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6-2-12 03:40:00

[转帖]感受德保

<P align=left>转载自《广西新闻网》:<a href="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60209/newgx43eab8e7-550019.shtml" target="_blank" ><FONT size=2>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60209/newgx43eab8e7-550019.shtml</FONT></A></P>
<P align=center><FONT size=6>感受德保</FONT>  </P>
<P align=center><BR> 李俊康 </P>
<P>    德保山歌骆越风,  <BR>        云山鉴水映彩虹;  <BR>        小康民谣长歌处,  <BR>        文明花开红彤彤。 </P>
<P>近来,接到香港友人戴保清先生寄来的一本诗集《云山诗社》,这是德保县一班热心人出的一本诗集。德保人热爱诗歌是出了名的,《云山诗社》成立20年来,已经出版有10多本诗集。戴保清先生的母亲是德保人,身上流着德保人的血液,难怪他具有诗人的气质,也爱好诗歌。 </P>
<P>德保人唱山歌也是出了名的,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当年,广西曾经在德保举行了一场“小康民谣”山歌晚会,我有幸到了一趟德保,亲自感受到德保人的山歌情结。 </P>
<P>虽然德保地处壮乡僻壤,然而却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德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秦始皇时期,属象郡,后历经各朝代而不衰,清朝为天保镇安府,是广西18个府的治地之一。解放初,敬德县和天保县合并,各取一字就成为了德保县。 </P>
<P>那是1997年初夏的一天,我第一次踏上德保大地,汽车在百色右江河谷公路上飞奔,两旁是成片的芒果园。汽车到了田阳县,便往南面的方向拐去,这里的山路也开始崎岖起来,颠簸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终于到了德保。 </P>
<P>为了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由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琦同志牵头,搜集整理编著,于1996年出版《小康民谣》一书,作为人们唱小康、颂小康、奔小康的教育读本。潘琦同志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P>
<P><BR>    绿树摇摇红花开,七彩闪闪春光来;  <BR>          小平指引小康路,扬起金鞭快步迈。  <BR>          口含槟榔上歌台,甜歌甜曲涌心怀;  <BR>          牵手同唱小康谣,山歌如潮滚滚来。 </P>
<P><BR>《小康民谣》被人们长久地传诵着,自然也成了后来各地举行众多山歌会的歌词脚本。 </P>
<P>我这次去德保的目的,是准备在那里筹备一台“小康民谣”山歌晚会,具体说就是组织一台由农民唱、唱农民小康生活的山歌晚会。要求一方面是“原汁原味”由农民唱的山歌,另一方面是引导农民唱小康生活的山歌。 </P>
<P>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以七言为一句,讲究平仄、押韵。德保民风淳朴,唱山歌有悠久的历史,山歌对歌习俗多在歌圩举行,是广西歌圩最多的县份之一。德保山歌讲究一个“新”字,常唱常新。德保山歌属南路山歌,高亢、激情,远近出了名。在壮家瑶寨,无论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听到德保人们唱山歌,他们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德保山歌讲究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德保山歌不仅悠扬动听,清雅,而且还是多声部的民歌,有两部、甚至三部,这在少数民族民歌中是非常难得的。德保山歌还讲究一个“快”字,信手拈来,出口成歌,而且往往不乏幽默、诙谐之作,引来阵阵笑声。 </P>
<P>因为德保山歌唱的多是壮话,山外人听不懂。在组织山歌会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歌词,我们做了简单的规范:首先要求尽量用桂柳话唱山歌;其次在每次唱歌之前,要用桂柳话把歌词念一遍;第三是其中要有一首是唱“小康民谣”的歌。我们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唱山歌,以便使德保山歌更多地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八桂大地。 </P>
<P>到了真正比赛的那一天,大家开始还有点紧张。因为是头一次组织农民山歌会,不知道群众对演唱的效果是否满意。晚会是在县剧院里举行的,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座无虚席,坐满了前来看热闹的观众。台上由各地组成的几支歌手队伍,摆开阵势迎接比赛,比赛很是热闹。唱到精彩处,观众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最后是擂台赛,决出这次“小康民谣”山歌比赛的名次。 </P>
<P>到晚会结束的时候,我们走出了剧院的大门。令我惊讶的是,剧院外面竟然里三层、外三层自发地挤满了唱山歌的人们,原来是这里的山歌会才刚刚开始。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歌的盛会!毕竟,在德保人看来,剧院里的比赛还不过瘾,参与的人还不够多。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德保人才找得到山歌的灵感! </P>
<P>和剧院里的正式山歌比赛不同,外面唱的多是情歌。这里的情歌时而婉转含蓄,时而热情似火,并且往往与对新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这是壮乡人感情的真情流露! </P>
<P>第二天,依然是歌的盛会。我们走上了县城偏北的云山公园。云山又名珠山、独秀峰。山峰像一支青笋,山腰峭壁镌“云山”二字,下有“配岳”两字,笔迹遒劲有力,这是德保有名的“独秀擎天”景观。峰脚正南面,有天然岩洞,叫毓秀岩。山上有慈云洞和紫霞亭,亭后有对联:“名高北斗星辰上,诗在千山烟雨中。”登上云山山顶,德保县城尽收眼底,山下街市历历在目。远处鉴水像一条玉带环抱城郭,令人心旷神怡。滔滔江水,流去岁月悠悠,却也带来了千年歌声。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我看见云山一路上都是赶歌圩的人,自然少不了唱山歌。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在亭洞里,在台阶上,或唱或说,好不热闹。 </P>
<P>独秀峰非常有灵气、名气,清朝的赵翼曾作《独秀山古榕树歌》诗曰: </P>
<P>     秀山耸削无寸土,其上乃有榕树古。  <BR>            咄尔托根何奇哉!不以土植以石栽。 </P>
<P>此诗成为了赞美独秀峰优美景色的佳作,被人们久久地传颂着。难怪德保人出口成诗,山歌远近闻名,原来是长期受这里山水灵气浸润的缘故。 </P>
<P>《云山诗刊》作品选收录了罗宝山的《云山颂》: </P>
<P>     巍巍云山苍,屹立鉴水旁;  <BR>            默默吻大地,育我壮儿郎。 </P>
<P>我想,也许这就是德保山歌与云山、鉴水的秘密吧! </P>
<P>德保文化底蕴深厚,《云山诗刊》创刊20年,创作了大量诗歌便可见一斑。 </P>
<P>今天,看见了《云山诗刊》,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一年在德保举行的“小康民谣”山歌比赛,尽管比赛场地很简陋,内容也很简单,却很有意义。继德保以后,我们又先后在来宾、宜州、田阳等地举行“小康民谣”山歌比赛。正是有了德保的比赛,才有了今天广西比较成熟、规范的农民山歌比赛。 </P>
<P>至此,德保山歌的文明之花开遍了城市农村,开遍了八桂大地。 <BR> <BR></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6-2-12 03:44:00

<DIV class=quote>
<P>因为德保山歌唱的多是壮话,<FONT color=#0000ff>山外人听不懂。</FONT><FONT color=#0000ff>在组织山歌会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歌词,我们做了简单的规范:首先要求尽量用桂柳话唱山歌;其次在每次唱歌之前,要用桂柳话把歌词念一遍;</FONT>第三是其中要有一首是唱“小康民谣”的歌。我们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唱山歌,以便使德保山歌更多地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八桂大地。  <BR><BR></P></DIV>
<P><FONT size=3>真是无聊啊,在德保举行山歌会,为了照顾少数几个“山外人”,而让让从来没有唱桂柳话山歌习惯的德保歌手大唱桂柳话山歌,简直是一种文化侵略的野蛮行径。</FONT></P>

度莫 发表于 2006-2-12 12:28:00

<STRONG>在德保举行山歌会唱桂柳话山歌.</STRONG>

新桂系 发表于 2006-2-12 14:20:00

别把桂柳话当成壮话,壮族人应远离桂柳话

Stoneman 发表于 2006-2-12 16:50:00

<P>[因为德保山歌唱的多是壮话,<FONT color=#0000ff>山外人听不懂。</FONT><FONT color=#0000ff>在组织山歌会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歌词,我们做了简单的规范:首先要求尽量用桂柳话唱山歌;其次在每次唱歌之前,要用桂柳话把歌词念一遍;</FONT>第三是其中要有一首是唱“小康民谣”的歌。我们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唱山歌,以便使德保山歌更多地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八桂大地。  ]<BR></P>
<P>德保人的民族意识到哪里去了?</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6-2-12 17:49: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toneman</I>在2006-2-12 16:50:21的发言:</B><br>
<P>[因为德保山歌唱的多是壮话,<FONT color=#0000ff>山外人听不懂。</FONT><FONT color=#0000ff>在组织山歌会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歌词,我们做了简单的规范:首先要求尽量用桂柳话唱山歌;其次在每次唱歌之前,要用桂柳话把歌词念一遍;</FONT>第三是其中要有一首是唱“小康民谣”的歌。我们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唱山歌,以便使德保山歌更多地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八桂大地。  ]<br></P>
<P>德保人的民族意识到哪里去了?</P></DIV>
<P>壮族民间,有鲜明的民族意识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吧,目前壮族民族意识比较鲜明的,还集中在精英阶层。德保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没有桂柳话的,更不用说桂柳话山歌了,无论是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山歌比赛当中,大家能够听到的德保山歌都是本地壮语山歌。</P>
<P>文章中提到的情况,只不过是从外地而来的该文章作者主持的那次山歌会活动当中,给参赛的歌手这样一个硬性的要求罢了,山歌手们为了迎合作者的要求而作的桂柳话山歌,一定是非常的笨拙吧,因为德保民间歌手根本就不熟悉桂柳话,更不用说创作桂柳话山歌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2 18:02:59编辑过]

红棉树 发表于 2006-2-12 18:01:00

<P>文章作者组织的那次山歌会要求德保歌手用桂柳话对歌,其人肯定不只是一般职权吧,百度搜索作者“李俊康”,得出的相关资料为“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李俊康巡视员”,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如:</P>
<P><a href="http://www.gxedu.gov.cn/yywz/news/qita/2003527155249.htm" target="_blank" >http://www.gxedu.gov.cn/yywz/news/qita/2003527155249.htm</A></P>
<P><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4-05-17/17362553777s.shtml" target="_blank" >http://news.sina.com.cn/c/2004-05-17/17362553777s.shtml</A></P>
<P><a href="http://www.zhaohuo.com/wenzhang.asp?id=10993" target="_blank" >http://www.zhaohuo.com/wenzhang.asp?id=10993</A></P>

Stoneman 发表于 2006-2-13 17:37:00

红棉贝侬,5 楼说话太冲动,请谅解。政府“强奸”民意,百姓无可奈何!我也很高兴得知“德保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没有桂柳话的,更不用说桂柳话山歌了,无论是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山歌比赛当中,大家能够听到的德保山歌都是本地壮语山歌。”

云山雪 发表于 2006-3-11 00:22:00

注册很久了,第一次回帖!

洪流 发表于 2006-3-16 07:18:00

非常赞同红棉树的看法,德保山歌的魂是什么?是德靖壮话,硬生生的用桂柳话,如抄菜把味精当食盐了.

洪流 发表于 2006-3-16 07:29:00

建议:这种场合可以请精通壮、汉语的人当场翻译,因为壮语中很多美妙的词语汉字很难表达,这对山歌的表达和发展是很不利的。再说民间山歌高手相当多的人对桂柳话很不精通(有的根本就不会),对他们的创作灵感影响比较大。

蝶花 发表于 2006-4-5 13:06:00

德保山歌中的韵味,用桂柳话是体现不出来的,就如用外文翻译中国的古诗一样,很难把其中的寓意和韵味表达出来,用桂柳话唱德保山歌有些勉为其难了

山魂 发表于 2006-5-8 20:55:00

支持一下。顺便说,除了普通话,我最会说的就是桂柳话了,伤人啊。

发表于 2006-5-13 00:57:00

我们僚人原来的山歌唱什么?是爱情与生活。现在政府组织的山歌唱什么?计生、建设新农村,歌颂D,还有原来山歌的精髓吗?这些所谓的山歌,不要也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3 0:58:45编辑过]

齐鲁风 发表于 2006-5-13 20:25:00

<P>各个地方都要歌颂伟大的党哦</P>
<P>不过可以像 吉祥三宝 那样用本民族语言唱流行调啊 </P>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06-5-13 20:38:00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妈那里的山歌竟然是用客家话唱的,壮族人用客家话唱山歌,邪了门了!

别来相忆 发表于 2006-5-16 13:50:00

<P>德保的枫叶好美~~~~~</P>
<P>用壮话怎么说?呵呵</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感受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