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树
发表于 2005-9-10 00:17:00
<P>关于做音乐,我也同意fish的意见,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做自己感兴趣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P>
<P>不过关于专业人士,我相信我从来没在任何场合说过“那种连音调都把不准,然后全国有一百多万人支持的那种男不男,女不女的人”这样的人是专业人士吧?相反我很少听那些靠商业包装、靠迎合大众炮制出来的流行歌曲。我说的专业歌手,指的是最适合唱巍巍歌曲的歌手。这样的歌手不一定已经成名,也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也许他来自民间也说不定。</P>
<P>至于说到我“把对音乐的爱好说的那么市侩”,这样对我妄下评论,我是不能接受的。我赞成做音乐首先是热爱,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做。但如果能有野心做到更好,有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对于自己难道不是很好的酬报?这个酬报不一定是金钱的酬报,是得到更多人欣赏的喜悦。</P>
<P>不过巍巍说的对,每个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目标。做艺术的人,不必太在意别人说什么,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对了。总之非常感谢巍巍做了这么多好音乐来给我们欣赏,现在有个性的音乐真的不多。在家园还不时能听到一些特别的声音,我非常为我们的壮族贝侬感到自豪。</P>
秋月浓
发表于 2005-9-12 00:17:00
<P>和声很美,整首歌听起来让人很舒心!!!</P>
浪人
发表于 2005-10-1 19:10:00
再听,其实偶更喜欢曲艺版的。呵呵!
铝石花
发表于 2005-10-1 22:02:00
我想说一下,百粤坡上的杜鹃花对于15~20岁在德保县城呆过的人是有一种美好回忆的,我接触过的德保“土”人,至少出生在60~80年段的人,没人不懂杜鹃花的酸味的,感谢版主^_^
度莫
发表于 2005-11-17 08:21:00
经典!顶!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11-24 13:08:00
前几天,在德保县马骨胡艺人黄广扩先生家里,我和《映山红》的原曲作者李上焜先生通了一次电话。李上焜先生和黄广扩先生是老朋友了,他们在一起做壮族民乐的经验很多。原来,李上焜先生的儿女前不久在网上偶然看到了壮族在线并听了《映山红》R&B版,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听了十分高兴,并表示支持这种旧曲新唱的尝试。他在电话中还表示以后要和思乡僚人贝侬多联系,并想亲自为思乡贝侬量身订做一些音乐,希望壮族的音乐文化能够在传统与时尚的衔接中得到传承发展。我想李上焜老先生丰富的壮族音乐素材应该对于于思乡贝侬日后的创作来说应该是不可多得的灵感源泉。希望思乡贝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卜蛮
发表于 2005-11-24 18:45: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11-24 13:08:11的发言:</B><BR>......他听了十分高兴,并表示支持这种旧曲新唱的尝试。他在电话中还表示以后要和思乡僚人贝侬多联系,并想亲自为思乡贝侬量身订做一些音乐,希望壮族的音乐文化能够在传统与时尚的衔接中得到传承发展。......em01]</DIV>
<P>好消息!思乡贝侬要珍惜哟。<IMG src="http://www.rauz.net/bbs/Skins/Default/emot/em05.gif"></P>
龙潭
发表于 2005-11-26 19:07:00
<P>好熟悉的腔调啊,和靖西的木偶戏很象。小时候外婆经常带我去东门那里看木偶戏,就是这个呀哈嗨的腔调。</P>
天保武士
发表于 2005-12-4 03:26:00
李上焜老师是一代奇才啊,能够用他的歌曲来改编为现代流行歌曲,的确是很不错的尝试。不妨再多试几首,开拓出一条老歌新唱的新路。
度莫
发表于 2005-12-6 17:20: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龙潭</I>在2005-11-26 19:07:59的发言:</B><BR>
<P>好熟悉的腔调啊,和靖西的木偶戏很象。小时候外婆经常带我去东门那里看木偶戏,就是这个呀哈嗨的腔调。</P></DIV>
<br><STRONG>当然好熟悉啊。本来就是来自“呀哈嗨”</STRONG>!
壮家恶棍
发表于 2006-3-24 00:11:00
顶上去
如果
发表于 2006-3-24 09:34:00
经典作品,顶
蝶花
发表于 2006-3-26 01:53:00
好听,想起了在一中(现在德保高中)读书时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映山红的情景,很亲切!
风影
发表于 2006-9-2 14:59:00
好听!!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