇海大王。东兴罗浮金鸡岭上有座伏波庙,内有一楹联云:“泽披南邦流五峒,名成东汉炳三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马援的文治武功。 </p><p><font size="2"><b>&nbsp;&nbsp;&nbsp;&nbsp;来源:</b></font>防城港日报&nbsp;<font size="2"><strong>&nbsp;&nbsp;&nbsp;</strong></font><font color="#808080" size="3"> http://fcgrb.gxnews.com.cn/ 11月06日 </font></p>

称最 发表于 2009-11-11 11:32:00

<p>赞成“路”贝侬的观点!</p><p>历史由人民创造,故事由胜利者书写</p>

度莫 发表于 2009-11-9 13:3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r285</i>在2009-11-7 19:02:54的发言:</b><br/><p>哦,我知道历史是怎么出来了。 </p><p>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想想,不对喔。好像由一小部分强势的利益集团写而已。</p></div><p>呵呵,印象中。似乎有新中国第一总理,向越南“二征夫人”纪念碑敬献花圈的事情。</p>

lr285 发表于 2009-11-7 19:02:00

<p>哦,我知道历史是怎么出来了。   </p><p>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想想,不对喔。好像由一小部分强势的利益集团写而已。</p>

辛格 发表于 2009-11-7 18:19:00

发表于 2009-11-7 15:1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清者自清</i>在2009-11-7 15:02:24的发言:</b><br/><p><font color="#1a1ae6" size="6">想独-立可以起事嘛~</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装什么装~</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1949以后,政-策人为--划分--出来某个所谓的“民-族”。。</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现在几个跳梁小丑,有蹦出来忽悠,继续忽悠啊,不是忽悠好多年了嘛~</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有什么用?请问~</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请思考问题的时候用下项上之物~</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N年前有个P的民-族。</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看下家谱~问你爷爷的爸爸一下。</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真扯淡~</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继续 忽悠吧~没人在乎你们这些2B~</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民国的时候,广西那么牛逼,咋没见你爹的爷爷蹦出来叫唤呢?</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因为那时候没有这个那个的民-族。(汉,回(维)满蒙藏)</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继续扯淡~</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计划生育不管你,高考还给你加分。</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得了便宜还卖乖~装B不得好死~</font></p><p><font color="#1a1ae6" size="6">有种就别在网络上装啊~去大街上喊啊~</font></p><p></p></div><p>贝侬,出来看上帝!</p>

发表于 2009-11-7 15:31:00

客观的说,二征起义其实就是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只不过殖民的一方胜利了。现在汉人颂扬马援平定二征也未尝不可,这与美洲的白人颂扬哥伦布有何区别?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把自己装扮得很正义的样子故意贬低另一方,得就很无耻了。

清者自清 发表于 2009-11-7 14:52:00

清者自清 发表于 2009-11-7 15:02:00

越裔引强 发表于 2009-11-7 13:39:00

在防城港,谈到历史,很多人都以马援南征为荣。其实,在我看来,很多防城港人的祖先就是被“征”的对象!有点认贼作父的感觉。在《防城港文化遗产丛书》的历史文化一书的征稿上,就有很多稿件是关于马援及其部将的光辉事迹。我看到后心里实在难受,一些作者为了塑造伏波将军的伟大形象,就以十分不屑的口吻贬低当地越人~~~~

使君子 发表于 2009-11-7 12:41:00

<div><br/></div><div>女将败给男将,不是什么奇耻大辱,这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由男人写的。</div><div><br/></div><div>马援本人是与匈奴打了几十年仗的老姜,二征姐妹孤女寡母的,根本不是马援对手。</div><div><br/></div><div>当年抗秦战争,对秦军造成重大伤亡,领军的都是西瓯部族的男子汉。<br/><div><br/></div><div>东南亚想要有好的发展,男人真的不能再懒下去,要“dik起心肝做人”。</div><div><br/></div><div>僚家男人们,不要再让家中的女人劳累悲苦了,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顶梁柱责任吧。</div><div><br/></div><div>(当你们把家头细务都扔给妻子,自己却跑去赌局酒局,难道内心就没有一丝愧疚?)</div><div><br/></div><div></div></div>

使君子 发表于 2009-11-7 13:0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09-11-7 10:59:49的发言:</b><br/><p>如是越南人写的,文章是刊登在《广南日报》上,大家猜想会怎么样?</p></div><p></p><br/><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毫无疑问,在古代, 中原 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姑且不论个别 技术 和 艺术 等等的文明水平)远远地高于 北狄南蛮东夷西戎 ,才足以令四方的“番人”们崇拜景仰。</div><div><br/></div><div>在古代, 北狄南蛮东夷西戎 向 中原 学习,是必须的,因为整个古代大东亚,最有实力的就只有古代中原。日本朝鲜越南(还包括了 西夏、女真、大理 等等 数之不尽的已灭亡古国)都使用了汉字笔划的结构来为本国民族造字。藏文源自南亚的天城体梵文,蒙古文满洲文源自中亚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其实也是源自西亚的阿拉伯文)。</div><div><br/></div><div>到了近现代,中原开始落后了。日本和南朝鲜抓住了这个机遇,反超了中原;越南虽然后发,但也在努力追赶。(其实越南的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的中部省份,也就是古代的中原。)</div><div><br/></div><div>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没有抓住这个可以反超中原的大好机遇。东南亚当地的土著民族,男人们游手好闲,女人们迷信宗教,落后绝对是必然。星加坡的居民主体是 广、福 的侨民,马来西亚的富人主要是 广、福 的侨民,泰国的富人主要是“潮州帮”。</div><div><br/></div><div></div>

我是大学生 发表于 2009-11-7 09:12:00

mrhxq 发表于 2009-11-7 10:0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p>最早种植水稻不代表就会种水稻,就算在今天,你到东南亚国家去,很多地方种水稻都是“放羊式”的,根本没有中国这样的精耕细作,单产量很低,就好比中世纪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等方面都领先西方国家,但是现在还不是要让西方人来教授先进科学技术?</p><p></p><p>不能说你早就一定就能保持先进,或许壮族最早种植水稻,但是种植方式不一定比后来的岭南以北的地区先进,所以还是需要向北边学习的……</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ee6911">&nbsp; 呵呵&nbsp;&nbsp;你汗族天下第一</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7 10:02:53编辑过]

度莫 发表于 2009-11-7 10:59:00

<p>如是越南人写的,文章是刊登在《广南日报》上,大家猜想会怎么样?</p>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45:00

<p>事平之后,马援采取了一系列使民族和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措施。一是加强了郡县的管理,恢复和建立新的城池;二是推广牛耕技术,兴修灌溉渠道;三是召集各部落酋长约定,结合当地实际,推行国家法律政令;四是把一部分将士留在当地,加深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p><p><font color="#4822dd">这是中原文化中心论!</font></p>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32:00

教民耕稼,制衣冠履——<font color="#ff0000">水稻种植是骆越先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骆越人不会耕稼?难道还要汉人来教不行?黄道婆是骆越人,纺纱织布是骆越先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骆越人不会制衣?难道还要汉人来教不行?</font>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36:00

居住在豪丫(今防城区附城乡冲孔村)、啼鸡(今港口区光坡村)、松劲(今港口区企沙镇虾螺村)三地的雒越人不满征侧的暴虐,踊跃为南征大军输送粮草和作向导——<font color="#e66b1a">南疆安宁,有骆越人的功劳。</font>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38:00

居住在豪丫(今防城区附城乡冲孔村)、啼鸡(今港口区光坡村)、松劲(今港口区企沙镇虾螺村)三地的雒越人不满征侧的暴虐,踊跃为南征大军输送粮草和作向导。<font color="#0909f7">现在,这一带的骆越基本上汉化了。</font>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6 23:42:00

<p>事平之后,马援采取了一系列使民族和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措施。一是加强了郡县的管理,恢复和建立新的城池;二是推广牛耕技术,兴修灌溉渠道;三是召集各部落酋长约定,结合当地实际,推行国家法律政令;四是把一部分将士留在当地,加深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p><p><font color="#1111ee">使用耕牛,兴修水渠,是骆越的拿手好戏,用不着汉人来指点。</font></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但求国家一统 何惜马革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