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5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师公舞”

[复制链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2:1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dance.jnu.edu.cn/MINORITY/index55.htm#01

一、“师公舞”

“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除了信奉道、佛两教之外,还普遍盛行一种称作“梅山教”(或 称“三元教”、“师教”)的原始宗教,尊奉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为始祖,系多神信仰,是当地巫教、道教与古代傩礼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教派。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壮语称“公筛”,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壮语译音,意为做师)、“调芒庙(壮语译音,意为跳庙神)、“调筛”(跳师的谐音)、“唱师”等称呼。 师公在祭祀仪式中,除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师公所表演的各种跳神舞蹈,群众称之为“师公舞”。   “师公舞”源于何时,民间艺人有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 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又一说源于汉代,葛诸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以上种种,均属口头传说,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与岭南 (广东、广西古称岭南)古代巫舞、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岭南古代巫舞盛行的情况,史书中尚有零星记载:“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 (《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汉元封二年,平越得越巫,适有祠祷之事,令祠上帝, 祭百鬼”(明人邝堪若《赤雅》)。“獠者,……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号 之曰鬼,歌舞祀之,以求福利”(《粤西丛载》转引自《北史》)。“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宗元诗《柳州峒氓》)。“家乡我事越巫”(李商隐诗《弄俗》)。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唐代之前,壮族先民所居住的岭南地区巫风盛行。有巫风必有巫舞,我们还可以从“花山崖壁画”及古代铜鼓纹饰上的人物图象中,进一步看到古代岭南巫舞的盛行情况及具体的舞蹈形象。    花山崖壁画分布于左江两岸长达二百公里的地段上,共有壁画五十多处,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壁画上的人物图象,有的八字蹲裆,双手平举;有的侧身半蹲,双手前推。他们排列成行,好似正随着铿锵的铜鼓声整齐踏步,缓缓起舞。据考古研究,认为这是壮族先民在庆祝渔猎丰收时,祭祀水神的大型歌舞场面。分别于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六年在西林县普驮、贵县罗泊弯出土的西汉墓葬铜鼓,鼓腰上刻绘了生动的舞蹈纹样,舞人们对对双双(或三人一组)上身裸露,下身着前短后长的吊铲(西南兄弟民族的古代服饰两面裙),展开双臂,翩翩起舞,那微微扭出的胯部,轻轻飘起的吊铲,舞姿生动、秀丽。铜鼓鼓腰上还有划船纹样,窄长的船身,首尾饰有鸟首和鸟羽,船上除划船人外,还有着吊铲执羽毛的舞人,高台后面插有细长的羽毛,台下有鼎状物器,看来这是一条祭祀的船。船中的高台,可能是祭台,台下的器物可能是某种祭器,我们初步推测,站在高台上的是奴隶主,站在船尾的是主持祭祀的巫师,这可能是一幅古代祭祀舞蹈的场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巫舞,后来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后代“师公舞”的某些舞姿却与古代巫舞有着许多相像之处。如上林“师公舞”中的扭胯动律与铜鼓舞蹈纹饰上的出胯舞姿有些相像;南宁市郊“师公舞” 中的“拉屎马”动作与壁画上的图象基本相似;钦州“师公舞”中的“马步”与壁画上的侧身人像也有雷同之感,这说明了一个民族在感情、性格、审美情趣上的延续性。  “傩舞”作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古礼与民间习俗,早在周代已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周礼·夏官·司马》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及塘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从记载上可看出,古代傩礼是驱鬼逐疫,时间在除夕前一日和老人丧葬时,方相氏戴面具扮傩,服装是玄衣朱裳,道具是戈、盾和大鼗,这些恰恰与师公在“打醮”、“做斋”仪式中的祭祀内容、服饰道具都有相同之处。仪式最后,师公穿红袍、戴面具、执赶鬼杖(或剑器)到各家各户赶鬼的场面,则与方相氏索室驱疫如出一辙。再将在宋代已闻名京师的“桂林傩舞”与壮族“师公舞”相比,则发现有更多的共同之处。除了酬神祭祖、驱鬼逐疫的祭祀内容和戴面具跳神的表演形式基本雷同外,都者均属梅山教系统,都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说,在打击乐伴奏中,均以蜂鼓作为主要乐器,而且都说是由五乐师傅所制。这就说明壮族“师公舞”与傩舞的关系也很密切。 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师公舞”可能源于岭南古代巫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后,由于道、佛二教相继传入广西,又触到了道教的影响,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流传于武鸣、河池、上林、钦州县的“师公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武鸣县的“师公舞”依附于古老的祭祀仪式,接受外来影响较少,形式古朴原始,表演者边唱边跳,曲调活泼,节奏鲜明,舞蹈动作朴实粗犷。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巫师身穿大红袍,头戴八卦帽,扎腰带,着戏靴,执法器(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诵经的过程中,即兴歌舞,表示祛邪解秽,开坛请神。仪式中间,有两个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以表示对其始祖的纪念。接着童子与其他巫师共同表演四人筛米舞和五人绸带舞,以祈祷五谷丰登。最后,全体巫师与童子各持乐器和法器,由主要巫师带头按“福”、“禄”、“寿”字走队形,节奏从缓慢到急速,情绪由轻快转欢腾,舞步从稳步行进发展到转身跳跃,气氛热烈,形成高潮,名曰“踩罡”。表演中还演唱一些民间的故事等。舞蹈结束,由童子戴面具,持二环杖到各家各户赶鬼,最后将一纸船点燃了丢下河去,以示驱邪得福,全村吉祥平安。    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规范。表演时,师公着宽袖大袍,戴上刻有人物脸谱的木制面具,在打击乐伴奏下,先表演一段独舞或双人舞,示意这位神灵已降临人间,接着坐下来演唱该神的身世业绩,歌颂他的力量与功德。每个神各有一个不同的面具和唱本,舞蹈动作和伴奏鼓点也各具特色,生动的表现了各个神的性格特征。如唐、葛、周三将军能为人民驱鬼逐疫,消灾去难,他的动作英武豪迈,气宇轩昂;三界是个神医,能为百姓驱瘟治病,保佑平安,他的身段潇洒飘逸,颇有文人风度;莫一大王力大无穷,为民平匪除患,表演时手持宝剑,动作刚健强悍,具有英雄气概 ;灵娘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她的舞蹈节奏缓慢轻盈,舞姿舒展优美,表现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形象。功曹是传讯请神的使者,在他的舞蹈中扭胯晃身的动律贯串始终,显得生动活泼;天公和帝母是两位为人间送子赐福的神,他们的双人舞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天公戴上了善良憨厚、笑容可鞠的木相(木制面具),配上那耸肩晃头、雀跃追逐等诙谐的动作和风趣的舞步,真是妙趣横生。帝母则戴着温顺秀丽的女性面具,含蓄可亲,在天公的追逐挑逗下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天公追得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直到跌倒在地,顿时间,逗得满场观众失声大笑。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天公帝母根本不是什么神的形象,而是普通人的爱情生活在“师公舞”中的反映,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表演,使人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    钦州县的“师公舞”宗教色彩较少,文艺表演性很强,整个节目都系三人以上的集体场面,演出规模较大,场面调度也比较复杂,节目中除了少量简单的跳神舞蹈外,多为具有一定人物关系和简单情节的多人舞蹈,还有不少完整的民间故事演唱,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活泼,处于由跳神向戏剧雏型发展的过渡阶段。整场演出包括“三师”、“四帅”、“五雷” 、“千岁”、“杀妖精”等主要节目,每个节目表演后,便坐下演唱该节目中的人物和故事 。“三师”是表现今天的师公弟子们纪念其始祖的功德,由三人戴纸面(纸面的三元像)边跳 边唱,语汇多样,动律鲜明,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歌舞片段。“四帅”是表现赵、邓、马、关四位大帅带领千军万马镇压恶鬼邪魔的场面,由四人分别戴红、绿、黑、白四种木制面具。各自依次出场后,表演一段四人集体歌舞,继而四个士卒手执三角小红旗与四帅交错穿插,变化队形,时而拧麻花,时而龙摆尾,发展到四帅骑到士卒脖子上,穿梭跳跃,最后搭成人龙,另有一人持彩球踏着轻快的步伐,引着人龙翻滚起舞,群情激奋,声势浩大,显示出四帅的无穷威力。“五雷”说的是在地主家打长工的五兄弟,由于地主不给工钱,到县府告状,但县官早与地主勾通,反而杀了五兄弟,五兄弟死不瞑目,接上了牛、马、猪、鸡之头,到玉帝处告状,玉帝封他们为雷王,又回人间,杀死地主,报仇雪恨。这个节目戴四牲头像面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千岁”则是一个小舞剧雏型,表现明王室子孙朱通鉴,于清顺治年间到钦州地区灵山县当知县,由于反清复明,被当地官兵所杀,其妻率众复仇,又杀死当地官兵的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较多的借鉴戏曲武打程式,舞蹈成分较少。“杀妖精”是表现四帅捉拿凶恶狡猾的妖精并将其杀死的情节,当表演进行到妖精被四帅降服时,孩子们的“啪铳”(竹子做的枪)一齐向扮演妖精的演员射击,妖精则似惊弓之鸟,到处躲藏,或窜到人群中,或钻到板凳下,此时围观的群众中鞭炮齐鸣,高声呐喊,充满了胜利和欢乐的气氛 。    由于各地师公舞均有相对统一的祭祀内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饰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风格特色。一般来讲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马”要矮(艺人称前点步、蹲裆步、正步蹲为马步、要求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师公舞一般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   师公舞虽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但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与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互为影响,互相吸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娱人成分,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娱乐性。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批师公艺人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将师公舞从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运用师公舞的语汇,改编、创造了《横鼓舞》、《蜂鼓舞》、《新风赞》、《朝阳舞》等节目分别参加了全区或全国会演获得好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沙发
发表于 2005-1-30 22:17:00 |只看该作者

二、“壮采茶”

史书上关于“采茶”的记载见于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而采茶歌尤善,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据艺人介绍,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由广东汉族地区传来,亦有说从江西传来。“采茶”流传到壮族地区后,用壮语(或夹杂的壮语)演唱,舞蹈中吸收了师公舞的步伐和动作,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成为壮族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为了区别于汉族’采茶”,壮族人民称之为“壮采茶”。    “壮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每逢春节,各村采茶班(采茶艺人自愿组合的业余戏班,农忙时劳动,农闲时演出)互相到邻村拜年表演。由于经常在广场演出,群众称其为“平地戏”,而将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的称之为“高台戏”。“壮采茶”的演出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一般由三人表演,一男二女,也有些地方由一男多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均舞花扇和手绢,有些地方女的拿灯笼( 或花篮)和扇子,个别县还有男的舞钱鞭,女的打酒杯的。演唱时男女以哥妹相称,内容多是表现劳动和爱情。表演顺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开端第一段为“开台茶”(或称“恭茶”) ,表示恭贺新年。接唱“十二月采茶”,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 卖茶等劳动过程。有些地区尚有九龙摆尾、六人斗金花、梳妆茶、花鼓灯、中秋茶、端午茶等歌舞表演。此外还有一些能单独演出的生活小戏,如《卖鸡》、《撑船》、《打铁歌》等 ,都很幽默风趣。用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打击乐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   “壮采茶”的身段朴实健康,动作优美活泼,扇花丰富多样,舞步灵巧轻盈。它的主要动律是以腰带动头、肩、胯部的反复扭动。扇花部分除绕扇与汉族采茶舞的扇花相同之外,还有点扇(拇、中、食三指握扇,以手腕带动将扇头向下点出)、翻扇(三指握扇,扇口向下,然后翻起成扇口向上)。主要步伐有后踏步(一脚自然向旁抬起后,重踏于另一脚的后面成丁字步)、跳点步(一腿作重心,另一脚旁靠点地,主力腿每拍小跳一次,动力腿随之稍稍抬起后又收回旁点地)、前踹后抬步(主力腿每拍小跳一次,第一拍动力腿向前踹出,扇往后压,手往前伸,第二拍动力腿向后抬起,肩前送,手后甩)等。“壮采茶”的风格别致,其动律和步伐已成为壮族舞蹈的代表性语汇,被广大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在新的创作中广泛运用。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板凳
发表于 2005-1-30 22:20:00 |只看该作者

三、 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的扁担舞盛况。 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流行于都安县的扁担舞,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 “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内容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高山族的杵乐有些相似。打扁担没有更多的舞蹈姿态和队形变化,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上下交织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群众的欢迎。   据都安、马山县的壮族群众介绍,过去的扁担舞不是用扁担在板凳上敲击,而是用杵敲击木臼(用一块大木,中间挖空,用以舂米),所以打扁担壮语又叫“谷榔”(舂米的臼,壮语叫“谷榔”)。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里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唐代的“舂堂”是古代壮族人民舂米劳动的生动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扁担舞。至今仍流行于德保县的’舂米舞”,平果县的“打砻舞”,宁明县的“经砻舞”,都基本上保持了古代“舂堂”的特点。因为嘹亮的槽声预示着壮家的丰收和兴旺,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的谚语。   四、“铜鼓舞”流传于壮族地区的东兰、马山、都安等县,多在春节和庆丰收时表演。铜鼓是古代岭南壮族和西南各兄弟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岭南西部的广西盛产铜,《旧唐书·地理志》说:铜陵县汉属合浦郡,“界内有铜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记载:“铜山,昔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东汉马援南征时曾获得大量的 “骆越铜鼓”。由此可见,壮族先民是较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地区铜鼓的纹饰特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粤桂式的铜鼓,其纹饰是中原地区商、周时代习见的云纹、雷纹、席纹等,另一类为滇桂式型的铜鼓,有翔鹭纹、舞蹈纹、划船纹等,民族特点较为浓厚。晋朝人裴渊《广州记》(转引自郑师许《铜鼓考略》有:“俚僚铸铜为鼓,鼓为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镲,执以叩敲,叩竟,留遗主人也。”铜鼓纹饰上的舞蹈人象和史书上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在铜鼓铸成时招致亲朋,欢乐舞蹈的习俗。古代铜鼓是部落统治权力的象征,到明、清两代时,广西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部落首领地位衰落,铜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只作为一种乐器流传于民间了。 史书有壮族“亲戚宴会,即以匏笙铜鼓为乐”及“节会则鸣铜鼓”之载(清罗士琳著《晋义 熙铜鼓考》)。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壮族村寨中流行着,每当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群众便兴高彩烈地抬出铜鼓来敲击。每村的铜鼓队,由音调高低不同的两面公鼓和两面母鼓组成,公鼓的体积较小,音调高亢,母鼓体积较大,音调低沉。敲击时,四个鼓手双手持竹片,右手击鼓心,左手打鼓边,节奏多变,音调谐和。春节期间的赛铜鼓,场面壮观,激动人心。铜鼓比赛以红水河为界,各村的铜鼓队,把自己的铜鼓扛上河岸旁的山顶上,双方隔河遥遥相对。比赛开始,各击鼓的健儿,精神抖擞,奋力敲击,鼓声震撼山川。助战的伙伴拿着草笠,为击鼓者扇凉鼓劲,呐喊助兴。围观的群众,满山遍野,夜间,火把串串穿流不息,场面异常雄伟壮观。比赛是以铜鼓声最响亮,打鼓时间最长者为胜,双方往往直打到铜鼓声哑,有一方认输为止。然后群众便心满意足的唱着山歌,排着长队,欢天喜地的返回寨子。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地板
发表于 2005-1-30 22:22:00 |只看该作者
拟兽()

穿鸟兽服饰,模拟鸟兽动作、形态的舞蹈称之为拟兽()。这类舞蹈在广西境内流传相当广泛,种类、形式之多,颇为罕见。据不完全统计有舞狮舞龙舞麒麟舞狮马舞龙马纸马舞竹马舞龙鱼舞鲤鱼舞蚌姑舞雀斑鸠舞斗鸡舞白鹤舞蝴蝶舞鸿鹄舞翡翠 鸟舞干各舞仙马彩凤舞麒麟花凤舞花凤舞等。这类舞蹈大部分在欢庆春节时表演,动作多模拟鸟兽形态,服饰道具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很受群众欢迎。模仿鸟兽的舞蹈其来历甚古。在广西出土的古代铜鼓纹饰上,有龙、蛇、禽、兽的形状,这与壮族先民以鸟兽为图腾,进行祭祀活动不无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丰富创造,古代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模拟鸟兽形态的民间舞蹈了。   壮族人民在生活中还特别喜爱凤凰,凤凰在壮族人民心目中是美化了的幸福和理想的象征。明人邝堪若在粤西兄弟民族地区生活很久,在他的著作《赤雅》一书卷三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汉时,邕州有六凤凰,高五尺,金冠五彩,飞入城中,众鸟朝之。宋景德,白州有三凤南来,飞入城中,群鸟随之。写到两江鸣凤,还有鸣凤如孔雀,绀碧头上彩毫,光逾掣电,冠上垂两弱骨,长一尺五寸,鸣声清越如箫笙,能变曲。在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工艺品中,如织锦、刺绣、剪纸等,常见有色彩绚丽的凤凰图案。这都是壮族人民百鸟朝凤,五谷丰登民间传说的具体记述和表现。壮族凤凰舞多流传于左江流域,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的凤凰舞,如花凤舞凤凰舞舞凤等,即由一或二人穿凤凰道具、服饰进行表演。凤冠用珠子串成,晶亮闪光,长垂的凤尾色泽艳丽,脚上还穿带有羽毛的鞋袜,表演中,时而停立啼鸣,抖翅、舔羽,时而又沐浴、饮水,展翅飞翔,形象逗人喜爱。另一种形式是与其他兽类合舞,如与狮子、麒麟合舞的三穿花,与仙马合舞的彩马彩凤舞等,表演者均着鸟兽服饰,互相穿插对舞、这类舞蹈均在春节期间挨家挨户上门拜年表演,或在广场演出。   现在流传于靖西、德保县的干各舞,表演时由一人扮演干各鸟,穿上插有羽毛的服饰,一手操纵鸟的两个翅膀,使之上下舞动,犹如展翅飞翔,一手操纵鸟头,使之答答作响,示意向人们恭贺新禧。还有一人扮老头,在一旁挥舞马鞭伴唱,烘托节日气氛,祝愿人们吉祥如意。武宣、上思县的翡翠鸟舞也与之相似。   壮族人民喜欢把斑鸠鸟挂于门前,以示吉祥,流传于都安、马山县的斑鸠舞,是一种传统的迎宾舞,一般在结婚、祝寿及鬼节、元宵节等喜庆日子里主人宴请宾客时表演。届时聘请的歌手乐师立于门前唱歌奏乐,贵客临门时,宾主一起跳斑鸠舞。两人相对,模拟斑鸠动态,时而缓缓点步,抒臂飞舞;时而快步转身,携手雀跃,又频频点头显示亲密。宾主间的深厚情谊和喜悦的心情,在这独特别致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广西壮族地区,还有反映壮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中建立爱情生活的捞虾舞捞青苔锄禾舞打鱼舞赶街;反映生活习俗的抢花炮还球擂鼓舞花灯舞绣球舞;民间巫舞燕球舞道公舞茅山道舞灯图 踩花灯等民间舞蹈形式,至今仍在流传。

http://dance.jnu.edu.cn/MINORITY/index55.htm#01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13
注册时间
2004-1-6
5#
发表于 2005-1-31 12:05:00 |只看该作者
“扁担舞”不好意思,此舞蹈我一直都认为的在云南某地方的民族舞蹈,没想到广西也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

听众

6971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10-4
注册时间
2004-7-31
6#
发表于 2005-2-1 02:10:00 |只看该作者

一个有关中国与体育运动的调查

不好意思,师公在象州话里一时忘记怎么说了

以前因为害怕错过了很多,现在越是害怕的事情我越要去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1 06:33 , Processed in 0.14323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