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工业时代同时是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文化工业时代则是一个文化大发现时代。毫无疑问,在机器工业时代,广西文化相对滞后,这是由广西偏僻的地理
位置决定的。但是,进入文化工业时代,广西有了崛起的态势,因为广西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广西的文化版图主要由这样几个版块
构成:一是桂林山水文化、二是北部湾海
洋文化(含西江文化)、三是以红水河作
为辐射、遍布广西各地以壮瑶苗侗为主体
的少数民族文化。
桂林山水文化的实质是中原文化,其
源头在于兴安灵渠,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
运河的修建目地是为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
战争,但最终其福祉落实为经济与文化。
经济上,它灌溉了桂北良田,使兴安成为
桂林著名的粮仓;文化上,它沟通了长江
水系和珠江水系,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输送
到整个岭南。俗话说:北有长城南有灵
渠。这是民间对灵渠意义的理解。郭沫若
认为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
世界奇观。”翦伯赞说:“不到灵渠岸,
无由识始皇。”这却是学术界对灵渠的评
价了。
桂林山水文化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
载体,那就是桂海碑林。所谓桂海碑林,广
义上指的就是遍及桂林山水之间的摩崖石
刻。自隋代高僧昙迁公元590年在七星岩口
北侧最早题刻“栖霞洞”三字以来,桂林奇
山异洞中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多达2000多
件,绝对世界第一。其中可称文物国宝的摩
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画像、龙隐岩的
《元祐党籍碑》、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
因此,在桂林游山玩水历来有“看山如观
画,读山如读史”的说法。艺术文史与山水
融为一体,堪称天人合一的绝妙注解。
其实,岂只是桂海碑林是桂林山水文
化的载体?整个桂林城市就是一个山水文
化的符号。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人讲究依
山而筑,傍水而居。山水之间是中国人安
置其身心的妥善之所。想象一个高屋建瓴
的视角,让我们认真端详这天人合一的杰
作吧: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独秀
峰是其中心,正阳门、承运门、承运殿、
寝宫、广智门恰好压在这座城市的中轴线
上,稍稍偏离中轴线的独秀峰,是这座城
市轴心平地拔起的天然城标,城建专家说
世界上只有桂林才能遇到这种他们梦寐以
求的天然城标。东西绵延、挺拔俊秀的叠
彩山正好成为独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
山”。王城之北有铁封、鹦鹉两山作为屏
障,东有漓江为其庇护,西有桂湖形成依
托,南有榕杉湖构成附丽。加上桃花江的
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宝积山的巧
妙点缀,一个举世无双的山水城市就这样
浮出海面。说她人为却全是真山真水,说
她天工却又都人气盎然。挑剔的中国人做
人嫌太俗气,做仙嫌太冷清。桂林却是个
例外,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有道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哲学,正是中国的哲学;正仿佛山水
画,恰是中国画。所以那位元帅诗人陈毅
的诗句才能激起那么多中国人的共鸣: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人不仅为自己营
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为
自己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身后之所。桂林城
区山皆石山,唯尧山为土山。它绵延于桂
林城区东北,其高、广为桂林城区诸山之
冠。它山势雄浑,冈峦起伏,气势磅礴,
为小巧玲珑的桂林山水带来一种壮阔之
美。尧山植被丰茂,杜鹃遍野,每到清明
时节,形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势。
取名为尧,是因为秦代在这里建了尧庙。
其中是否还有博大精深的寓意,不得而
知。不过,尧山确实博大精深,不仅体现
在其形体高广,而且显示于其文化的厚重
沉郁。尧山地理同样暗合中国山水哲学,
自古及今桂林人乐于将它作为安息之所。
规模宏大的靖江王陵背靠尧山,气势雄
伟,左右两侧群峰林立,错落有致,山的
余脉象巨大佛像展开双臂把靖江王陵拥抱
在怀中。正前方奇峰对峙,形似拱卫。山
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一望无际。每年春
天,桂林人多会到尧山扫墓,登高予其阔
大,朝圣养其虔敬,怀古供其深邃,审美
添其飘逸。
通过灵渠,中原文化长驱直入,从北
向南,为八桂大地带惠泽人心的诗文哲
学、开启民智的文教体制,为八桂人带来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进步理念。
南朝,颜谢并称的颜延之为官桂林,
长年在独秀峰读书岩读书写作,成为桂林
文化城第一个中原文化使者。他不仅为桂
林留下了第一首桂林山水诗,而且为桂林
留下了一个读书岩,播下了读书种子,之
后,独秀峰山麓历代建有唐代府学,这是
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府学;清代贡院,从这
里走出了四位状元,人数在整个中国名列
第五,他们的英名至今还在靖江王城的及
第坊上熠熠生辉,其中陈继昌还是13个
三元及第的状元之一;当代广西师范大
学,是广西人文学科实力最雄厚的高校。
显而易见,以颜延之命名的读书岩已经成
为桂林文教中心,文化薪火,千年承传。
唐朝,中原文化长途跋涉,抵达柳州。到
过柳州的人都会爱上柳江沿岸翡翠花边一
样的柳树,柳州人大多知道柳宗元那首
《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
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
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
传。”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四年半,死于任
上,号柳柳州。古《县志》称:“柳侯以
身示教,柳人知学自此始。”因为柳宗元
惠化于柳州之功甚伟,柳州人称之为柳
侯。罗池边上的柳侯祠,一直是柳人景
仰、追思先贤的胜地。柳州柳因了柳宗
元,而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了“树
人”、“向学”、“惠民”的含义。柳柳州
因了柳州柳,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
制,每一棵活着的柳州柳,都传递着这位
已离去千年的伟人的信息。
宋朝,中原文化抵达宜州。1104年,
黄庭坚以戴罪之身只身一人到宜州, 4年
之后,虽然是流放身份,但文化大师的魅
力使宜州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凝聚
力。黄庭坚在宜州治病、习书法、作诗、
开馆讲学,把中原的读书风气、学仕风气
带到了宜州,开了宜州科举文化的先河。
明朝,中原文化抵达南宁。王守仁下
痛感广西“理学不明,人心陷溺,风教不
振”,在南宁创办敷文书院,开道讲学。
南宁士民始知有理学。
中原文化就这样经灵渠、越五岭、
顺湘桂走廊,在秦汉唐宋明清的时光
隧道中向八桂大地纵深,它造就了以
主流文化视角认定的中国第一批24个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桂林,第二批历
史文化名城的柳州,以及虽然地处偏
僻但却文化丰厚的宜州,虽然晚成但
却蔚为大器的南宁。
广西拥有长达1595公里的海岸线,
但长期以来却被世人的偏见忽略了。也
许,只有进入21世纪,人们才会恍然
惊觉,这1595公里的海岸线,不仅具
有交通功能、经济意义,与此同时,它
更是海洋文化的经纬舟楫。
这一海洋文化的精粹就是珍珠。
中国大陆文化的精粹是玉,海洋文化的精粹非
珍珠莫属。俗话说“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
南珠。”西珠指的是西洋珠,东珠指的是日本
珠,南珠指的则是北海的合浦珍珠。正如玉有
玉石文化,珠也有珍珠文化。所谓珠联璧合、
珠圆玉润、珠围翠绕,指向的都是美与艺术的
境界。而“字字珠玑”、“珠还合浦”同样表达
了中国人对艺术之美和人生之幸的向往。珍珠
文化之外,海洋文化的另一个构成是海上丝绸
之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北海就已经成
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海上丝绸之路
曾经在发展欧亚大陆的古代国际贸易和古代洲
际交通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北海
因此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门户。因为这
个门户的存在,中国获得了一个与东南亚国家
和欧洲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一事实决
定了北海历史赋予的开放文化品格,是北海成为当代
中国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的历史文化基因。
它使人们意识到,广西绝不是一个闭关自守、闭目塞
听的夜郎国,而是一片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土地。
它表明,广西文化不仅拥有北来的中原文化,而且拥
有南来、西来的西洋文化。事实上,人们想不到的
是,曾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北海,竟会拥有英、
德、法等8国领事馆、有英、法、德、葡萄牙、日本、
丹麦、荷兰、美国的洋行和代理商行,有整个东南亚地
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有英国教会、法国政府创办的
医院,这些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欧式建筑至今仍大多
屹立在北海市区,成为赏心悦目的西洋景观。而由数百
上千的欧式商铺、民居结构而成的珠海街、中山路,更
以活的姿势表明,西洋风为北海带来的不仅有物质文
明,而且有生活方式。八桂大地以其特有的平和、宽容
接纳了中原文明、西洋文明。
以红水河作为辐
射、遍布广西各地以
壮瑶苗侗为主体的少
数民族文化更是八桂
文化的重要构成。那
坡的黑衣壮、南丹的
白裤瑶、龙胜的红瑶
以及蓝装银饰的苗族、青色的侗
族,广西的少数民族有着五彩缤
纷的人文色调。
宁明花山堪称壮族先民的圣地,
以壮族先民制作的崖壁画著称于世。
花山崖壁画宽220米,高45米,人
物图像1800多个。绘画年代在东汉
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了。迄今为止,人们无法确定壮族
先民制作花山崖壁画的真正用意。
学者专家公认:左江花山崖壁画就
其分布之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
面之雄伟壮观,作画条件之艰险,
都是国内外所罕见的,在世界美术
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广西瑶族为中国瑶族人口之最。
瑶族如今散居在中国、美国、法国、
加拿大、越南等十多个国家,其分支
繁多。但提起其族源祖居地,都说在
千家垌。千家垌是瑶民心目中的圣
地。而千家垌在何处至今尚无定论,
堪称千古之谜。相传千家垌是一片幽
静的土地,四周青山环绕,其中有一
条道路进入,一道清河流出,是风景
秀美的世外桃园。关于千家垌有许多
说法,有说在湖南宁远县,有说在湖
南江永县,也有说有恭城观音乡、三
江乡,不过,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
法是在灌阳县千家垌,包括湖南道县
西部、江永县西北部地区。学者们有
四大理由支持这个结论:一、灌阳县
境内今有千家垌这一真实地名,此名
并非近代人造作;二、据文献记载,
灌阳千家垌与历史传说的千家垌地理
位置相符;三、灌阳千家垌历来居住
瑶民;四、灌阳千家垌的环境风景与
传说中的千家垌类似。
少数民族不仅是广西这片土地的
主人,同时也为八桂大地创造了灿烂
的文化。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集大成
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体,程阳
永济桥位于三江县城东20公里,横
跨于林溪河上,是走廊式木桥,建
于1920年,木石结构,长远60多
米,高11米,宽近4米,分五墩三
层,下层为石墩,中层是杉木板,
上层是以五个楼阁相间连成的一条
走廊式桥面,有长凳供人们避雨和
休息。程阳永济全桥不用一枚铁钉,
全靠木榫衔接,直套斜穿,一丝不
差,是一座集独特民族风格和高超
建筑技巧为一体的桥梁建筑的典范,
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沪定桥、
罗马的钢索诺娃上沃桥齐名为世界
四座历史名桥。
广西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令
人叹为观止。蜡染是苗族的传统工
艺,每年秋收过后是苗族妇女制作苗
布蜡染的季节,苗家一般用蜡染苗布
缝制头巾、背带、布袋、被面、裙、
衣等。在八桂大地,你可以经常看见
穿一件蜡染布做的衣服,挎一个蜡染
布做的口袋的少数民族姑娘,他们的
美丽、聪明、灵巧会让你觉得这趟旅
游不虚此行。
说到苗族的美丽,不禁会让人
想到刘三姐。中国历史上几个著名的
美人如杨贵妃、绿珠都是广西人。不
过,让广西人遗憾的是,尽管杨贵
妃、绿珠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人们并
不把她们与广西联系起来。好在,20
世纪6年代那部风靡海内外的电影
《刘三姐》终于让世人领略了广西女
子的美。传说人物不可能像历史人物
那样来有踪去有影。直到今天,广西
人还在为她们的偶像刘三姐的“户
籍”争论不休。有说她是广西贵港
人,有说她是广东新兴人,不过,最
流行的说法认为刘三姐是广西宜州
人。这一流行说法也许暗合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的原理。人们更愿意到那些
山水秀丽的地方寻找刘三姐。传说刘
三姐出生在宜州城下枧河畔下枧山下
的下枧村,一岁就会说话,三岁就会
唱歌。宜州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大量刘三姐的传说和与刘三姐
有关的遗迹。下枧河附近山崖插着她
挑柴的扁担,岩洞口挂着她的毛巾,
河边有她的洗衣石,河岸有她的对歌
台。不过,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是,恐
怕还是当地男女老少唱不尽的刘三姐
传下来的山歌:
出门三步唱山歌,
二哥骂我嘴巴多,
从小得喝下枧水,
嘴里甜甜不奈何。
刘三姐会唱歌是因了甜甜的下枧
水,宜州人会唱歌又何尝不是因为宜
州妩媚动人的山川。到了宜州才知道
为什么广西被称作歌海,到了宜州才
知道广西人如何地爱唱歌,正所谓:
三姐生在下枧河,
下枧就是山歌窝,
三姐跟河传歌去,
五湖四海都是歌。
由桂林山水文化、北部湾海洋文
化和壮侗苗瑶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
结构而成的八桂文化就这样将先进的
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和本土五彩缤纷
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了一个有机的整
合。这种异质多元的文化融合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八桂俊杰。明代名将袁崇
焕、抗倭女杰瓦氏夫人、清代名臣陈
宏谋、中国画圣石涛、爱国名将冯子
材、刘永福以及现代著名教育家马君
武、雷沛鸿、哲学家梁漱溟、语言学
大师王力、诗学家梁宗岱等,他们如
灿烂繁星,辉煌着八桂大地的苍穹。
当代广西仍然保持了海纳百川
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视野。作为
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东盟博览
会的永久性会场,她不仅打造着
一个又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平
台,而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享誉
全国的文化杰作:风靡全球的电
影《刘三姐》、中国第五代导演
的摇篮广西电影制片厂、南宁国
际民歌艺术节、横空出世的广西
小说三剑客、渐成气候的广西女
作家群,创意空前的大型山水实
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漓江画
派、意欲与古代敦煌、法国卢浮
宫相媲美的大型国际雕塑园愚自
乐园、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
方文坛》以及有地球村、外语
镇、洋人街、世外桃源称号的阳
朔西街,多元共生、五彩缤纷的
文化广西正在创造她新世纪的光
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