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宗教交往与近代
广西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
陈 炜、侯宣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1)
摘要:宗教活动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研究宗教交往是探析少数民族物质生活与经济交往的重要视点。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交往与城镇发育的互动角度,探析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排斥宗教或迷信活动,说明了城镇经济是通过利用与改造原有的宗教交往体系的过程形成的。
关键词:宗教交往;广西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社会属性
宗教活动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探析少数民族物质生活与经济交往的重要视点,也是本文透视商业渗透后少数民族社区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切入点。一般而言,在绝对贫困的地区,民间宗教交往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宗教活动所形成的公共性、整合性和规范性与城镇发育、商业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社区宗教与城镇发育的互动关系可以探析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性,即宗教活动对近代城镇发育发展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社会属性
在民族地区,宗教具有特别的地位,它不但是一种精神性活动.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与神的协商、礼俗关系来表达与确立参与者之间的联结,赋予参与者一种信赖、团结、互助、保障的合作语言,形成“保护与被保护”的礼俗关系。在控制基层社会事务方面,宗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宗教的对象(如关帝、龙王、盘王等神祗)确立了集体保护人的角色与合法性;二是通过宗教活动缔结起的集体联系,形成社区公共交往关系。宗教活动所形成的公共性与礼俗性是在外部商业渗透之前,少数民族社区公共交往的自身形式。周期性的宗教庆典促使着公共空间的不断延续与再造。此外,礼俗性的规则又是公共交往的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宗教功能存在于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桂东北的灌阳县文市镇,北面是一个有盘、奉、沈、唐、赵姓的瑶族地区,先后建立了龙王庙、土地庙等25座神庙。正月十五闹元宵,伴随着的是对村庄公产的分配。二月初二祝土地公公生日,伴随着的是对村庄水利事业与交通道路的共建。三月初三庆祝五谷大仙(神农氏)下凡,伴随着的是对粮食生产的共同协商和保障。十月十六日庆祝盘王圣诞,伴随着的是对整个社区经济生活的规范。〖1〗广西各少数民族对神的崇拜都极为突出,其中壮族祭雷神极为频繁.祭必3年,初年营祭,中年稍祭,末年盛祭。罗城仫佬族一年祭拜雷神则达4次,分别为五月初五、六月初一、七月十三和十二月二十四日。〖2〗此外,少数民族还有山神、家神、树神等多种神灵崇拜。
五色斑斓的宗教活动的协商、禁忌、仪式等,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形。宗教活动背后完全是一一个世俗社会的活动,在宗教活动中所形成的公共性与礼俗性是传统的社会公共交往的特质。随着外部商业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商业体系与社区宗教的公共空间相结合、包涵、改造的过程。
二、宗教交往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
民间信仰的宗教庆典是商业渗透和城镇发育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交往的基本形式。如少数民族神庙祭祀往往形成周期性的庙会,庙会是人们集中交流和消费的场所.很多土客商人来此从事经营活动。久而久之,庙会就成为了社区网络上的周期性的商品交易会。它实际上成为了城镇市场发育的前提和基础。
如桂东北的恭城县八岩村.现存3个“会期”,即农历二月初二、六月二十三、十二月二十八日。当地人称这些会期为“瑶圩”。具体如下:
二月初二为婆王庙圣诞。每年这一天,人们要抬婆王庙中祭祀的三尊神像狗王(盘王)、婆王和李王出游。每到一村都要由师公做法事,然后吹芦笙、跳长鼓。六月二十三日是周王公圣诞,于是关圣公也被请去“祝寿”,与周王公一起出游,一路招摇过市.竞相鼓噪。时届闲月,玩耍闲游人多,闻讯均聚集八岩看热闹。一些农户也趁机拿出一些物资进行交流,各地客商也适时而至.这就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成的会期。〖3〗
“十二月二十八,主要是年货交易会。尤以桐茶油为大宗产品交易,兼以月柿、沙田柚、槟榔芋等等特产出售。山区瑶胞大多挑木炭以及香菇、木耳、茶叶上市,而挖沟村以及城厢镇部分村屯农户则车运白菜、萝卜等到此出售。最多年份有木炭成百担,蔬菜二三百担。有的瑶胞要买二三百斤蔬菜回家.足够一个正月用菜。这一天赶圩的人要超过二月二几倍人数。”〖3〗
壮族地区的歌圩也具有庙会的特征 歌圩一年举行3次,有正月十五、三月三和八月十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三月三的歌圩。圩期为两三天.大者有两三万人,小者亦有一二千人。壮族青年男女择偶主要是通过对歌。开始时,人们在这一场所进行交流时.只是顺便带来一些劳动产品交换。因歌而成圩.因歌而来货,歌货相因,相促进。据有关学者调查,广4O多个县市计有642个歌圩,规模大小不一。因为这一地点是人们集中交流的场所,众多土客商人来此从事经营活动。逐渐地,这一固定地点便成为贸易集市,像歌圩、庙诞这样的会期,就成为集市上周期性的商品交易会。
由于民间自发的宗教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大量以商品贸易功能为主的市场。而现实的市场行为又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市场行为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宗教的、礼俗的因素往往可以导致人群熙熙皆为利来,人群攘攘皆为利往的贸易市场,具体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市场利用了宗教活动的联系网络和消费功能。每年周期性的迎神赛会,王爷出巡就起到了加强与整合社区的意义.它确立了社区覆盖的范围。如前述灌阳县阵百的盘王庙.它的覆盖范围就包括北面的盘、奉、赵、沈、唐五姓。在灌阳县城的“瑶公馆”.也是一个盘王庙,每逢举行盘王庆典.不只是县城.包括大小河江、陡水一带的群众也踊跃参加。它超出了村庄共同体.是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跨社区组。〖3〗
宗教活动对相关消费起到推动作用。在恭城嘉会的堂方村,盛行婆王节的庆祝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一般持续三天左右.婆王节活动期间举办歌会、游行等活动,吸引众多周围乡村的人前去观看。最初举办这种活动,大家是图个热闹,后来则成为象征性的活动。各类商品汇集,搞民间贸易倒成为主要目的了。宗教活动的周期性把需求集中在某些日子,使供应商和消费者得以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联结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外来的商人,有利于既是生产者又是贸易者的商号,也有利于从事耕种的农民.以及不经常赶圩的家庭主妇。
2.庙会场所成为土客商人经商的重要场所。在一些较大的市集.都存在着众多的庙宇与庙会 据考察,在壮族地区的象州.县邑是该县最大的集市,它也拥有最多的庙宇和庙会,有孔庙、关帝庙、文昌阁、城隍庙等1O多座。在灌阳县城,其庙宇数量则更多,有城隍庙、广福庙、土地祠等,达4O余座。在灌阳各庙庙会,如观音阁的“九月初一”庙会以及传统的“二月八”农具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元宵等节日.集市给商贾提供了商业契机,一些商贩认为有利可图,逐步在县城定居下来,创建各式商号和杂货铺,经营油、洋纱、布匹、香烛、烟、酒等。在清光绪年间,外地客商实力壮大,有湖南、江西等省的工商业者在灌阳县邑建立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等商业团体。大量的商品在这里交易扩大了城镇的交易主体,交易量也十分可观,既有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互相交易,也有商贾交易,这类型庙会市场已经突破了城镇往日所具有的为少数民族地区调剂盈缺和保障供给的功能,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日渐突出,这是近代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发展层次较高的一种类型。
3.宗教的教育功能对民族地区城镇商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近代广西的回族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 广西回族的商业经济发展水平较其它少数民族相对要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一方面,受伊斯兰教商业思想的教化.回民视从商为终身职业,没有轻视商业的思想,重商传统源远流长。另方面,清真寺担负着对教坊内回民教育的职责。在各地清真寺里基本上都开有经堂、学校,除了清真寺内的教长外,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还聘请了阿訇担任教师,招收教坊内的穆斯林学龄子弟入学,学习宗教常识,兼习汉文同时,清真寺特殊的教育功能使回民拥有较高文化素质,有利于回民与其它民族开展商贸交往,参与近代广西市场体系的构建,推进广西商业的发展。
这样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逐步形成如下的三种形式:一是圩日集。每逢圩日,四周居民上市和购买物品.汇合成集。二是庙会性质的节日集。如春节除夕、元宵、五月五端午节等,以及关帝庙、盘王庙、土地庙等各种庙诞.国庆、元旦等新兴节日,集市都热闹之尤。三是形成城市市场。由于居住人口、工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商业贸易逐渐扩大而形成了城市市场。
三、城镇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的影响
城镇经济在利用与改造原有的宗教交往体系的基础上发育壮大,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也会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因此,近代广西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对本地区的宗教电产生了某些影响。
1.宗教活动从城镇经济的发育壮大中获得了更坚实的经济支持。作为精神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自产生初就与经济分不开。宗教活动的开展往往会消耗必要的社会财富。仅举行周期性庙会一项,花费的财富就十分庞巨。例如,清光绪年间,平乐县“酬神赛会.……设坛建醮,五昼夜或七昼夜,演剧则十昼夜。……大有举国若狂之概 ”〖4〗 宗教活动推动了城镇的发展,而城镇的发展,可使庙会等宗教活动所获得的捐资及其产业所出明显增加 从而为举行打醮祭神等宗教活动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经济保障。
2.借助城镇经济的辐射功能,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西民族地区的城镇逐渐发育成长起来,从数量上看,城镇的数量增加了,初步形成了密集的城镇网络。如天保县(今德保县)乾隆前有城镇l1个,光绪十八年(1892年)增加到27个,奉议县(今田阳县)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4个。〖5〗从规模上看,城镇住户不断增加。仅平南县的大乌圩,民国时期就有居民1503户,铺户数百间,邕宁县固定住户在200家以上的城镇达到8个。〖6〗从交换范围看,许多城镇不仅是一乡一地的贸易点,也是邻近各圩货物的集散地,有的城镇还与国内、国际市场发生关系,成为更大范围货物交易的一个网点。发育起来的城镇市场辐射功能日见增强。这些城镇在辐射经济能量的同时,也辐射着本地区的宗教文化能量,使之影响进一步扩大。有名之横县云表乡伏波庙会便是其中典型个案。随着近代郁江商贸活动的兴起.地处郁江岸的云表圩地位突现,故该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的伏波庙会影响渐增。是日,数l0里的壮族群众,以及上至左右江,下至珠江口的船民。皆来参加庙会,人数达万人以上。〖7〗
3.近代民族地区城镇经济日渐增强的吸纳功能,吸引了大批以商人为主体的移民入迁广西,丰富了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内涵.引发了不同族群问宗教文化的互动整合。明清时朗,出于追逐商业利润的目的.粤、湘、闽、赣等省商人源源入桂.成为广西城镇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这种趋向在外国工、世品输入广西以后更为突出。如桂西南之龙州,在中法战争后,“大笮云集,粤东商贾,衔尾而来,及条约缔结,辟龙州口岸,粤商遂争相投资,始成巨埠。”〖8〗大批以商人为主体的经济性移民入迁广西,不但给广西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而且也将原籍的宗教文化传统传人了广西,对广西各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丰富了广西宗教文化的内涵。入桂的外来商人地处陌生的环境,往往通过创建会馆以创制乡土文化氛围,在同乡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许多会馆为了加强同乡人在异地的凝聚力,往往以神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例如广东会馆奉慧能为南华元祖,江西会馆奉朱逊为许真君,福建会馆奉林默娘为天后圣母等。各地会馆祀乡神.敬乡贤等宗教活动。无疑丰富了广西宗教文化的内容,拓展了广西宗教文化的内涵。
其次,入桂移民带来的乡土宗教文化与土著宗教文化,随着族群间的交往,融合而渐趋互动整合。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在与土著居民不断进行经济交往和融合的同时,彼此间的宗教文化也在交往互动中逐渐由多元磨合走向整合一体。例如,贺县瑶族最大的节日是每3年左右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即盘王节。历经族群间的交往
互动,部分壮族和汉族也参与了瑶族的“盘王节”活动,壮、汉两族居民共同信仰观音、土地、将军神、盘古大帝、五陵大仙等神灵。而至迟在明清时期,广西部分壮族居民信奉的巫教在吸收佛、道的成分后、巫、佛、道相结合而成师教。〖9〗
参考文献:
〖1〗莫纪德.恭城县四岭乡八岩“瑶圩”初探[z].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硕士点藏书.
〖2〗广西仫佬族杜会历史调查[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杜,1986,21.
〖3〗熊光嵩.灌阳县北面五姓瑶民的庙会[z]_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少数民族硕士点藏书.
〖4〗 顾颉刚,妙蜂山[M].上海:L海文艺出版社.1986.11—12.
〖5〗(清)羊复礼.镇安府志:卷十一[Z].
〖6〗(民国)莫炳奎.邕宁县志:主要圩集[z].
〖7〗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壮、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47一l48.
〖8〗(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舆地志下[z].南宁:广西档案馆1960年铅印本.
〖9〗张声震.壮族通史:中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