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派出的原生态选手怎么又没有布依族的啊?苗族的倒有些?
<P>贵州那边是怎么回事啊?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贵州这几年一直在宣传上都是讲自己是苗乡,当然,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上苗族是最多的,同时贵州也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布依族人口也很多的事实,布依族也应该是能很真切代表贵州文化的一面的.这次比赛又没有看到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布依族文化从贵州本地开始就被漠视了?我开始怀疑了...如果哪位贝侬知道贵州的情况,请跟我们讲讲.</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9 11:16:19编辑过] 贝侬所言有道理啊。苗族的节目多应该是很正常的,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贵州的文化。至于说为什么没有布依族的节目,我觉得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吧,也许是没有好作品,也许缺少了政府或者推荐单位的扶持,当然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布依族文化被“漠视”了。 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啊,相对来说,布依族人口少于苗族,民族特色也不及苗族侗族彝族等丰富,,包装宣传就是要找与众不同的突出特点,从外界看客的角度来看,布依族的民族特点不够吸引力,再者布依族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人才缺乏,在政府部门能产生影响的人不多,对本民族文化有较深入了解的就更少,所以才有今天的尴尬境地。 <P>俺觉得可能贵州的苗族比布依族更有特色。所以“贵”。也可能和自己漠视自己民族文化有关。</P> 布依族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是城镇人,他们多不会母语,由于缺乏了解对母族感情不深,尤其是和汉族通婚 的下一代,他们对母族更是没有什么感情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会母语的农村人由于教学条件差,能考是大学的不多,能靠上大学,因为没有人脉关系,也无法进入权力部门,很难对民族文化起到什么影响作用。 难道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民族形式就不算特色可以拿来表现啊?也许真的是能影响政府的人太少了,争取不来足够的重视和资源.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越僚</I>在2006-5-19 11:57:59的发言:</B><BR>布依族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是城镇人,他们多不会母语,由于缺乏了解对母族感情不深,尤其是和汉族通婚 的下一代,他们对母族更是没有什么感情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会母语的农村人由于教学条件差,能考是大学的不多,能靠上大学,因为没有人脉关系,也无法进入权力部门,很难对民族文化起到什么影响作用。</DIV>
<P>这应该是致命的根源所在!</P> 确实,在官方的选拔上只是表面问题。文化上工作的缺失是根本原因。 我以前都一直说过,不是所有僚人就住在山区,不是所有的僚区都落后.咱们很多僚区发达的地区都变汉了,有些虽然还标榜自己的僚人身份,但他们早把祖先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有些干脆标榜都不要了,改个汉族身份装装门面!羞耻提起自己得僚人身份,这些话我是不会乱说的,是有根据的,最起码在我身边存在着这种现象!!
<P> 只有我们落后的地方在苦苦撕守着我们的文化!!僚族啊!!你的民族精神何在???那曾经占据我们僚人思想的布洛陀\侬智高\莫一大王的精神哪里去??</P> 谁唱得好就派谁,这还要走后门吗?? 谁走后门? 我以前都一直说过,不是所有僚人就住在山区,不是所有的僚区都落后.咱们很多僚区发达的地区都变汉了,有些虽然还标榜自己的僚人身份,但他们早把祖先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有些干脆标榜都不要了,改个汉族身份装装门面!羞耻提起自己得僚人身份,这些话我是不会乱说的,是有根据的,最起码在我身边存在着这种现象!!
<P> 只有我们落后的地方在苦苦撕守着我们的文化!!僚族啊!!你的民族精神何在???那曾经占据我们僚人思想的布洛陀\侬智高\莫一大王的精神哪里去?</P>
<P> 我顶!顶!顶!</P> <P>“布依族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是城镇人,他们多不会母语,由于缺乏了解对母族感情不深,尤其是和汉族通婚 的下一代,他们对母族更是没有什么感情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会母语的农村人由于教学条件差,能考是大学的不多,能靠上大学,因为没有人脉关系,也无法进入权力部门,很难对民族文化起到什么影响作用。”有一定道理。</P>
<P>贵州省真正意义上的布依乐观估计大约只有其总数的1/2,其它汉化很明显,甚至很彻底。在贵阳只有老人会布依语,主要黔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语地区已大面积萎缩,黔南州使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此州南部,而且是双语并用(布依语与汉语方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和兴仁没多少会操布依语(兴义的查白歌节已快成了西南官话歌节),此州另外几个县双语并用(布依语与汉语方言)或只用汉语方言。黔东南从江县南部的壮语似乎永远消失了。贵州安顺北部、六盘水的布依语也只有部分老人才用了。交通越发达的地方,其萎缩越明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府都匀市区布依语已经消失,老人也不会说,兴义也一样。兴义与都匀已看不出这与布依还有什么关系,除了名义是布依。一个个传统语言消失真是民族的悲哀。什么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其实更无价的是各种语言。那些濒临语种更有资格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却在无奈地走向消亡。</P>
<P>苗家历史上与汉家从黄帝开始就开对峙,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历经流离颠沛,直到民国。他们对汉家文化有较强的远离的心态的传统,对本民族有很强认同。其民族特征保持比布依要好。而布依则似乎对汉家文化的认同越来越越明显。布依八音与贞丰布依花灯如不是因旅游需要就差点消失。</P>
<P>不过在沿海浙江吴语区在历经千年开发后,依然存在。与北京话区别更大的闽南语、福建省兴化语、福州话也历经千年不被同化,在这三个语言区的人不会说母语那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贵州在一个世纪的较大的开发竟如此巨变?</P> <P>布依族使用母语或双语并用的人数还是不少,</P>
<P>布依族 单语人36。53% 双语人 54。47% 转语人 9%</P>
<P>现在的数据可能有变化,转语人可能已经超过10%,贵阳地区布依族人数并不多,包括郊区县市也就10几万,其他地区的城镇布依族人口也不多,布依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大部分30岁以上的人还是会母语的。布依族主要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日常交际语主要是汉语,族内交际语才是母语,语言的使用和使用人数有直接关系,在一个区域,人数不占绝对多数,其语言就不可能是主要交际语,这个和吴语闽南语粤语的情况不同。</P>
<P>由于与汉族杂居,和汉族等外族通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个也是语言改变的一大原因。</P>
<P>可以再看看其他民族的情况</P>
<P>民族 单语人 双语人 转语人(转用他族语言)</P>
<P>壮族 42。29% 54。72% 2。99%</P>
<P>布依族 36。53% 54。47% 9%</P>
<P>侗族 50。85% 26。99% 22。16%</P>
<P>苗族 55。89% 24。77% 20。34%</P>
<P>--------------摘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 黄行 2000年</P>
<P>要想使现状有所改变,首先要提高教育水平,使更多的人进入主流社会,参与决策,其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语文教育,当然这个也是最难的。</P> <P>布依族非农业人口2000年统计247000多,不到总数的10%,就算非农业人口全部不会母语加上农村部分不会母语的,总数应该不会超过20%。光看数字似乎还比较乐观,但是,危机在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和年轻人不说母语(多数是听得懂但不愿意说),转用汉语,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语言断代了就基本不可挽回了。</P> 贝侬分析得都很详细,确实,如果一个民族她的语言出现会说者群体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