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3-11-8 22:49:00

现在《东南亚之夜》已经结束了。时间过得太快。

我是海?? 发表于 2003-11-8 22:50:00

我都不得看咧?

一丐山人 发表于 2003-11-9 18:45:00

  还有东南亚之夜?我不知道啊,呼天抢地ING。视频有没有保留?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1-9 21:40:00

我以为你知道呢,你没看成,真遗憾啊。<p>我个人觉得,《东南亚之夜》比起民歌节开幕式《2003大地飞歌》来说,还要象真正的民歌节开幕式。不为什么,只为它的“民歌含金量”高,而不象开幕式,纯粹是一个明星“翻唱”民歌的大杂烩。<p>再过不久,中央电视台应该有转播,届时可以仔细欣赏。网上的民歌节网站也应该会有录象整理,就象去年的民歌节一样可以重复在线收看。

Lajmbwn 发表于 2003-11-10 09:20:00

我收看了电视转播。说真的,两个字——失望。<p>开幕式没有任何新意,与前几届相比,没有什么突破,所以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特别是那两首壮语歌,安排的时间上很不好,作为东道主,壮族人的母语歌声,应该是在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立即高唱,以表达迎客的盛情。<p>东南亚之夜还可以,不过,三个马山老太太的歌还是太短了,她们那淳朴而美丽的和声,不应该就这样匆匆忙忙被喧嚣的摇滚鼓乐给冲破了,那是无伴奏多声部民歌,还没有唱完就被喧闹的乐器给打断了,简直是玷污艺术。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1-10 21:08:00

广西有“歌海”之称,可是看看民歌节,哪里有“歌海”的感觉?全都都是乱翻唱的“民歌”和流行歌曲!广西12个世居民族真正民族,有多少首?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1-10 21:18:00

说真的,不是我偏爱母语,不过民歌节上的歌,只有马山三声部、壮族男女对唱、龙州天琴音乐、马山三位老奶奶的歌才是真正的民歌和真正的艺术,其他歌都是哗众取宠的,没劲透了!

一丐山人 发表于 2003-11-12 01:01:00

&nbsp; &nbsp;偶然看到新华社的评论,推荐如下。<p><br> &nbsp; &nbsp;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题:民歌节唱的还是民歌吗?<br> &nbsp; &nbsp;新华社记者万一<br> &nbsp; &nbsp;已经举办五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当地人称为是除“五一”“十一”、春节外的“第四黄金周”。在与好客的壮族人民共享节日的狂欢之后,一部分游客的感觉是民歌节唱的已不全是民歌,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br> &nbsp; &nbsp;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随着南宁市在区域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日益凸现,民歌节被赋予了空前重要的意义,她已经成为南宁市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但一位当地人却说:“文化活动是挺多,但听到的民歌还真不多,尤其是原汁原味的。再说,以往一些脍炙人口的纯正民歌,演出时却加上了流行音乐的伴奏,叫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br> &nbsp; &nbsp;家住北京的李大爷从小就迷恋民歌,第一次专程赶往南宁就是想过过民歌瘾。他告诉记者:“民歌节上似乎流行歌曲比民歌更火。为能听到更多更好的民歌,我还特意去了附近几个郊县,希望找到点儿‘纯正’的感觉,但是那里的居民却说现在他们几乎都不唱民歌了,只是父辈们偶尔高兴时才唱唱。”<br> &nbsp; &nbsp;记者的一位同事感慨:“民歌节的举办也许只是一种手段,一个由头,而主要的目的还是发展经济。南宁人称这一节日为‘第四黄金周’,也许就是喜欢它的热闹,喜欢它的气氛,希望它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就像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一样,我们要给传统的民俗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它源远流长。”<br> &nbsp; &nbsp;民歌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标志。近些年来,我们只顾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在飞速前进的同时,许许多多传统的东西在我们不屑的眼神中慢慢地丢失了。<br> &nbsp; &nbsp;一位文化名人说过:我们在发展中不能丢失传统,离开传统我们的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完)<p><br> &nbsp; &nbsp;补充一点,整台晚会不用说民歌的量不够,即使是所选的流行歌曲,也是很失败的,没有任何特点。主持人就不说了,晚会的导演可以用一个“土”字来形容。<br> &nbsp; &nbsp;对于广西原汁原味的民歌,许多广西人还是感到很自卑,事实上,当你真正有了国际化的眼光,你才可能对民歌崇敬得五体投地,你也才可能把民歌的美挖掘出来。<br>

铜碗豆 发表于 2003-11-12 09:38:00

&nbsp; &nbsp; &nbsp;没有文化自信的地方、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在南方,对地方文化没有自信心的人反而是那些中原移民,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叶南下的那代人及其后裔。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期待民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