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hxq 发表于 2009-1-13 23:12:00

对桂中、桂北局部地区壮语使用的一些调查

<p><strong>首先声明:本人的调查和意见仅代表个人观点。</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本人08年至今到了桂林龙胜、柳州柳城、柳江、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武宣等县;调查发现桂林龙胜、柳州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等县局部地区壮族汉化很严重。象融安县板榄乡、象州县中平镇的壮族同胞,30岁以下的壮族同胞只能听而不会说壮不会说“土话”了;取而代之的是桂柳话。</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象州县行政区域面积1899平方公里,辖7镇4乡123个村民委,总人口35万,聚居壮、汉、瑶等16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但是壮人以讲“官话”——桂柳话为荣。</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3、在融安县的大良镇集市上,不同民族成年人操着本民族语言:桂柳话、客家话、壮话。</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4、曾问过一融安县板榄乡壮族中专学生为何不会讲壮?其答到:“壮话灭亡是必然的;要说壮话去百色、崇左;说壮有何用”?</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 5、在前自治区主席韦纯束的老家象州<font size="2">寺村镇,30岁以下的许多壮族同胞只能听而不会说壮不会说“土话”了;取而代之的也是桂柳话.</font></strong></p><p><font size="2"><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综上所述,柳州的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等县局部地区的壮人不用50年;壮语言将一去不复返............</strong></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 23:20:56编辑过]

yeheyu12 发表于 2009-1-15 09:18:00

百色崇左光荣.不丢人.

德侬红 发表于 2009-1-15 09:5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ytr ytry</b></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9 14:19:01编辑过]

一知半解 发表于 2009-1-15 01:26:00

<p>说什么都没用,组队宣传就有用吗?当然宣传很必要,但宣传就能使得壮语壮文变得"有用"吗?</p><p>那些抛弃母语背叛祖先的狗东西,那些经济动物,那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人,总有一天回后悔的.</p><p>然而他们说得没错,壮语壮文没"用".我也觉得没"用",虽然我也很爱它.</p><p>唯有通过立法确定壮语文在广西的地位,再单项立法确保它在自治区使用权.创造和确保它在区内的使用环境.</p><p>这样它才有"用",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路,这样才有希望.别的,说什么都没用!</p><p>如果政府挂羊头或不作为的话,我们就组织民间的力量去监督,督促.要么就成立民族语文权力委员会!</p>

大溪連山 发表于 2009-1-14 22:48:00

我相信我老家的壮话是一直都在的

bbc 发表于 2009-1-14 19:15:00

连母语都不爱的人是可耻的.

szetobill 发表于 2009-1-14 19:16:00

不知道长期组织大学生到壮族地区宣传民族历史文化会不会有用?

c636 发表于 2009-1-14 21:0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rhxq</i>在2009-1-13 23:12:36的发言:</b><br/><p><strong>首先声明:本人的调查和意见仅代表个人观点。</strong></p><p><strong>       1、本人08年至今到了桂林龙胜、柳州柳城、柳江、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武宣等县;调查发现桂林龙胜、柳州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等县局部地区壮族汉化很严重。象融安县板榄乡、象州县中平镇的壮族同胞,30岁以下的壮族同胞只能听而不会说壮不会说“土话”了;取而代之的是桂柳话。</strong></p><p><strong>       2、象州县行政区域面积1899平方公里,辖7镇4乡123个村民委,总人口35万,聚居壮、汉、瑶等16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但是壮人以讲“官话”——桂柳话为荣。</strong></p><p><strong>      3、在融安县的大良镇集市上,不同民族成年人操着本民族语言:桂柳话、客家话、壮话。</strong></p><p><strong>      4、曾问过一融安县板榄乡壮族中专学生为何不会讲壮?其答到:“壮话灭亡是必然的;要说壮话去百色、崇左;说壮有何用”?</strong></p><p><strong>     5、在前自治区主席韦纯束的老家象州<font size="2">寺村镇,30岁以下的许多壮族同胞只能听而不会说壮不会说“土话”了;取而代之的也是桂柳话.</font></strong></p><p><font size="2"><strong>       综上所述,柳州的鹿寨、融安;来宾的象州等县局部地区的壮人不用50年;壮语言将一去不复返............</strong></font></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 23:20:56编辑过]</font></div></div><p>我在柳州呆了6年,没听人讲过呀</p>

kiegn 发表于 2009-1-14 20:04:00

<p>我们已和汉语交叉太久,要激起使用民族语言的自豪感才好。而把民族文字当做个人使用的保密符号也还不错,哈哈,期待自然而然的现代词汇。</p>

bbc 发表于 2009-1-14 19:25:00

<p>肯定有,比如以志愿者的方式到中小学去做活动.但要注意沟通方式.告诉小孩子们土话很重要.土话是一种国际语言.</p><p>是泰国,老挝的国语等</p>

szetobill 发表于 2009-1-14 19:45:00

关键是能发展为一种模式才行

度莫 发表于 2009-1-14 09:48:00

<p><strong> 4、曾问过一融安县板榄乡壮族中专学生为何不会讲壮?其答到:“壮话灭亡是必然的;要说壮话去百色、崇左;说壮有何用”?</strong></p><p><strong>悲哀!</strong></p>

粤西土著 发表于 2009-1-14 09:37:00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连专家都不知如何是好呢。

bbc 发表于 2009-1-14 11:28:00

百色,崇左也早不容乐观了!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09-1-14 11:3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西瓜</i>在2009-1-14 0:57:54的发言:</b><br/>这几个地方大都没去过,去过来宾市区,不过还是见到说壮话的,以前我倒是以为横县是说白话的没有多少壮族,去那里发现那边说壮话的其实很多的.</div><p>我在南宁时认识一对横县的壮族夫妇,有一次他们的小孩和小孩的表哥来我这里玩,小孩的表哥看到我在上家园,怀着极大的兴趣,对我说,我也是壮族的,我爸爸是壮族,我妈妈是汉族。我对他俩说,那你们会说壮话吗?他们都说不会,不过那个表弟又说只会几句壮话,我就问他“吃饭”在你们那里怎么说?他说,“跟好”。</p>

伤疤好咯 发表于 2009-1-14 09:01:00

吃是骑,哈哈,融安人都这么说的哦

贝侬班 发表于 2009-1-14 08:49:00

<p>当孩子们都以汉化为荣,这只能说是教育的悲哀了.</p><p>从小学起.记得教科书上提到的壮族只有&lt;&lt;壮锦&gt;&gt;;但他只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布依族书上没提过,能看到的地方也只说"56个民族中的一员"</p>

mrhxq 发表于 2009-1-13 23:39:00

照你的理解

<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你 认为英语在世界上很通用吗?答案:是.</p><p>&nbsp;&nbsp;&nbsp;&nbsp; 那你就将英语取代汉语,方便与世界友人交流.</p>

发表于 2009-1-13 23:41:00

<p>象州县中平镇、百丈乡一带,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即使他们会说壮话他们不再说了,而是说一种很“夹壮”的桂柳话,这两个乡镇,把“青菜”的“青”集体说成“腥”,把“吃”说成“骑”,明显是壮人汉化过程中的集体“夹壮”痕迹!</p>

mrhxq 发表于 2009-1-13 23:49:00

立法进行双语教育

<p>&nbsp;&nbsp;&nbsp; 立法进行双语教育是传承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p><p>&nbsp;&nbsp;&nbsp; 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对桂中、桂北局部地区壮语使用的一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