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风车,是隆林壮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隆林壮族踩风车活动始于道光年间。据《隆林县志》记载,道光年间,新州镇那么村有一对夫妇,婚后多年不育,没有子女感觉寂寞,于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五,人们过节的时候就开始立风车,并邀众人来一起玩,几年之后他们不知不觉就生育了。人们认为,这夫妇俩年年做风车给大家玩,积了德,才有子女。于是那些不育者也学做风车,以后便久传成俗。传统上,立风车都是婚后多年不育者,并且要连立三年,这样才会“多子多福”。
立风车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立好风车后,主办人杀鸡烧香供祭风车,然后让风车空转三圈,以求风车神灵保佑参加踩风车群众安全。
踩风车习俗主要流行于桂西壮族地区,其核心流行区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新州镇、者浪乡、者保乡、平班镇等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五,是壮族青年男女踩风车最热闹的日子,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参加活动。
风车的形状和大小,与灌溉农田的水车基本相同,全用木制,直径一般为3.3米,架在约3米高的支架上,悬离地面。轮辐4根,分别插入风车轮毂两端,形成两个十字架,再用4根木将轮辐两端连起,构成4个吊梁。吊梁上各套两个竹编吊圈,吊圈上系上秋千绳和坐板。活动时先让一个坐上秋千坐板,然后用人力助转,当四个人全都坐去的时候就自然形成转动惯性。在转动过程中,转到地面的人用双脚在地上用力蹬几步,以助风车加速旋转。着地的人蹬得越用力,惯性就越大,转速就越快,如协作得好,风车转速可达到每两三秒钟转一周。在踩风车时,青年男女可显示自己的踩车技艺,争当英雄。技艺动作有双手吊圈、单手吊圈、360度翻杠、站立吊板等。踩几圈风车,可让人大汗淋漓。
踩风车历史悠久,运动强度高,是民众日常体育锻炼的项目之一。
踩风车曾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评为优秀运动项目。
近年来,因立风车的人不断减少,加上受打工潮的影响,踩风车活动濒临失传,须加以抢救、保护、传承。
□唐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