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炎-----僚学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venjiebiao在 2003/10/25 11:16pm 编辑]<br><br>周国炎 1962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贞丰县,1979年9月考入贵州省兴义师专英语专业。 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攻读壮侗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研究生 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被聘为讲师,2000年10月被聘为副教授,2002 年5月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化语言学。留校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布依语、仡佬语、电脑 应用基础、电脑语言学、电子编辑与排版、语言学专业英语、公共英语等10多门课程的教 学以及布依族语言与文化、仡佬语、壮侗语族语言比较、电脑语言学等研究工作。曾多次深 入仡佬族和布依族居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1995年10月至1998年10月先后三次应邀到奉 泰国玛希隆大学作访问学者。公开发表了《布依族摩经中非口语词的电脑统计分析》、《布依 语处置式的来源及其发展》、《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仡央语群语言的借词》、《越、 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族称关系试析》、《布依语与莫话声母比较研究》、《贞丰仡佬语 音系》、《布依族文字及其社会职能》、《布依族摩经古词研究》、《越南北部的布依族及其文 化》、《仡佬族的语言转用》、《仡央语群语言借词研究》、《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及其历史发 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经典传承中的作用》“Linguistic and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the Names for the Buyi, a Group of Tai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Diachronic Evolu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s in Buyang”等学术论文20余篇以及与他人合著的《布依族文化 史》、《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仡央语群语言探索》、《电脑语言学基础》、《侗-汉 -英-泰词典》和《布依-汉-英-泰词典》等论著、译著和工具书10余种。其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 关系概论》一书先后两次获国家部委级奖,《侗-汉-英-泰词典》和《布依-汉-英-泰词典》是 与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的合作成果。 <br> 单位电话:68932367 住宅电话:68933007<br> E-mail address:zhougyan@263.net<br> 通信地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 <br> 邮编:100081 <p>转自中央民族大学网 什么时候出一本《布依-壮-汉-英-泰词典》就好了,呵呵! 布依族的学者们,难道没有为布依-布壮的族称统一问题而努力的人么?自从壮族与布依族定了各自的族称以来,在族称统一问题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壮族学者的努力,如今又看到了网络上各位壮族比侬的热情。但布依族的学者在这点上太狭隘和太迟钝了,总担心被壮族“吃掉”,要不然就装聋作哑。统一族称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内部的真正理解与交流的问题。作为一个布依人,我深感忧虑。 我理解JUI 比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责怪是没有用的。<p> 我看,除了政治原因以外,主要还是贵州的僚人与广西僚人交往机会太少。贯穿僚人地区的交通大道,目前只有开通才几年的南昆铁路。吸引两地僚人发生经济文化交往的经济文化中心自古至今始终没有诞生。位于僚人地区南北两极的大城市是贵阳和南宁,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是把僚人向不同的方向吸引而给予分化了。我想,如果广西研究民族学的学者们能主动担起“百越研究”这面大旗,将滇、桂、粤、湘、闽、赣这些地区的古越历史文化研究与今天泛珠江经济圈的建设整合起来,建立“百越”学,在此基础上再来谋求僚人的整合,那就容易了。<br> 呵呵,贵州僚人与广西僚人的交往,在南盘江两岸非常频繁,而且两岸的布依族和壮族都自称“布越”和“布僚”,相互大都有亲戚关系,不可能是交往机会太少了。<p>当年划定民族把双方划为两族的事情,不象比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什么政治原因,也不是什么交往机会太少的原因,而只是因为自身狭隘的利益观导致的。那些最强烈要求将贵州布依人单独做一个民族的利益阶层们,他们是最清楚布依族和壮族是同一个民族的。<p>我同意你的整合僚人的看法,僚人这个名称,贴切民间的自称,符号布依族与壮族的愿望,来得太及时了。 这个论坛早就希望有红水河(南盘江)两岸的布依族和壮族贝侬来现身说法,讨论两族关系问题。今天看到贵州兴义的JUI贝侬到来,很令人振奋。<br> 热诚欢迎您,贝侬!希望多多看到您的意见! 很高兴有南盘江畔的布依族贝侬加入僚人家园的讨论行列,衷心欢迎你。 JUI贝侬是来自黔西南还是正在黔西南呢?我经常到黔西南的,平均每个月会有一次。<p>南盘江两岸的僚人确实交往很频繁,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难分彼此,一条江把他们分在了俩省区,分成了俩民族。 一直有这种担心:不知道壮族和布依族的族称被国家确定之后,国家还有把她改变的可能性吗?如果能合并的话,中国将出现一个超大少数民族,这是别人愿意的吗? 非常高兴看到红水河上游南盘江畔的布依族贝侬的到来,在两岸僚人同属一家的感受上,那里的贝侬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 “一直有这种担心:不知道壮族和布依族的族称被国家确定之后,国家还有把她改变的可能性吗?如果能合并的话,中国将出现一个超大少数民族,这是别人愿意的吗? ”<br> —— 想家的人<p> 贝侬的担心可以理解。我们先认同再说,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是否“恩准”。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而活! 壮族与布依族,本来就不是两个民族,事实就是事实,别人不承认是他们的事情,但他们又怎能够改变这个事实?我十分高兴僚人家园能够有这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事实。<p>我老家濒临南盘江畔,河对面的广西有我的很多亲戚,他们的民族成分是壮族,和我们这边的布依族说一模一样的话,大家都是叔伯或表亲关系。而我到贵州都匀一带,与我的布依族同胞相遇时一开始还不习惯用布依语对话,因为他们是第二土语区的。说不太熟悉的方言的人群是同一个民族,而说完全一样的语言、有血亲关系的人群却分属两个民族,就是壮族与布依族的事实。<p><br> JUI 贝侬的签名“ Buxqyaix = Buxxuangh! = ”是布依文吧?用壮文去写就是: Bouxyaej = Bouxcuengh!<br> 你说得没有错,正是这个意思。<p>布依文在百忙之中20世纪中期的时候,采取了布-壮联盟的做法,在拼写上与壮文讲究一致,那就是以前的老壮文一老布依文。可惜由于过多的政治运动和高压政策,没有普及开来。80年代重新讨论少数民族文字推行的时候,壮文和布依文分别实现了拉丁化,不过也因为缺少相互的沟通而各自定了拼写的规律。有人说这实际上是宣布了布-壮联盟的流产,可是我并不这么看,首先由于布依语和壮语本来就是同一种语言(只是选择的标准语方言不同而已),拼写再不同实际上说出来还是同一种语言;其次布依文的标准语从贵州省靠近省会贵阳的惠水县羊场一带,改到了濒临红水河畔的望谟一带,与广西的壮语隔河相望,实际上标准布依文更靠近壮语了(其实和百色地区西北部的壮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布-壮联盟再次启动的可行性。<p>壮文与布依文的拉丁化,双方都有优点和缺点,应该可以相互借鉴并重新统一拼写规则,壮文将很多声母韵母简化合并的做法,我觉得是得不偿失的,布依文只考虑准确标音和规律性却不考虑文字篇幅长短的做法,我也觉得是不可取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用 JUI 来做网名而不用 QYAIX 来做网名的原因。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11/18 05:55pm 编辑]<br><br> 啊!终于有一个懂得布依文的高手来到了。我和红棉树等众多贝侬也在为你所提出的问题困扰着。你说:“壮文将很多声母韵母简化合并的做法,我觉得是得不偿失的,布依文只考虑准确标音和规律性却不考虑文字篇幅长短的做法,我也觉得是不可取的。”我也很有同感。如何兼顾确实是难题。还有声调的标调问题。但愿能见到贝侬更加成熟的意见。 呵呵,由于不经常使用布依文,所以算不上精通,贝侬过奖了。不过布依语是天天说的,哪天我们有缘,一定可以对对话。<p>关于壮文与布依文的文字形式和声调问题,其实我是比较偏向老壮文-布依文的做法的从文字的理论上来看,那套文字比现在用的这两套成熟,当然显示和输入是另外一个问题。 真的很高兴僚人网又多了一位布依贝侬,期待JUI贝侬有更多关于红水河流域布壮和布依的文章,让更多的僚人走到一起来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下面引用由JUI在 2003/11/18 05:18pm 发表的内容:<br>……其次布依文的标准语从贵州省靠近省会贵阳的惠水县羊场一带,改到了濒临红水河畔的望谟一带,与广西的壮语隔河相望,实际上标准布依文更靠近壮语了(其实和百色地区西北部的壮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布-壮联盟再次启动的可行性。 <br><br>我也注意到了布依语标准音选点由龙里县羊场镇改为望谟县复兴镇(即望谟县城)这一情况,但没联想到“布-壮联盟再次启动的可行性”。JUI贝侬给我们指出了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或许悲观了些),但让我们多关心一下自己民族的事情就算是最基本的支持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