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 发表于 2003-1-13 12:55:00

[求助]为什么说粤语的是汉人,说壮语的不是? (无内容)

转换出现异常!

南粤孤客 发表于 2003-6-23 15:28:00

广东有三个特征鲜明的语言文化区域。<p>一是客家文化(客家方言区,即粤东北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等地);<br>二是广府文化(粤方言区,即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等地);<br>三是潮汕文化(闽南方言区,即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和雷州半岛等地)。<p>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与古百越族系关系较为密切,可以说是随唐以前北方汉族文化南迁与南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前者是北方人南迁之后与南越人交融的结果,后者是北方人南迁之后(比前者南迁的时间稍迟)与闽越人交融的结果。与这两个文化体系相对而言,客家文化是中原人南迁之后较少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相对纯粹的中原汉文化,其迁徙历史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就算有土著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主要是受到苗瑶族系的畲族文化的影响,很少有越人文化的因子。<br>

夜郎 发表于 2003-6-25 21:18:00

最近,复旦大学遗传所李辉等人的“客家人与客家话起源的遗传学分析”(未刊稿)对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学分析。从Y染色体SNP的主成分分析看,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跟偏向于侗台语族群的其他南方汉族不一样。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2%,畲族13%,侗族6.8%。 <p>江西地区的土著据记载为干越,客家人中6.8%的与侗族相似的结构,也很可能来自其迁徙路线上江西的古代干越族,与其他福建民系不同。 <p><p><p>

夜郎 发表于 2003-6-26 11:57:00

唐代汀赣地区非汉民族人口较多,赣州有被称为“鬼类”的木客,汀州更是“山都,木客丛萃其中”。山都、木客大概也不会是畲种,大有可能是越种。

南粤孤客 发表于 2003-6-27 10:37:00

&nbsp; &nbsp; &nbsp; 夜郎贝侬说:“山都、木客大概也不会是畲种,大有可能是越种。”<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看,残存少部分是可能的。<br> &nbsp; &nbsp; &nbsp; 江西的居民,大约在商代以前,我估计是以越种为主,到商代以后,苗瑶族系的大部就逐渐南下与之融合。自周初起,中原华夏族系又紧接着南下与融合了的苗越后裔再融合。如此到东汉时期,江西境内的居民血统就主要是汉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始有中原汉族南下,相对原先的汉族,他们就是南下的客人了,这就是客家人形成的雏形,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南下江西的中原汉族达到盛期,并主要是集聚于地广人稀的赣中、赣南和闽北等地。元宋之后,他们逐渐向两广墨渍式迁徙。<br> &nbsp; &nbsp; &nbsp; 这些都是估计罢了,由于我手里有关江西历史的资料太少,所估计的荒唐之处在所难免,请贝侬指正。<br>

江苏舜天 发表于 2004-2-25 08:56:00

秦始皇征服百越,后率50万汉人南下岭南,所以广东的百越人就被同化掉一部分!<br>但是汉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发音等还是用的百越音代替。

无形 发表于 2004-2-26 17:17:00

粤语有9个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吗?还有哪些,如何发音?<br>每个音都能用9个调发出来吗?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2-26 21:39:00

无形贝侬不至于没亲耳听过广州话吧?<p>粤语的调类有9个,其中6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入声),分别为:<br>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前6个舒声,后3个入声)<br>55/53 &nbsp;21 &nbsp; 35 &nbsp; &nbsp;23 &nbsp; &nbsp;33 &nbsp; &nbsp;22 &nbsp; &nbsp;55 &nbsp; &nbsp; 33 &nbsp; &nbsp;22<p>从调值上看,粤语(广州话)只有6个彼此都不同的调值(即6个舒声调)。所以严格来说,广州话有6个调值,9个调类。<p>所谓的入声调,是以 塞音韵尾结尾的调类,但其调值与舒声调值当中的3个其实是重合的。所以,不是每个发音都能够用9个调值读出来,广州话里同一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顶多只能够读出6个调值(无形贝侬要理解上述意思,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做‘调值’,什么叫做‘调类’) 。

Is-peiq 发表于 2004-2-26 21:44:00

要聽粵語,可到以下網址看看:<br>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bettercantonese/index.htm<br>「粵講粵啱一分鐘」

无形 发表于 2004-2-27 12:39:00

只有从理论上了解一下,对于我一个“北佬”,深入了解这些对于我太困难了。<br>谢谢两位老大贝侬。

浪人 发表于 2003-1-13 14:10:00

哈哈!无形贝侬的问题有点玄。<br>我的理解是:越(粤)虽然保留了古越人的某些风俗、语言,但其主体还是属于汉文化。而壮族则是一个不同于汉文化的民族。<br>可以这样说,越(粤)是古汉人和古越人混合而成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汉族的一个支系。而壮族则是古越人不断分化,整和,融合而成的壮侗民族的一个支系。。

zzhc 发表于 2003-1-13 14:35:00

&nbsp; 我想这样理解是对的!

无形 发表于 2003-1-13 16:04:00

对于我来说,粤语壮语我都听不动。并且粤语语法也和北方官话不同。<br>如果壮语语法是不是和粤语差不多?

sunqin 发表于 2003-1-13 16:51:00

应该讲现代粤语的语法和北方官话的语法是一致,主要反映:一。在它们的主、谓、宾语的位置是一致的,同时对于中心词的修饰词的位置也是一致的(汉语前置,而壮语后置);二。粤语的基本词汇主要借词于古汉语,如现代的“吃”、粤语讲“食”,现代词汇更是一致,几乎是汉字粤读。<br>当然,粤语的形成与古越人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形成与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年代,是有当时的扬越人、欧越人、骆越人和定居当地华夏族人共同创造的,它同时也保留一些越人的独有词汇,这些词汇是现代的壮族人也还在使用的,如1、2、3、5、6、7、8、9、10等数字的读法。因此严格地讲粤语是一种以汉语为主体的混合语种。<br>其实这种现象,在南方的方言中,非常常见,如上海话,的“你”是读“侬”,实际上这是古越语的残留,“侬”是壮语“你”(壮语读“蒙”)的谐转音。这些现象在长沙话、温州话等汉语方言中都有反映。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13 22:35:00

这位名为“无形”的汉族朋友,你可能觉得粤语和壮语有一些共同特征:1、都听不懂;2、塞音尾(入声调)都很丰富;3、有些语法、词汇相同而与北方话不同。但正如以上几位贝侬所说,粤语是以汉语(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古代的和现代的)为主体的语言,而壮语是以越语(古代百越族群的语言)为主体的语言,两者是不一样的,只是在北方汉人听来很相似而已。当年国民政府(民国时期)把壮族看作是汉族的一部分,其理由也许就象你所理解的那样——那是“想当然”作派的一个典范,具有较多的荒唐成分。

浪子钢 发表于 2003-1-16 18:49:00

好象论坛里有篇文章说也有讲壯語(或僚語)但不是壯人的。<p>至于为什么说粤语的是汉人,说壯語(或僚語)是壯人,可能这是从文化上考虑吧,<br>毕竟语言是文化传扬的重要工具。不讲壮语,怎怎么时代传扬壮族文化,而讲壮语的能够秉承足够多的壮族文化,所以是壮族。<br>??? <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17 00:10:00

浪子钢贝侬所说“好象论坛里有篇文章说也有讲壯語(或僚語)但不是壯人的”,其实道理很简单: 群体性地使用僚语,才具备确定僚人身份的一个特征,而个别人使用僚语,远远不能确定他的僚人身份。僚区的许多汉人会说流利的僚语,但他们的母语和家庭用语多为汉语某方言,且他们仍然强烈认同于汉民族,所以不属僚人。白丽珠等外国人会说壮语,就算他们整天讲壮语,不讲外国话,他们仍然不是壮族,这应该很明显的。都安县等地的部分瑶族操壮语,但其主体文化明显地仍属苗瑶文化,所以不属壮族。海南临高人操可视为壮语方言的“临高话”,而且他们保留有许多的越文化,所以才有必要讨论他们是否可以划归壮族。关于民族的划分问题,有空咱们另外再聊。<p>

无形 发表于 2003-1-17 10:07:00

临高现在是作为什么民族?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17 21:32:00

海南临高人,使用“临高话”,分布于海南临高县及邻近的澄迈、儋州等县市,人口约60万,暂定为汉族。据说,曾几次想改为壮族,一直未获批准。

yjx143 发表于 2003-2-14 11:25:00

沙南曼森<br>你是海南的吗?<br>我在洋浦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求助]为什么说粤语的是汉人,说壮语的不是? (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