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 发表于 2003-9-28 09:55:00

壮语文点滴

壮语文点滴<br>摘自《大华光旅游网》,原标题:壮文 &nbsp;发布日期:2003.09.18<p>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quot;土俗字&quot;,又叫&quot;方块土俗字&quot;或&quot;方块壮字&quot;。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br> &nbsp; &nbsp; &nbsp;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quot;古壮字&quot;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br> &nbsp; &nbsp; &nbsp;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br> &nbsp;<br> &nbsp; &nbsp; &nbsp;古壮字 &nbsp;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quot;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quot;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quot;扇歌&quot;、&quot;担歌&quot;和&quot;巾歌&quot;,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quot;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quot;。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quot;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quot;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p> &nbsp; &nbsp; &nbsp;拼音壮文 &nbsp;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br> &nbsp; &nbsp;<p>

路漫 发表于 2003-9-28 10:13:00

摘自《中国网》<p>壮族语言文字实施方案颁布45周年 走进壮文学校 &nbsp; &nbsp;<br> <br> <p> &nbsp; &nbsp;在广西壮族语言文字实施方案颁布45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了位于广西武鸣县境内的中国唯一一所壮文中专学校——广西壮文学校。 <br> &nbsp; &nbsp;虽然已是冬令时分,壮文学校的校园依然郁郁葱葱。同行的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业务处处长杨启标向记者介绍,早在壮文方案正式出台之前的1956年,这里就成立了桂西壮文学校,作为壮族语言文字人才培养的试验学校,1958年改为广西壮文学校。“这所面积不过160亩的学校,4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壮汉文双语干部和教师,为壮文的推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启标说。 <p> &nbsp; &nbsp;迎面走来身着壮族服装的三两个学生,他们说说笑笑,用的都是纯正的壮语。校园两旁的路标牌、花草树木的标志板上,都书写着汉壮两种文字。 <p> &nbsp; &nbsp;195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壮文语言文字使用方案。1982年,国务院再次颁布了新的修改方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每年都为壮文的推广拨出超过500万元的费用。 <p> &nbsp; &nbsp;朗朗的读书声把记者吸引到了2001级壮语汉语双语教学班的课堂上。课堂上讲授的是壮族的经典诗歌《哭嫁歌》 <p> &nbsp; &nbsp;“你们都能听懂吗?”记者低声问身旁的壮族女生温小妹。 <p> &nbsp; &nbsp;“能,只是一些发音与我们平时常用的方言有所不同。”温小妹说,“以前我们最担心的是写作文,现在学了壮语和汉语比较之后,只要稍微注意就能够避免很多错误。”下课了,授课的高级讲师滕明新告诉记者,学校现有的1600多名学生来自广西各个地市,他们当中不少人入校伊始的壮话发音都差别很大,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不但能够使用标准的壮语发音,撰写流利的壮文作文,而且能够十分熟练地使用汉文。 <p> &nbsp; &nbsp;“‘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是我们壮文教学的十六字方针,我们的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很好地承担起壮汉文扫盲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滕明新颇为得意地说,“一些学生还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哩!” <p> &nbsp; &nbsp;临走时,记者带走了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油印的文学刊物《壮锦》,里面有这样一句:“壮语是民族语言的奇葩。变化无穷的世界,日新月异的中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开创未来的明天做好铺垫……”(何丰伦) <p> &nbsp; &nbsp; <p> &nbsp; &nbsp;新华社 2002年12月7日 <p> <br>

路漫 发表于 2003-9-28 10:21:00

摘自www.56-china.com.cn &nbsp;原标题:架设心灵之桥<p>1980年,国家民委、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广大壮族群众的要求,决定恢复壮文的推行使用。翻译中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于1986年1月,在广西南宁正式成立了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壮文翻译室。从此,我国壮语文的翻译工作,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它也成为我国唯一的、用壮语文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p>翻译中心壮文翻译室先后参加了自1986年以来召开的历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文件翻译和大会的壮语同声传译工作,并翻译出版了马列经典和《邓小平文选》等著作,对促进我国壮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

任瑞羾 发表于 2003-10-26 00:50:00

不知道壮文是否在广西的学校都普及了?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0-26 01:48:00

壮文在广西壮族聚居区的中小学远远谈不上“普及”。请参阅以下帖子:<p>[转载]对当前壮文进校工作的一些思考<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8&amp;topic=115&amp;show=0#lastviewpost<p>在纪念《壮文方案》颁布4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覃耀武]<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5&amp;topic=59&amp;show=0#lastviewpost<br>

Lajmbwn 发表于 2003-11-6 09:14:00

我认为,壮文恰好不应该徘徊在翻译伟人著作这样表面高尚实际上缺乏实用的道路上。多出版一些壮文的常识性读物,趣味性读物,壮族大众才有可能对之感兴趣,毕竟壮族平民百姓大都不是政治家。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1-6 21:57:00

贝侬说得太对了。现阶段壮文推广关键在于“平民化”、“实用化”。不过我觉得,“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壮文翻译室”这样的机构,翻译马列毛邓著作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其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Lajmbwn 发表于 2003-11-7 09:02:00

沙南贝侬说的极是。<br>下面引用由路漫在 2003/09/28 10:21am 发表的内容:<br>翻译中心壮文翻译室先后参加了自1986年以来召开的历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文件翻译和大会的壮语同声传译工作 ...<br><br>我有个感兴趣的问题,壮语的同声传译,是传译给谁听啊?<br>

路漫 发表于 2003-11-7 10:37:00

与会代表有不少操壮语的人啊,我本人就听过。

路漫 发表于 2003-11-7 10:42:00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25_57_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在人民大会堂收听壮语同步传译

Lajmbwn 发表于 2003-11-7 10:56:00

原来路漫老师曾经作为壮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过两会,真是佩服。相片中的路漫老师在听汉-壮同声传译时候的专注神情,透露着一种带有民族自豪感的喜悦神情。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3-11-8 22:35:00

在人民大会堂听壮语同声传译真是一种很自豪和神圣的感觉。<br>.........羡慕..........更多的是佩服...........

Lwgyungh 发表于 2003-11-12 10:48:00

&nbsp; &nbsp; Caen mbaqmuengh ndaejnyi Luz Bingh cujsiz yungh Vahcuengh guh cwngfuj guhcoz baugau.<br> &nbsp; &nbsp; &nbsp;真盼望陆兵代主席用壮语作政府工作报告。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4-4-5 20:39:00

推广难度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语文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