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磊落人生 韦国清传 朱宝庆著
<p class="style7 style11"> </p><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464"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wei58.jpg" width="330"/></div><p class="style7 style11"> 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p><blockquote><p align="left"><span class="style10"><font size="4">英雄的历史,即是他所代表的群体的历史。 英雄使群体获得了个性特征,群体则使英雄获得了惊天动地的力量。 </font></span></p><p align="left"><span class="style10"><font size="4">本书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个人传记,又是一部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史。 <a href="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a></font></span></p></blockquote><div align="left"><blockquote><p><span class="style10"><font size="4">韦国清,他生命的第一页:壮乡山村一个满怀深仇大恨的孤儿;他生命的最后一页: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集团的一位卓越成员。他的一生,是峥嵘的一生,又是平淡的一生,也是伟人和凡人都值得阅读的一生 。</font></span></p><span class="style10"><p class="style13">一棵从磐石下顶出的幼苗,怀着参天之势。 </p><p class="style14 style15" align="center"><strong>壮家长子 </strong></p><p class="style16">1954 年 12 月下旬的一个清晨,两台汽车一大一小驶出南宁市区,在通往桂西北的山路上缓缓而行。韦国清坐在小吉普车的前排,一座座挺秀的山峰,一道道清澈的河水,迎面而来。这里的山,如笋独秀,如角触天。这里的水,飘逸如丝,平静如镜。坎坷的山路上,不时遇到行人牵着比板凳稍高的小马。村头的池塘边,或立或卧着粗大的水牛。从北方的雪地里走出来的警卫员看到这景色,以为到了异国他邦,小声耳语道:“是不是到了越南?”到过越南的老警卫说:“什么?越南还远着哪!”只有韦国清看到这景色,心中倍感亲切。</p><p class="style16">渡过红水河不远,就到了东兰县县城。当年离开家乡时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出韦国清的脑海。 </p><p class="style16">东兰县这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是培育壮族英雄的摇篮,也是孕育右江地区土地革命的母腹。这里是中国革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 1929 年前后,全县约十二万人口。经过几年的残酷战争,人口骤减了一半以上。先后有五千余名壮、汉等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一半人牺牲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战场上。 </p><p class="style16">从县城往南约三十八华里的地方,有五座峻秀的山峰,东向半环而立,布局犹如虎爪之五趾,俗称虎爪峰。山上木秀竹茂,葱茏苍翠。南侧的拉力峰最高,为五峰之首。在五峰之间,一掌半坡半平之地,散落着几间茅屋。屋前屋后,有几块水田。当地壮语称这里为弄英屯,意即野猫出没的地方。高大的巴侧山斜卧在东方,从前面关注着虎爪峰和弄英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一股清泉自巴侧山西侧而下,久旱不涸,这是大自然对弄英屯的恩赐。弄英屯后面也有一眼泉水,可供人畜饮用。</p><blockquote><p class="style16">这里就是韦国清的家。公元 1913 年 9 月 2 日 ,韦国清就出生在这虎爪峰下的茅屋之中。 </p><p class="style16">韦国清一行在县城住了两天,而后弃车步行,艰难地走在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路上,韦国清对喘着粗气的北方警卫员陈崇文说:“小陈啊,你们家乡没有这个路,这个山。”走到离家约五、六里的劳丘屯山坡上,韦国清想起去年回乡,弟弟邦宏和邦武就是站在这里等他,当时看见哥哥,两个弟弟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韦国清安慰他们说:“见了面要高兴,不要哭。” 1953 年 3 月,韦国清赴越南途中第一次回家乡,因为越南战事紧张,家乡道路难走,只在离家不远的新烟村小学里住了两个晚上,就离开了。弟弟邦宏和邦武赶到新烟小学,与哥哥见了阔别后的第一面。韦国清对弟弟说:“敌人那样折磨我们,你们能活下来不容易。我也没有想到我能活着回来。”那次韦国清交给保健医生李志学几十元钱,交代他买一口猪,杀了招待大家。</p><p class="style16">总算到家了!申酉时分,大家走到了弄英屯。 </p><p class="style16">一到弄英屯,几十年中很少萌发的亲情,一时在韦国清心中波澜起伏。他走到了屋后,站在一棵高大的黄皮果树下,望着父亲、祖父和其他亲人的坟茔,童年的往事一件一件地跃然眼前,他依稀听到亲人们唤起他幼时的乳名:“日宽!” </p><p class="style16">弄英屯原来只住着韦庭繁、韦庭盛两家。他俩是堂兄弟,祖籍在东兰县城。在弄英屯,他们两家共同祭扫的祖坟有十个。从庭繁、庭盛开始,韦氏分为两个家庭,称上面家和下面家。 </p><p class="style16">庭繁、庭盛两人素有助危扶困之心。韦庭盛没有娶妻,胞兄早逝,他便抚养两个侄儿宗长和宗义,并为他们俩娶妻成家。宗义为革命牺牲后,庭盛又抚养宗义的儿子邦贵。另外,庭盛还收养了一个年幼的孤儿,名叫黄绍康。黄绍康长大后,又为他盖房成立门户。韦庭繁家赡养了一个无依靠的老先生,名叫陆三奇。庭繁喜好陆先生的学问,两人亲如兄弟。陆三奇死后,庭繁买了一副棺材,为他治丧送葬。</p><p class="style7">韦庭繁家几代单传,他年过五十,才得一独生子,取名宗典。在壮族之乡,韦庭繁是看重传统汉学的。他读过儒家经典,待人宽厚,治家严谨。宗典自幼受父亲熏陶,农作之余,悉心读书习武,养成体民情、重道义的品行。 </p><p class="style7">一个重传统伦理的人家,自然把生儿教子、传宗接代看成一件大事。老年得子的韦庭繁更加关心着后继有人、子孙兴旺的问题。宗典十七岁,庭繁就为他娶了下免村覃按书的小女儿为妻。覃氏婚后随夫姓,改名韦乜宽。贤淑勤快的覃氏女,让韦庭繁一家大添光彩,第一胎便顺产一男儿,使韦家两代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喜悦。随着一阵强劲的婴啼声划破夜空,弄英屯茅屋里的灯火更亮了。 </p><p class="style7">按礼,小孙子属于邦字辈。韦庭繁寻思着,要把自己为人的准则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孙辈的名字叫响,以便给家庭带来运气。他想到了“宽、宏、宁、定”四个字,便为长孙取名邦宽,乳名日宽。这“宽”字,不仅确立了宽厚的为人准则,也寄托着宽裕的生活希望。 </p><p class="style7">邦宽生得一脸福相,眉目含英,面色红润,生着两个小酒窝,邻近的阿婆、阿嫂们都很喜欢他。可是一到人世间,便遇上命运为他安排的第一道难关。辛劳而又缺乏营养的母亲,生下他以后一直缺奶,常常把他抱到邻村,请婶子韦乜烈喂奶。他三岁到六岁间,弟弟邦宏、邦宁和妹妹的花相继出生,更加上沉重的社会压迫与剥削,家里的生活就渐渐地为难了。幼小的邦宽,也一步一步地在家中取得了长子、大哥的地位。 </p><p class="style7">幼儿从学会走路开始,便会注意到户外的环境,并受到环境的陶冶。不同的是,山里的孩子在注意环境的同时,就在学习改造环境了。邦宽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观察山民的各种劳动,并学着自己去做,好象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承担起大人们所承担的一切。苍翠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勤劳勇敢的山民也特别地垂青于他,帮他唤醒了聪明、早熟的灵性。 </p><p class="style7">弄英屯周围人烟稀少,青山叠翠。山上古木参天,老藤交错,泉溪汇流,禽兽如梭。五座山峰从左右和后面紧逼着房舍,将整个屯子压缩得很狭窄。邦宽在大人们的指点下,认识了很多野生植物与动物。樟树、榕树、椿树、毛竹等是最常见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家屋后的那棵高大的黄皮果树,他一直到晚年还记得小时侯在树下打果子吃的情景。动物中常见的有猴子、野猫、獐子、豪猪、黄猄、竹鼠和老虎。艰苦成勤劳,险峻出勇敢。有时候老虎在沟边路旁引颈长啸,当地人却见惯不惊,依旧劳作。 </p><p class="style7">韦庭繁家约有八亩薄田、四亩旱地,亩产一、二百斤。丰年尚需以红薯、南瓜补充,欠收年岁只有靠借贷助度春荒。不及牛背的邦宽,即开始上山放牛,或割草砍柴。他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品尝着同样的苦辛,也同他们分享着同样的欢乐。直到晚年,他还记得小时候插秧时可以吃到红烧肉,过年还可以吃到扣肉、豆腐丸子和猪肉绿豆粽子。香甜之甚,还因为其中包含着自己劳动的果实。 </p><p class="style7">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即使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也不例外。因为皮肉之苦一旦缓解,贪玩的本性就会抹去对痛苦的记忆。玩陀螺是壮乡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尤为风行。邦宽也喜欢玩陀螺,而且每次都表现出他顽强的性格,不战胜对手决不罢休。 </p><p class="style7">太阳缓缓移过西山,林荫下走出几个龀龄童子。他们每人扛着一捆柴,腰里系着一把砍刀。“宽哥,我们今天已经打了三捆柴了,回到家该好好玩了吧?”邦宽手里拿着一根粗壮的树枝说:“你们看见了吧,这是一根很好的料,可以做几个好陀螺呢!我今天回去就做,作好后你们一人一个。”邦宽的好胜心和成功欲,不只在于玩陀螺,他的兴趣还在于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陀螺,他战胜对手的信心,就是从使用自制的陀螺开始的。 </p><p class="style7">劳动与游戏树起了邦宽在同伴中的威信,使他渐渐成为同族的长子、同辈的大哥。在邦宽的同伴中,除了自己的弟妹和族兄弟邦贵外,还有附近几个屯里的孩子。皮相屯的韦顺规、韦日能,纳召屯的覃建元、覃日六、覃的英,巴龙屯的黄美芳,廷怀屯的陆秀清,屯更屯的黄的秋、黄日荣、黄茂芳,还有弄而峒的陆日年等,都常与邦宽在一起为伴。尤其是顺规和建元,与邦宽最要好,经常形影不离。大家称他宽哥。在小姑娘的心目中,宽哥的长相比谁都强,人品也格外讨人喜欢。他聪明而且肯吃苦,温和而且坚强,是山屯少儿心里自然的“领袖”。 </p><p class="style7">韦庭繁有两件心事,头一件是抱孙子。当邦宽出息成山区人见人爱的俏哥之后,第二件就是给长孙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在邦宽十一、二岁的时候,家里就为他订了亲事。女方就是纳召屯的姑娘覃的英,比邦宽大两岁。姑娘确实不负祖心。不仅人生得俊俏,而且聪明善良、勤快能干。的英父亲早逝,但家资富裕,家中缺少男力。按当地风俗,农忙时,邦宽常到她家帮着干活。不料,善者偏遇恶人欺。与纳召屯一坡之隔的皮相屯,有一个名叫韦福任的,一贯蛮横乡里,粗暴弱小,动不动就想对妨碍他的人下毒手。韦福任看中了邦宽的未婚妻,欲强娶入门,被的英与家人拒绝。为排除障碍,韦福任几次谋于途中杀害邦宽。邦宽的好友顺规、建元听到风声,便通知邦宽小心堤防,并于途中为伴,韦福任未能得手。由此,韦福任便对邦宽一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潜下祸根。 </p><p class="style7">邦宽做为家中的长孙、长子和大哥,始终是全家人的中心。不过,无论是对他寄于厚望的祖父,还是把他引上革命道路的父亲;无论是为他的吃穿而操劳的祖母,还是几乎把全部的爱都集中在他身上的母亲,都未曾想到、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所生、所养,抱在怀中,拖于膝下,念在心中的小日宽将要经历的非同常人的命运。 </p><p class="style7">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站在他们坟前的邦宽,已经改名韦国清,他走过了漫长的峥嵘岁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军事总顾问,他的名字已经为中越两国的领导集团所熟悉,然而,他的弟弟和新烟村的同乡们见到他,只知道韦邦宽是带着十几个警卫人员的大官,对他的经历和职务却一概不知。直到他两年后回广西担任了省长,乡亲们和壮族人民才渐渐明白,出生在东兰县新烟村弄英屯的韦国清是他们共同的骄傲,是全体壮族人民真正的长子。 </p><p class="style7">韦国清这次回家,为乡亲们带来一件特殊的礼物。他从广西军区带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带了两部苏联影片,一部叫《钢铁战士》,一部叫《丰收》。在县城放了两场,在新烟村放了两场。乡亲们翻山越岭,背着老人孩子,从周围几十里路赶来,这是大山里一件空前的盛事。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不可思议电影的希奇,不可思议洋人的新鲜,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古老的山林中,乡亲们的惊奇与兴奋不可言状,只是在影片放完后,一遍又一遍地叫着要求重放。韦国清交代放映人员:“满足群众要求,要看几遍就放几遍。”这真是再好不过的礼物。家乡把韦国清引回到过去,韦国清则把乡亲们引向未来,让大家大开了眼界。当时还有土匪活动,韦国清的警卫们全副武装。放映场周围也有民兵和公安人员站岗。电影虽然新奇,不过孩子们的眼睛却不时地被吸引在韦国清的警卫们身上,他们对那些不曾见过的冲锋枪、驳壳枪和轻机枪更感兴趣。 </p><p class="style7">韦国清住在老二邦宏家中。此时,老三邦宁被国民党抓丁早已失踪他乡。妹妹的花被人拐卖下落不明。老四邦定已参加人民解放军。小弟邦武住在新烟。只有邦宏住在弄英屯。山民们生活十分困难,邦宏住的茅草屋里,麻床破被,连桌凳都没有。窗户无纸,风雪飞入。韦国清与警卫邓华有、陈崇文住楼上。楼顶蛛网纵横,烟串如穗;楼板缝长隙宽,高低不平。邓华有想找一块木板为首长支床,转了几圈也没找到。韦国清说:“不用找了,就住地下。长征时那有这个?抗战时也没有。”小邓与小陈只好用干草铺在地板上,铺一块床单,顶上支起一块自越南带回的降落伞挡灰。从南宁来时只为首长带一床被子,邓、陈便裹着棉衣睡在草上。寒气彻骨,邓华有一夜未合眼。天亮后,他找来一个瓦盆,买来木炭,生着一盆火,给首长取暖。 </p><p class="style7">第二天,韦国清叫邓华有:“明天就是元旦,我要请几个弟弟全家,在一起吃餐饭。你准备吧。” 1955 年元旦,两个弟弟和弟媳、孩子们都坐在一起吃饭。鸡鱼肉菜,弟弟们从未这样吃过。韦国清对邦宏说:“妹现在在哪里?能不能找一找?总是在东兰这一片吧。”去年回乡,听说小弟随母改嫁后取名陆秀雄,韦国清说:“还是改过来吧,叫韦邦武吧。” </p><p class="style7">邦宏是乡干部。韦国清详细了解了村里的生产情况,鼓励邦宏做好工作。他看到乡亲们困难,对邦宏和村干部们说:“现在解放不久,人民的生活还很困难。今后要过好日子,就要克服困难。不克服困难就难以生存,我就是靠克服困难才活下来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手术没有麻药,治疗七个月伤口长不好,如果不克服困难,这次负伤也难救活。”韦国清边说边解开衣裤让弟弟看他的伤口。伤口又大又深,弟弟看了很害怕,连声说:“革命的胜利真不容易!”韦国清说:“都是革命。我出去了几十年,在外面打仗是革命,你们在家种地也是革命。没有人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大家一定要搞好团结,要人人讲团结,要听党的话。” </p><p class="style7">韦国清见大弟邦宏咳的厉害,对他说:“你身体不好,不要再抽烟了。” </p><p class="style7">在大哥面前,两个弟弟什么要求也没有提。但却深深体验到在大哥身边的亲切与温暖。</p></blockquote></span></blockquote><span class="style7"></span></di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4:13:23编辑过] <p class="style9" align="center">宽哥劝学 </p><p class="style7">在新烟小学,韦国清看到了从教室里走出来的儿童,想起了小时侯读书时的情景。恰在这时,对面走来一个人,满面笑容,望着自己却不说话。“黄茂芳!”韦国清惊喜地叫到。两个人紧紧握手,互致问候。“我们是老同学啊!”韦国清说。“不,你还是我的先生呢。”黄茂芳认真地补充了一句。“那是因为我爷爷先教了我两年。”黄茂芳接着说:“记得你小时侯给我说过,你爷爷是真正的观音菩萨,是世上最善良、最疼爱你的人。” </p><p class="style7">是啊,在韦国清的亲人中,祖父给他留下的记忆最多,也最深刻,因为祖父是他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又是当年最后一个离开他的亲人。 </p><p class="style7">在乡里,韦庭繁是以严于家教闻名的。儿子宗典,小时侯就在他的督导下,读了多年的旧书,包括国学启蒙和儒家经典。不仅识了字,而且懂得了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韦庭繁似乎预感到长孙将来会有大出息,所以,对邦宽的教育抓得特别紧。 </p><p class="style7">竹木遮掩的小屋里,传出一阵阵诵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p><p class="style7">邦宽至晚从六岁起,就由爷爷教他识字了。 </p><p class="style7">“爷爷,‘善'我不懂。” </p><p class="style7">“‘善'就是见人有难处,我去帮他。” </p><p class="style7">“什么近、远?为什么狗不叫?” </p><p class="style7">“不是狗不叫!‘性相近,习相远',是讲人的心本来差别不大,都是好心。后来,有的学好,有的学坏,差别就大了,所以叫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讲小孩一天不读书,就会变懒、变笨、变坏。” </p><p class="style7">“‘贵以专'我搞不懂。” </p><p class="style7">“这个最要紧!要学好大本事,最要紧的是不分心,要一心一意地读书,搞不懂决不能松心。贵以专才会有出息。” </p><p class="style7">“贵以专”三个字,邦宽记得很认真。他是个听话的孩子,爷爷说要紧,他便照着去做,牢记不忘。正是这三个字,成为他少年聪明的源泉 , 成为他后来一生中为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善于担当重任、善于解决新问题的性格依据。 </p><p class="style7">“该讲故事了!”邦宽合上书,兴奋地望着爷爷。邦宽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韦庭繁也把讲故事看作教育儿孙的功课。《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太平天国的故事,常常使邦宽听得入迷,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成为他崇拜的偶像。父亲宗典小时侯就常听爷爷讲这些故事,养成疾恶如仇的性格。在邦宽的心目中,父亲就象爷爷故事里讲的英雄。邦宽想,听故事比学《三字经》更管用。他在生活中处处受到英雄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爷爷给他讲太平天国洪秀全、冯云山组织农民举行起义的故事,并教给他“天父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总相同”的祖传民谣。从这首民谣中,邦宽渐渐懂得了民族平等与天下太平的道理。 </p><p class="style7">爷爷的启蒙教育持续了一年多。大约在七岁的时候,家里就送邦宽到七、八里外的弄往去读私塾。 </p><p class="style7">韦国清还记得私塾先生的第一堂课。一开头,先生就诵了几句古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然后说:“光阴好比河水东流入海,永远不会再回来。你们今天不努力读书,将来后悔就晚了。” </p><p class="style7">弄往的私塾先生程礼科,本地人,汉族。当时,他带有十几个学生。程先生为人正直,是位循礼守道的忠厚长者。每个学生每月交给他七、八筒米做学费,逢年过节再给先生送些礼物,这便因学生的家境而有别了。但先生待学生并不分贫富贵贱,倒是富裕人家的孩子因贪玩不用功常常挨先生的板子。 </p><p class="style7">弄往路远,又要爬山过水,邦宽便与住在附近的孩子相约同行。屯更屯紧靠弄英屯,又是邦宽去弄往的必经之地。住在这里的黄茂芳是邦宽的同窗,每天清晨都等邦宽一同上学,很快他们便成了要好的伙伴。邦宽与茂芳每天带午饭去上学,下午放学,傍晚才能回到家里。茂芳家富裕些,常带大米饭,而邦宽家田少米缺,多是带玉米稀饭,有时是红薯。 </p><p class="style7">邦宽吃的虽不及人,但读书特别用功。私塾教学仍以旧书为内容,邦宽年纪虽小,但有爷爷为他打的基础 , 人又聪明 , 好记性,对先生布置的课文,能背诵如流,深受先生喜爱和同学敬重。茂芳比邦宽大七岁,但贪玩、脑子笨,对书无兴趣。每次背诵课文,他都不能善始善终,常被先生在掌上打板子。一提到读书,邦宽与茂芳的年龄便倒了过来。邦宽常象兄长劝解小弟一样,要茂芳少贪玩些,读书要肯吃苦,要专心。茂芳从心底里尊重他,遇到问题,也情愿向这位不打板子的小先生请教。可是秉性的改变很难,一年多了,邦宽已经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开始读《大学》和《中庸》。而茂芳还是读《三字经》与《千字文》,总过不了启蒙关。 </p><p class="style7">从弄英到弄往,山荒林密,几个孩子走在僻幽的小路上,听任草丛树林里禽兽出没,不曾停步。但心里总不免有些畏惧。每次上路时,他们都要以游戏定输赢,谁输了谁就第一个上路,走在最前面。邦宽每次都能赢,但遇到胆小的朋友输了,他还是主动地走在最前面。 </p><p class="style7">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传统的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动摇。僻远的广西东兰,到二十年代初,也开始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小学堂,私塾随着也被禁停了。 1922 年,邦宽和茂芳一起自弄往转到巴朋屯上小学堂。巴朋小学堂离弄英屯四、五华里,有二十多个学生,一个老师。小学堂给孩子们教语文、算术等新知识,邦宽耳目一新,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他的成绩依然领先。不过巴朋离家近了,虽依旧带午饭上学,但放学回家较早,爷爷又不能允许他中断对旧书的学习,因而每天晚上他要按照爷爷的要求和布置读《四书》。两种学习任务他都要完成。后来他回忆说:“假如当时只读小学堂的功课,我的成绩会更好。”茂芳终因小学堂的功课太深,而停止了上学。 </p><p class="style7">巴朋小学堂的老师名叫程义学,汉族。他是一个有新思想的读书人,对农民子弟很有感情,一心为了山区子弟的开化,对无力缴学费的学生也很照顾。后来在苏维埃时期他仍然当老师,还支持自己的儿子程维德参加红军。 </p><p class="style7">黄茂芳问韦国清:“小学堂程义学先生的儿子好象叫程维德,是不是跟你一起参加红军的?没有见回来。”“是程维德,开始与我在一个班,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后来分开,在去江西的路上还见过一面。他在 58 团,后来听说 1930 年 12 月打湖南武冈时牺牲了。去江西的路上,牺牲了不少战友。” 韦国清停止了说话,黄茂芳也低下了头。一时,韦顺规和覃建元的面孔出现在韦国清的眼前。 </p><p class="style7">在巴朋小学堂时,邦宽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陀螺比赛成为小朋友的盛会。在比赛中,能与邦宽争冠军的,只有顺规和建元。 1926 年春节,在拉力屯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陀螺比赛,附近村屯的男女长幼都来观看。比赛持续了半个月,最后是韦邦宽与韦顺规进行决赛。两个人大战三天,最后韦邦宽夺取第一名。 </p><p class="style7">邦宽在巴朋小学最难忘的,是听程义学老师讲《论说文海》,使他接受了许多关于爱国反帝、批评时弊、主张社会改革的思想。不幸的是,在他读书期间,家里不断遇到灾难性的打击,上学时断时续,三年后终因家破亲亡而辍学。 </p><p class="style7">俗话说,亲不过母子。邦宽自来到人世间,幼小心灵遭受的第一个沉重的打击,便是母亲的病逝。母亲对邦宽的爱与邦宽对母亲的爱,都超过了对所有的亲人。母亲覃氏未嫁前开朗活泼,能歌善舞。自嫁到弄英屯开始,便成为韦家生活的主要支撑。从田间的劳作,到家务的操持,她全要尽力用心。她进门十年,为韦家生了三男一女。这样的付出,已经接近于妇女所能承受的极限。然而,她上有二老,下有四小,中有夫君,自己的生活需要便排到了最后。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两种生产的消耗,疾病便必然地成为她生命的严重障碍。在这个家里,唯一能给她带来轻松和快乐的,就是她的小日宽。邦宽手勤眼快,读书之余,常帮母亲分担劳务。更重要的是,邦宽成为与母亲对话的主要对象。语言的交流对一个山村妇女来说,是缓解疲劳和疏理郁结的重要条件。只有邦宽能给母亲说几句体贴的话,也只有邦宽能给母亲输送一点新的信息。高兴时,母亲也给邦宽唱山歌听。在精神上,可以说母亲对儿子的依赖超过了对丈夫的依赖。对邦宽来说,比起严厉的爷爷和沉默的父亲,母亲的怀抱使他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温暖,而且这种幸福和温暖在离开母亲之后,就再也寻找不到了。 </p><p class="style7">在帮宽去弄往读私塾的第二年,严霜到底是厚厚地压在了这棵稚嫩的幼苗顶上。 </p><p class="style7">那一天下小雨,我放学回家就去山上放牛。母亲病倒在床上,问:“日宽回来没有?”奶奶就到门口等我。母亲等我回到家以后,才断了气。 </p><p class="style7">这是七十多岁的韦国清对自己幼年的回忆。 </p><p class="style7">不幸的母亲就这样耗尽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在临终前,见不到宽儿就咽不下最后一口气。而离开母亲时的情景,也是韦国清晚年最清楚的一段记忆。可见是母子连心,终身难忘。 </p><span class="style7"><font color="#000066" size="4">自从母亲去后,邦宽放了学要用更多的时间搞家务、放牛,忙时还要缺课。但毕竟还有祖母照顾。三年后,祖母又病逝,继母生了弟弟帮定和邦伍。家境日下,邦宽的学业就难以为继了。而且,更大的灾难还在等待着他。 </font></span><p class="style13" align="justify"> </p> <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悼念韦国清同志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红大同窗攻军政,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长征路上驰纵横。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敌后苏皖共征程,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为国为民肩重任。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鞠躬尽瘁赤子心,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哀君先我驾祥云。 </p><p class="style15">注:我和国清同志一九三四年同在江西瑞金红军大学上级科,他攻政治,我攻军事。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张爱萍 </p><p class="style15">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五日</p><p class="style15"> <img height="219"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5.jpg" width="300"/><img height="232"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4.jpg" width="300"/></p><p class="style15"></p><p class="style15"> </p><p class="style15 style16" align="center"><strong>痛悼韦国清同志</strong></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足迹中华六十秋,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创业功成固金瓯。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援越友谊深似海,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艰难战事献良谋。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得道何曾升鸡犬,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兄弟仍耕旧垅丘。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品德超凡真瑰宝,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亿人景仰永不休。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莫文华 </p><p class="style15" align="justify">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四日</p><p class="style15" align="justify">于北京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哭韦国清同志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文武全才标史册,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壮族雅将最彰名。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华东驰骋摧敌胆,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奠府辉捷寰世惊。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选任贤良达四海,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严于律已尽为公。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明星殒落伤焦虑,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天下知音痛泣声。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乔晓光敬挽 </p><p class="style15">一七八九年六月十五日 </p><p class="style15">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5">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韦国清同志千古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越南抗法艰难日,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虎帐同谋建大功。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不朽越中性义浆,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芳名铭记在其中。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黄文欢敬挽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革命的一生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伟大的一生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纪念韦国清同志</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逝世四周年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追随拔奇出东兰,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百色军中勇少年。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豫苏鲁皖立功业,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越南奠边凯歌还。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临危受命寻常事,</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克敌致胜谈笑间。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敢问将军何所持?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唯物辩证是仙丹。</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其二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平生最爱读马列,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骇浪惊涛亦泰然。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指挥若定扫千军,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领导有才排万难。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功高不为名利累,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清正自有口碑传。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重霄可有会眸处,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且看神州更娇妍。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李光军 </p><p class="style15">1992 年 5 月于武汉 </p><p class="style15"> <img height="225"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3.jpg" width="300"/><img height="198"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2.jpg" width="300"/></p><p class="style15"> </p><p class="style17" align="center">怀念国清同志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故里深山虎爪村,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七军东推又长征。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欢呼大捷奠边府,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胜利回归韦国清。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八桂十年勤主政,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四方百业引真经。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京华聚会温青史,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记取英明育后人。 </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1998 年清明</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周光春敬撰</p><p class="style15" align="center"><img height="396"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0.jpg" width="300"/><img height="407" alt="" src="http://www.ziwugudao.cn/images/laodong051.jpg" width="300"/><a href="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http://www.ziwugudao.cn/laodong2.htm</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4:07:44编辑过] 伟人,功勋卓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