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7-7-11 22:19 编辑
菜鸟摄影记
爱上摄影,是在一九八四年开始,也就是刚上初中那年。
邻居珙二哥,一个地道的农民,和队里绝大多数成年人一样,曾经卷起裤筒掌耙犁田,还曾经和大伙一起拿镰锯割稻谷。自从包产到户后,珙二哥很少做农活了,后来干脆完全不做,在圩场上开了一家照相馆,当起了专职摄影师。
当年,珙二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在农村,电视可是稀罕之物哦),全队近三分之一的人,每天晚饭过后,都会带着小板凳准时聚集到他家里。当时,广西电视台正在热播《陈真》,每逢星期五、星期六两个晚上,学校不上自修课,我也多半在他家里看电视。
记不清是那天星期六还是星期日,是中午还是下午,我又去珙二哥家看电视。刚坐下,忽然发现沙发上“躺”着几张报纸,好奇心促使我拿起它。没料到这么一看,竟让我着迷了,以至于从此以后,为了看这份报纸,有事没事总爱往珙二哥家里跑。
这是一张《某某摄影报》,看了里面的很多文章,我朦朦胧胧觉察到,摄影也是一门艺术,摄影师本身也是艺术创作者。从这张报纸上,我还知道,摄影虽然其乐无穷,却是个苦差事,还个烧钱的活儿,一般人是万万玩不起的。胶片不算贵,人人都买得起,拍摄也不难,按下快门即可,难的是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一个景点,不但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胶卷,还要遇上好天气。这还不算,当你拿着很多胶卷兴冲冲的走进暗房,结果却使你大失所望:冲洗出来的相片没有一张是顺眼的。时间、精力都花了,钱也赔了不少,除了沮丧(aeu maet heh hoz),你还能怎样?
尽管很早就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我还是对摄影充满憧憬,每见脖子挂着相机的人,总不免露出羡慕的眼神。当然,为了看《某某摄影报》,珙二哥的家还是经常去的,偶尔上街,也忍不住上他的影楼坐坐,看看他整理相片,看看他给顾客拍照,看看他摄影室的器材、布景、摆设,感受一番“摄影文化”氛围。
初中毕业大约两年后,社会上掀起一股“摄影热”,趁此机会,一些摄影爱好者经常走村窜寨揽活。特别是春节前夕,背着大袋子,拿着相机摄影师总会准时出现在村里。和过去相比,摄影器材升级了,相片比以前清晰多了,原先的黑白也变成彩色的了。没过多久,政府又下文件实行身份证制度,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代公民身份证”,要办理身份证的每个适龄公民,必须提供几张免冠寸相。因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要照相的人实在太多,摄影师远远不够用的缘故,不管是圩场上开店的专职摄影师,还是一般的摄影爱好者,但凡懂点摄影技术的,都得到政府临时聘用。那段时间,玩摄影的人顿时吃香起来,很多人因此狠狠地赚了一把又一把。
看到别人玩得风生水起,还大赚特赚,我心里痒痒的(doiq da gou aeng da lai aeng da daih)。每次在野外放牛,望着田间、旷野、青山、绿水,除了叹气就是叹气。哪天轮不到我放牛了,闲着无聊时,我会去珙二哥家里坐坐。这时候,往往是他正在别村拍照,在家的是他的四女儿,叫丁四。丁四本身对摄影不感兴趣,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为减轻父亲担子,天天都帮着父亲把冲洗好的相片剪裁。坐在电视机前,我一边听电视(是听电视,不是看电视),一边默默地看着丁四剪相片。(郑重声明:包括丁四在内,他的四个女儿和我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我也没有对她们动心过,拜托读者们不要老往暧昧方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