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77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汉族的发展和演变(1)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5 12:2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刘水龙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11-5 10:01:27发布)  阅读2211次 出处:“学说连线”www.xslx.cn 发布时间:2003-11-3

一、地球生物发展史 宇宙形成之初,通过“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硫、磷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生物单分子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糖、嘌呤、嘧啶、单核苷酸、卟啉、ATP等高能化合物。生物高分子是指蛋白质、核酸、高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是由生物单分子经过聚合而成的多分子体系。(蛋白质是由α-L-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核酸是由嘌呤和嘧啶碱基,与糖D-核糖或2-脱氧-D-核糖、磷酸脱水缩合而成;多糖是由单糖脱水缩合而成。) 通过遗传密码的演化和前生物系统的过渡,地球上最终产生了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从原核生物过渡到真核生物,完成了细胞演化中最重要的一步。原始的真核生物是微小的单细胞,它们进行有丝分裂,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原始真核生物逐渐演化为多细胞的后生动植物。 地质史上最早为45--38亿年前的冥古代,然后为伊苏瓦、斯瓦齐、兰德、休伦、安尼米克共5代。 距今8--5.7亿年前为震旦代,距今5.7--2.45亿年前为古生代,古生代细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25--4.38亿年前,为震旦代、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大量藻类如蓝藻、绿藻、红藻在浅海底一代复一代的生活,逐渐形成巨大的海藻礁(又称迭层石)。 寒武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但以三叶虫为最多,占当时动物界的60%。奥陶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已发展齐全,海洋呈现一派生机逢勃的景象。   距今4.38--3.55亿年间,为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首先登陆大地的是绿藻,进化为裸蕨植物,它们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在变化多端的陆地环境生长,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其二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志留纪时出现的无甲胃鱼类,是原始脊椎动物的最早成员,但却不是真正的鱼类;到泥盆纪时出现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才是真正的鱼类,并成为水域中的霸主。   距今3.55--2.5亿年的石炭纪、二迭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石炭纪时裸蕨植物已绝灭了,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类等植物,它们生长茂盛,形成壮观的森林。与森林有密切关系的昆虫亦发展迅速,种属激增,到二迭纪末期已有几万种昆虫。此外,脊椎动物亦在石炭纪时向陆上发展,但因为不能完全脱离水域生活,只能成为两栖类动物,到二迭纪末期,两栖类逐渐进化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原始爬行动物。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全部生物界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衰退和淘汰,但各门类生物仍有不少科属得以延续。   距今2.5--0.65亿年前为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 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遭淘汰。   从0.65亿年前到今天为新生代,分为老第三纪、新第三纪、第四纪。老第三纪细分为古新世(0.66-0.55亿年前)、始新世(0.55-0.37亿年前)、渐新世(0.37-0.24亿年前);新第三纪细分为中新世(0.24-0.06亿年前)、上新世(0.06-0.034亿年前);第四纪细分为更新世(0.034-0.0001亿年前)、全新世(1万年前到现在)。 进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双受精作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新霸主。 哺乳动物在二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由爬行动物中的下孔类中的兽孔类进化而来,进入新生代,哺乳动物爆炸性大发展,成了陆上霸主。 人类起源于新第三纪的森林古猿中的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两个过渡阶段的演化,终于在第四纪初出现了真正的人类。   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 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犹太-阿拉伯-柏柏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库施特-古埃及后裔科普特-乍得的毫萨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日尔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 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 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南亚雅利安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   黑白混血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库西特人。黄白混血人种包括突厥人种。   二、华北地质史   地质学中的地台是指构成大陆的地壳内相对稳定的地区。原先此处的地壳活动性也是强的,产生明显褶皱后,隆起成为古陆,此后便再没有产生过显著的褶皱,而是表现为整体性的升降,即变得比较稳定了。华北地台的经历正是如此,它隆起于17亿年以前,随后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大最早的一块古陆。经过12亿年,到寒武纪早期华北地台才转而下沉,海水漫上地台,古陆面积逐渐缩小;至寒武纪中期,大部分已为海水所淹没。奥陶纪中期华北地台再次上升,到奥陶纪晚期已大部分重新露出水面;持续上升到志留、泥盆纪时期,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石炭纪早期已因受到长期剥蚀而演变成一片准平原。随后又转入间有沉降、海水入侵、形成面积广大的浅海。 至二叠纪时,再转为以抬升为主,浅海演变成陆上的湖泊,而且湖面逐渐缩小。华北地台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不过这是就整体的总趋势而言,其间或升或降,不同地区之间还有很大差异。   在整个华北地台以抬升为主的形势下,华北平原在中生代早期与西边的山西高原本为一体,也是高地。随后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华北平原所在地区于此时转而沉降,与此同时,西边的山西高原抬升,太行山在白垩纪末期已具雏形,巨大的断层沿大行山麓延伸,在此两边东降西升,界限分明。   原先印度大陆本紧靠着南极大陆和非洲,由于板块的运动,它在中生代时脱离出来向北漂移;进入新生代时才接近亚洲大陆,中间还隔有一道喜马拉雅海槽;到第三纪末期两个大陆碰合在一起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就是它们的结合之处。正是它们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山升起,青藏高原急剧抬升,成为影响中国全境的喜马拉雅运动。 山西高原在此影响下,产生了两条近于平行的大断裂带,南端与关中平原所在处的沉降带相接,它们曾蓄水相通,称为古汾渭湖;今天虽已被泥沙淤塞成为平川,沉降仍未停止。 持续沉降意味着地势始终保持低下,不用挖很深就能遇到地下水,这固便于先民凿井而饮,但也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像山西太原最早曾称为“大卤”,意为广大平坦的盐渍之地;关中平原也久受盐碱化的威胁。从汾河到渭河,它们所经过的狭长谷地,均是这种地质构造在地形上的反映:中间是下降的断块,两侧则为相对上升的断块所限制。   在山西高原西边,吕梁山、秦岭、六盘山、贺兰山等山脉环绕的范围以内,是华北地台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区。它在中生代时曾微微向下弯曲,形成碟状盆地,随后又逐渐升起,长期遭受剥蚀的地面变得相当平坦,海拔却不低,达1000~1400米;其南部为黄土覆盖,形成黄土高原,其北部则表现为草原或沙漠。   到了第四纪初期,在黄河发源地处,由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喇山对峙南北,也由于今日若尔盖草原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此时处于下沉状态的地区,自河流而来的滔滔河水,遂亦以此古若尔盖湖为归宿。 当时今天的共和县一带也是一个蓄水的盆地,来自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一条河流注入其中,它日后也成为黄河上游的一段。此时共和盆地与东边的河流还不相通,那一段黄河流入贺兰山旁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古银川湖即今之宁夏平原。 在鄂尔多斯东缘,一条河流经由一串较小的湖海流入古汾渭湖。古汾渭湖此时也是封闭在内陆的,东边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与大海相通;山脉东侧的流水经由不止一股河道,在山东丘陵南北入海。   流水的冲刷在源头地区作用很强,原来浅浅的河底逐渐变深,源头的位置也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日积月累,这种溯源侵蚀作用终于将分水岭打开,两边的河流贯通汇合,海拔高处的河流改变原来的流向,汇入海拔较低的河道中。于是黄河诞生了。   山东丘陵是最早升出水面的古陆的一部分,其后虽也有过为海水淹没的时候(如在寒武纪、奥陶纪),但从长期来看,大部分时间是陆地,而且近期还在上升。山东丘陵上升的时候,旁边的平原却在下沉,使海水曾淹没到太行山麓,黄河和其他众多入海的洪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于是有了今天的华北大平原。   三、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人类,以打制石器为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距今一万年时,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结束。   这个时代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全部地区、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动植物的迁徙绝灭。 中国华北更新世可以分为4个时间单位,依次称为“泥河湾期”、“公王岭期”、“周口店期”、“马兰黄土期”。泥河湾期相当于早更新世,公王岭期和周口店期分别相当于中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马兰黄土期则相当于晚更新世。   泥河湾期的地层以由砾石、砂、泥灰岩、粘土构成的河湖相堆积为代表。“泥河湾动物群”由长鼻三趾马、板齿犀、后裂爪兽等第三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和象、马、骆驼、野牛、羊等近代哺乳动物的属组成。其中有许多是北方型的动物,反映一种比较凉爽的疏林草原环境。泥河湾期地层除分布在横亘于山西、河北两省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外,在黄河中游的汾渭地堑区等地也有出露。现已从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3个旧石器地点:山西南部的西侯度、位于泥河湾盆地里的小长梁、东谷坨。埋藏环境表明当时人们是沿着湖滨、河岸活动的。   公王岭期地层以夹有古土壤的厚层原生黄土为代表,标准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从这里除发现蓝田人头骨化石和石器外,还发现了一个由38种动物组成的“公王岭动物群”,包括一些第三纪的种属(如巨剑齿虎、奈王爪兽等)和较多的更新世种属,现生种属仅占整个动物群的13%。公王岭动物群中有一批过去未曾在秦岭以北发现过的南方种类,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貘、中国爪兽、毛冠鹿和苏门羚等,这表明当时华北的气侯比较温暖湿润。公王岭期的人类活动遗迹除蓝田外,还见于山西南部的□河等地。从埋藏环境看,当时人们似乎更多地活动于河谷地带。   周口店期的标准地点是北京人遗址,属洞穴堆积。这时黄土堆积在华北广泛形成。 周口店动物群由近100种哺乳动物组成,可分成3类:首先是泥河湾期残留的种属(如剑齿虎、居氏大河狸、三门马等);其次是真正的更新世种属(如纳玛象、披毛犀、肿骨大角鹿、中国缟鬣狗、洞熊、杨氏虎等);最后是一些最早出现的现代哺乳动物种(如狼、棕熊、小型啮齿类动物)。从生态上看,这个动物群所反映的气侯和地理环境非常复杂,但大部分是温带古北界的种类。这表明当时周口店一带的气侯总的来说具有温带特点,和今日华北接近。不过,其间曾发生过多次冷暖、干湿的明显波动,而且气侯的大陆性程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马兰黄土期地层以分布极广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和河流的或河湖相的堆积为代表,标准动物群是产自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角的河湖相堆积层中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它的重要成员有纳玛象、野驴、普氏野马、披毛犀、诺氏驼、马鹿、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和最后斑鬣狗等,多半是适应草原生活的动物,但也有一些喜欢在水边、林边生活。从动物群总的特点来看,华北在马兰黄土期的气侯要比前一时期寒冷和干燥。   更新世期间,东北的气侯和华北的差别不大。辽宁也有早期人类的活动。 从晚更新世起,东北与华北在气侯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生活在东北的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它在成分上与西伯利亚动物群基本相同。像狼、洞熊、猛犸象、普通马、披毛犀、马鹿、大角鹿、野牛、原始牛等,从中国东北到西伯利亚以至欧洲,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动物群拥有萨拉乌苏动物群所缺少的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种属;森林动物所占比重也大于华北的动物群。这些差异,表明晚更新世东北的气候总的说来是比较寒冷和潮湿的。   由于纬度较低的缘故,长江以南地区在更新世期间气侯的变化不如北方显着。从分布很广的石灰岩洞穴或裂隙堆积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从早更新世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只是根据一些特殊或稀有的种类,才能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作进一步的早、中、晚划分。华南也存在河湖相堆积中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如早更新世的云南元谋动物群和晚更新世的四川资阳动物群。元谋动物群反映一种比较凉爽的疏林草原环境,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则反映温暖湿润的山林环境。资阳动物群除含有犀牛、水鹿和剑齿象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分外,还包括一般只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猛犸象,其性质比较复杂。   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气侯影响下,植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华北位于寒温带、温带区域与亚热带区域之间,属过渡地带,所以受冰期、间冰期气侯交替变化的影响尤其强烈。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这里至少可以划分出5个冷期和4个暖期。冷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的要低4~7.5℃,而暖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的要高。在冷期里,暗针叶林(云杉、冷杉林,或云杉、冷杉、松林,或含云杉、冷杉、松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发育,从高山向河谷和平原、从北向南蔓延。但在冷期的极盛阶段则代之以适应干冷气侯的草原性植被。在暖期里,盛行针叶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林。据研究,公王岭的蓝田人生活在暖期里,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人生活在冷期里。北京人的时代延续达50万年,其间曾发生多次冷暖期的交替变化。   在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下,中国东部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海侵和海退。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海面要比今日低130多米,以致黄海北部大陆架出露,使哺乳动物和人类可以从陆地迁移到沿海的岛屿上去。进入全新世,随着气侯逐渐变暖,海平面回升,一些陆地又重新被海水淹没。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中国十分丰富。 早期直立人的化石,已发现的有元谋人、蓝田人、湖北郧县的材料;晚期直立人的化石特别丰富,有北京人、和县人、金牛山人以及在安徽巢县、山东沂源、河南淅川和南召、湖北郧西、贵州桐梓、辽宁庙后山等地发现的材料;早期智人的化石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以及辽宁喀左等地的材料;晚期智人的化石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以及辽宁的建平、海城、丹东,甘肃泾川,云南丽江,台湾省左镇等地的材料。   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距今170万年。金牛山文化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县田屯村的金牛山,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属早期智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间冰期,距今70万至20万年,北京人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和县人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属直立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距今19000年。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 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资阳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在三门峡水磨沟、陕县张家湾、灵宝孟村、渑池县任村、安阳市郊的小南海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   四、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阶段,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新石器文化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延续到前2000年。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与后来青铜时代的商周文化紧密相连,并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是中国历史连续发展的具体例证。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北方等4个地区。 黄河流域地处黄土地带,属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气候比今日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而黄土含有矿物肥料物质,土质松疏,易于垦植,从前6000年起,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其后,在黄河中游、下游、上游,分别演变发展为几支新石器文化。   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前5500~前4900年)、 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前5200~前4800年)3个遗址为代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比大地湾文化稍晚。他们农业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采集渔猎仍占相当的比例。裴李岗、磁山、大地湾文化,都与后来的仰韶文化有因袭发展的关系。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湖北西北部。年代为前5000~前3000,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时的农业经济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也发现有鸡。定居生活相当稳固。   仰韶文化在黄土高原的遗存,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4个类型,史家可归入半坡类型;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即洛阳以东的豫中地区,划分为庙底沟和大河村两个类型;沿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带,可划分为后冈、大司空村两个类型。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 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   继仰韶文化而兴起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它包括了早期的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间为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也包括晋南和冀南的部分地区,年代为前2600~前2000年,后来的偃师县二里头文化便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与庙底沟二期文化有继承关系,分布在关中,陕北和陕南也都有其遗存,年代为前2300~前2000年。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先后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又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年代为前3300~前2050年。 齐家文化起源于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向西发展,又承袭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实质上当属龙山文化的变体。齐家文化早期年代为前2000年,已普遍出现铜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于甘肃西部的火烧沟文化,则已进入比较发达的青铜时代,年代为前1900~前1700。   黄河下游地区较早的文化是山东滕县发现的青莲岗文化,它分布于淮北、鲁南之间,年代为前5400~前4400。 北辛下层的石磨盘和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的陶支架、彩陶等,先后与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有某些联系;而青莲岗的宽檐釜和角形把手,又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密切相关。 青莲岗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先驱。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年代为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它还深入豫中地区,如在平顶山寺冈、偃师滑城等地都有发现。辽东半岛旅顺郭家村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证据。   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 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以两城镇、城子崖、岳石为代表。年代为前2500~前1600年。它曾与河南龙山文化并存,下限则较晚,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商代之后,山东龙山文化还延续了一个时期。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原的青铜文明有某些联系。   长江中下游为连续的冲积平原,地势坦荡,湖泽较多。属于中亚热带温热潮湿的气候,大致与今两广和云南地区的气候接近。这里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都以稻作农业为主。在几个区域内,各自形成了不同序列的几支新石器文化。   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和三峡地区,有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3种新石器时代遗存。此外在鄂西北和豫西南的汉水流域,存在着具有较浓厚地域性因素的仰韶文化遗址。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鄂的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一带。它与仰韶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年代为前4400~前3300年。 屈家岭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和豫南一带,与庙底沟二期文化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年代为前3000~前2600年。 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与中原的龙山文化有较大的区别,年代为前2400年。 这3种文化有继承发展的关系。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还包括北阴阳营的文化遗存。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有相似之处,但这里彩陶和角形把手较多,为马家浜文化所罕见。如果将宁镇山脉和秦淮河连接成的丘陵地带,以及相邻的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北等地作为一个文化区,或可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第三期文化,与北阴阳营在文化因素和地域上都比较接近,是否属于同一文化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薛家岗三期文化的年代为前32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限于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发现的成堆稻壳,为亚洲最古老的稻作遗存。河姆渡遗址3、4层的年代为前5000~前4000年。   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不包括罗家角4层),分布在太湖流域,时间为前4300~前3300年。 继马家浜文化发展起来的是良渚文化,年代为前3300~前2200年,在文化特征上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   五、黄种人各民族   9万年前,非洲东部的一个妇女生下四个孩子,分别叫黄、白、棕、黑。小黄与小白一道首先迁移到今天两河流域,进而到达中亚,过着游牧生活,在1.8万年前,黄白开始分离,白人向西进入欧洲,征服当地土著,形成闪含语系、印欧语系。一部分黄人向西迁移,征服当地土著,建立苏美尔文明、波罗地海-突厥国、古赫特王国的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1).阿尔泰民族与南方民族的分布   后来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东迁突厥游牧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前2900年,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西迁乌拉尔山,部分继续西迁到北欧,他们与当地的白人融合形成乌拉尔民族,成为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拉普、马扎尔、涅涅茨人的祖先。公元400年匈奴西迁、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与中亚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后形成保加尔人、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另外一部分同化于马扎尔人之中。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接着又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这些人都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黄种人。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最后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也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百越族群分布在中国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苗分布在江淮和长江中游江南、扬越分布在长江中游、吴越分布在长江下游、闽越分布在闽江流域、南越分布在珠江流域,部分则漂流到日本。百越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岛族群受百越南迁影响,散布到越南占城、日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部分继续南迁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关岛、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美拉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波利尼西亚(夏威夷、萨摩亚、汤加、库克群岛、土阿莫图、毛利)等地,他们同化了当地的棕色人种原始澳大利亚人。南岛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亚族群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受百越族群南渐和雅利安南下印度的影响,南亚族群居住区被分割成几块:中国的百濮(佤-德昂-布朗)、缅甸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马六甲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其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南亚族群受到黄种人影响,不再是纯种的棕色人种了。   (2).华夏族的形成   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由于此时禽兽多而人少,于是原始汉人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这时的首领被称为有巢氏。之后原始汉人发明钻燧取火,这时的首领称为燧人氏。这个时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称为戎狄)都臣服于原汉族,自动向北撤离,突厥退缩到黄土高原北部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缩到北京并开始迁移到大兴安岭森林,没有退缩的突厥和蒙古,与原始汉人融合,操带阿尔泰特征的汉语。   这个时候,由通古斯和百越混合而成的原始东夷强大起来,挡住了原始汉人继续东进的道路,东夷的首领华胥氏居住在今天的曲阜。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华胥氏的后裔在中原地区逐渐与原始汉人混同。华胥氏后裔一支后来移居汉人故里甘肃天水成纪(今秦安县),与当地汉人某男交婚,生下太昊,后来,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不知父亲在何处,太昊率领族人奔向母系故里,到达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发现该地适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在宛丘太昊创建了八卦、结网捕鱼,由于他特殊的出身,被华北平原西部的原始汉族和华北平原东部的东夷尊为共同的首领。太昊娶西华县的氏族首领女娲为妻,开创了一夫一妻\近亲不通婚的先河,摈弃了原始的群婚制。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太昊时代由于发展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取代了以往的渔猎生产,所以首领太昊又被称为伏牺氏(伏羲氏)。   伏牺氏之后,公元前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定都宛丘,并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神农氏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东夷部落斧燧氏发生冲突。神农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动。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他们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   黄帝之子计25人,因母不同而有12姓:姬、西、祁、纪(己)、滕、任(妊)、苟、僖、姞、儇、衣,但仅有姬、祁、任、己、姞的后裔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其中,虞、虢、霍、韩为周所封,焦、滑、杨、魏、芮、荀、贾、狐、耿是夏商旧国入周仍列诸侯。 祁姓祖帝尧,有唐、杜、房等国;己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姞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挚、畴等国。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王室原本华夏人,因当上了阿尔泰人的首领而被之同化)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   黄帝大儿子玄嚣,二儿子昌意。昌意后裔高阳(帝颛顼);玄嚣后裔高辛(帝喾)。 前2500年,颛顼在位,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的古帝,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 前2400年,帝喾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 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嵩山),后因治水失败被杀。 四岳为姜姓的祖神,其后裔在西周的有申、吕、齐、许等国。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姜姓)在齐;吕原在陕西,后迁今南阳市境与申共居;许即今许昌市境。 四岳一支继承了炎帝称号,都陈(河南淮阳县),由于神农氏先前也在此建都,所以后人常常把炎帝和神农混淆。 四岳另一支与黄帝系颛顼婚姻,发展出祝融八姓 (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于河汉之间。祝融八姓的长支为昆吾,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楚出自芈姓。氐羌入藏缅族群成为其首领,控制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藏缅族群后来逐渐东进南进,沿长江东进到云梦大泽(洞庭湖),同化或驱逐当地的扬越与苗瑶,三者融合为楚人的先祖;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融合为彝族、白族、缅甸族的祖先。   综合以上所述,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由于蒙古语组曾在河北平原与远东人种的汉族混合的厉害,以至于退回大兴安岭的蒙古部落亦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受东夷混化影响的黑龙江通古斯也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 藏缅族群由于与百越混化的厉害,血统和语言上与百越亦有很多近似之处。北方官话区、秦晋方言区的汉族有更多的阿尔泰血统,语言上亦有其痕迹,不过话说回来,阿尔泰民族受汉族文化和血统上的影响远较汉族受其影响为甚。   六、汉族的形成过程   (3).华夏族的演变   帝喾后裔尧号陶唐氏,都河北唐县(尧后裔后来迁到晋西南夏墟,国号仍为唐)。颛顼后裔舜号有虞氏,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开封附近),东夷化华夏人也。 禹被舜选为继承人,居阳城(今登封县),后徙阳翟(今禹州市)。昆吾氏受封为帝伯,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启在帝丘铸九鼎,被视为国宝。禹生前曾举东夷族的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前2070年,儿子启发兵攻杀伯益自立,同姓有扈氏(陕西户县)不服,被杀,从此禅让制为世袭制所代。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汾、浍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后来由于与东夷的斗争,又迁回到其祖居的嵩山和伊洛平原。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海岱文化(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交汇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晋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驱;夏人是从黄河中下游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又融合了黄帝、东夷许多氏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黄土高原此时分布着诸多未开化的原始汉藏部落和吐火罗人,未接受开化的汉藏民族夏人统治。   帝喾娶东夷部落简狄生契(子姓),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发明了马车,并越燕山南下,环渤海湾发展。相土子昌若、昌若子粮圉。粮圉子王亥发明牛车,并发展至易水流域,在和当地的部落发生斗争时被杀。王亥弟弟王恒进而南下漳水流域,被有易部落所杀,上甲微得到河伯的帮助,败有易。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入渤海,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足。到成汤时期,有娀氏移居今濮阳一带,并更名为商部落。前1550年,商部落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华夏化东夷居住区(鲁西南,豫东北)。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帝喾娶炎帝部落有邰氏女姜原生弃(姬姓),弃后来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长。夏朝建立后,有邰氏世代事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商灭商后,有邰氏与夏人一起向西北逃窜,到达了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朱开沟。然后由于商人的继续追击,有邰氏和夏人继续向西迁徙,到达了敦煌地区。在这儿有邰氏和夏人分开,在不窋的带领下往东南返迁,抵达了甘肃省的庆阳一带。不窋、鞠时代,有邰氏处戎狄之间,从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有自己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这是其区别于戎狄的明证。到公刘时期,有邰氏开始强盛起来。前1450年,迁都于豳(陕西省彬县西北)。前1150年,古公亶父受到了戎狄熏育的攻击,被迫迁都周原岐邑(岐山县),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古公革除戎狄习俗,发展农业,设立五官,将有邰氏部落更名为周国。古公死后被追谥为太王,最小的儿子季历继位。季历臣服于商朝,商王武乙以任姓女子嫁季历,这就是文王的母亲太任。季历成功征伐今山西一带的诸戎,一部分原因,由于先周时代与戎狄杂居,知道如何应付戎事;另一部分原因,山西汾域原是先周时代姬姓的旧地,打进山西,只能算是光复故物。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后,其长子昌继位,即周文王。文王征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省灵台县)、崇(长安县)等国家,然后迁都丰邑(西安南部沣河中游西岸)。文王逝后,武王继立,再次迁都于镐邑(沣河中游东岸)。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非夏族的华夏人居住区(炎帝故地关中和黄帝征服之北京-太行东麓)。   颛顼后裔女修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伯益(大费)。伯益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亲属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柏翳。伯益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大廉,称为鸟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称为费氏。 大廉的玄孙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太戊许以婚姻。中衍的玄孙是中潏,在今山西陕西接壤地区,与羌戎杂处,为商朝保卫边疆。 中潏的儿子为蜚廉,蜚廉有二子,老大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老二季胜,其后为赵。季胜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赵城县),恶来曾孙大几也以造父之宠,居住在赵城,姓赵氏。大几的儿子大骆率族人迁居犬丘(甘肃礼县),因大骆庶子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邑在秦(今甘肃清水县),大骆嫡子成继承大骆的酋长地位仍居犬丘。前842年,西戎反王室,灭犬丘的大骆嫡系一族。周宣王命非子后裔秦仲攻伐西戎,秦仲战死,长子庄公破西戎,收复犬丘,将秦族首都从秦迁到犬丘。前778年庄公死,襄公立,襄公将妹妹嫁给姬姓的丰王为妻,又迁都于汧(今陕西陇县)。前771年,西戎攻占镐京杀周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诸候。秦国逐渐收复了被西戎霸占的关中领土。 尽管如此,中原诸侯仍因秦人起源于东夷,西迁后又多杂戎俗,而秦穆公伐晋新丧,远袭郑国,更被认为非礼。在整个春秋时期秦都被视为戎狄。   前750年秦文公统一关中,秦人与周人遗众开始共处,才完全脱离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并在周文化影响下向华夏化发展。到秦宪公(前715—704)时迁都陕西宝鸡县平阳村,并灭掉商遗民在西周灭亡后建立的戎化国家。秦德公(前677----前676)迁都于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穆公最初准备继续向东往中原发展,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联合姜戎邀击,败于崤山。于是西向,打败西戎诸部落,秦国版图已达今甘肃东部与中部。以后数百年中又向西灭西戎义渠(六盘山)等国,向南越秦岭灭蜀、巴,开五尺道准备往滇中发展,向东南与楚争汉中及黔中,成为最雄强的诸侯。   民族融合的过程,在秦国进展迅速。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东夷,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化;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藏缅族群的氐羌、吐火罗),也占相当数量。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中原的先进文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族。   长狄(又名长翟),属于蒙古群,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公元前 607年为齐、卫所灭。 赤狄,属于突厥群,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由 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咎如氏。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白狄,属于突厥群,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前 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前296年为赵国所灭。战国时期,狄族完全融合于华夏族。   祝融的后裔有一个叫陆终的人,他娶了羌人鬼方氏的女子,产六子,第六个儿子叫季连,是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到了鬻熊的时候,居于河南淅川县,投顺于周文王为其火师,周封鬻熊为楚祖。至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熊绎受封较鬻熊地位有所提高,但未能与诸侯同列。熊绎五传至熊渠,趁周室已衰微,南向伐湖北省竹山县,又征服江汉平原东至湖北鄂州市。熊渠立其三子,长子康为句亶王(湖北省江陵县)、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湖北省秭归县),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带。   前740年,楚武王熊通杀侄自立,一方面向濮人地区扩张,一方面伐蔡、灭邓。前614年楚穆王时期“汉阳诸姬”都被楚吞灭,南方较强大的随国亦为楚之属国。前689年楚国迁于郢(湖北省宜城县)。前659年始与中原诸侯会盟,与齐桓公等有召陵之盟,但仍被中原当作蛮夷。 战国时期,楚国南向占领湘中、黔中,并入滇;东灭越,并有吴、越旧地;北向扩地至泰山地区灭亡鲁国,占领中原南部。楚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   楚国统治阶级是华夏族祝融氏后代,讲一种汉语方言;湖北百姓操藏缅、苗瑶混合语,湖南百姓操苗瑶语。随着楚国与中原诸夏交往的加强和对中原诸多华夏族小国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湖北百姓开始操汉藏语系汉语族楚语支,楚语支对西南官话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被称为诸夏。   (4).东夷的华夏化   原始东夷属于通古斯民族、百越民族的混血,属于黄种人远东人种,分布在华北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北部的东夷有更多的通古斯血统,南部的东夷有更多的百越血统。自从东夷首领华胥氏与西邻原始华夏族通婚融合以来,东夷混入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华夏的因子,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东夷已经大幅度华夏化(指语言)。   东夷以凤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原始东夷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紧邻民族华夏之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族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从伏羲、神农、炎黄直到夏商二代,在华夏-东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语言)互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东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语言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华夏族(商是华夏化的东夷,算华夏族)。   太昊(即伏羲氏)姓风,是原始华夏与东夷融合的人物。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平邑县东,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伏羲母系故里后建立的方国。神农氏部落与太昊部落一样,也分为淮阳和山东两大系统,淮阳以华夏语言为主、山东以东夷语言为主,但神农氏各部落后来全部为东迁的炎帝部落(四岳之一支)所并。四岳之一支东迁到今鲁西豫东接壤地区,以淮阳为都,完全取代了原神农氏的地盘,与太昊集团交错分布;居住在山东的四岳本为华夏,后来全部东夷化(语言上)。太昊集团有华夏族龙崇拜,但同时也和东夷一样以鸟为图腾崇拜。蚩尤和后羿都是太昊的子孙;少昊是华夏族派驻东夷的殖民代表,后来东夷化变成东夷的代表了。   嬴姓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徐,今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江,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葛,今河南宁陵县;费,今山东费县;郯,今山东郯城县;谭,今山东章丘县境;锺离,今安徽风阳县。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 偃姓祖皋陶,与少昊同姓,嬴、偃同字异写,由于部落的分化所致。偃姓在西周春秋时尚有奄(曲阜县),为少昊所都;英,今安徽金寨县;六,今安徽六县;舒鸠,今安徽舒城县;东夷群舒,均为偃姓。莒国(今山东莒县)先为嬴姓,后改己姓,是少昊集团加入黄帝集团的部落。   夏初,启与伯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前后经历半个世纪的斗争,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炎黄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的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鲁、豫、冀三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与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为中心的各方国。西周初奄与薄姑仍是东夷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初既灭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的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夏化。淮水地区诸夷,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齐与鲁对周围东夷部落的政策有明显的区别:齐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鲁公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齐所采取的政策,促进了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不仅在春秋时首先称霸,齐国的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齐国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与之融为一体,前567年齐国灭莱,于是山东半岛各东夷小国已被齐兼并。 鲁国伯禽强调变革当地土著居民的礼俗,虽然鲁以推行周礼著称,但当地土著东夷的习俗仍顽强地保留着。鲁在东夷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华夏族之周文化为主导,发展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孔孟儒家学说。孔夫子,其先为宋人,是商族苗裔。   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分布着少昊集团的后裔嬴姓与偃姓诸国,如徐、江、葛、黄、淮夷、锺离、英、六、舒鸠等,他们是蚩尤战败后由山东迁移过来的东夷部落,但南迁后含有更多的百越血统。春秋时期他们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在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先后被楚、鲁、吴-越所兼并,他们的文化对齐、鲁、楚及吴越都有影响,在政治上逐步统一过程中,文化与民族得到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应该说一直到汉朝,东夷的华夏化才彻底完成,东夷在向华夏族完全贡献了自己的科技智慧后,在血缘上、语言上被华夏族函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东、苏北、皖北之汉族,血缘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血统,但人种上与华夏无异,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5).巴蜀与吴越的半华夏化   巴与蜀都是从青藏东进的藏缅族群,属于北方远东人种。巫山人、元谋人等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至晚期智人资阳人,都发现于长江中上游。黄帝之子昌意,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女(蜀族)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蚕丛,属氐人的一支,创造了三星堆文化。公元前21-前11世纪,鱼凫氏(受帝颛顼教化,与夏同源)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繁荣了三星堆文化。前1300年,廪君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建立巴国。   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 西周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公元前7世纪荆人(江北楚蛮)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建立五丁制度。   前611年巴、秦、楚国联合灭庸,楚占有庸国中心今竹山县,秦得到安康,巴分得今巫山、奉节。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形成了与蜀在四川地区东西相对峙的局面。战国时期,巴国在清江流域的故地被楚国吞食,在鄂西北及陕南的势力也被楚、秦所逐。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   巴蜀被秦国并吞后,秦国置官施政、遣兵驻防,并迁移关中华夏族百姓1万户充实四川。四川地区初步华夏化,所操藏缅语族语言逐渐杂有汉语族蜀语支的语言。   吴国王族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讲汉语周族方言;国民吴则属百越族群,操吴越语。   从吴太伯至寿梦19代,有5个多世纪。前584年寿梦使淮河中下游的东夷各部落及越人各部落,从属楚改而属吴。寿梦死后,王位成为争夺目标,前515年,公子光刺杀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阖闾重用楚国的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在前506年联合蔡、唐与楚决战,一度攻下楚国郢都,后退兵回吴。阖闾伐于越国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夫差打败于越,此后屡北上伐齐。于越王勾践乘机袭吴,吴亡,疆域和民众大部分为于越国所有。   于越王始祖无余,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国民则属百越族群。于越国即今浙江省。自无余以后20余世,至允常,于越兴起,与吴王阖闾争雄。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灭吴,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勾践既称霸,于是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前379年都城又迁至苏州。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杀越王无疆,灭越国。   吴、于越,虽然在春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蛮夷。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目前所知最早的经过种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越所住干栏式住房也已在河姆渡文化中出现。青铜文化发现与中原同步而发达晚于中原,可是到春秋时期,吴、越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欧冶子铸剑的技术举世叹为观止。吴越的断发文身、拔牙凿齿,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随着与中原交往的频繁,特别被楚国并吞后,吴越半华夏化程度越来越深,开始操汉语族楚语支与百越语族的混合语言,逐渐融合成汉语族吴语支。   (6).汉族的形成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只有一个语言---汉语。为什么别的语族会有上百种语言,而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这与操汉语族语言的诸多部落空前剧烈的统一战争和扩张战争有关。秦始皇统一所有汉语部落,并扩张到非汉语部落的岭南和福建,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藏缅语族没有过成功的内部统一战争。当年吐蕃并吞南诏、南下缅甸、北出中亚,甚至进攻长安,眼看要实现藏缅族的统一,却被回鹘进攻和内讧给打断了,自从信仰喇嘛教以来,彻底取消统一藏缅族的念头。   苗瑶语族从来没有进行统一战争,甚至连想过都没有。   百越语族也进行过尝试,可惜缺乏领袖,当年越南进攻两广、控制老挝,吞并柬埔寨,合围泰国,这是“蚍蜉撼大树”!   通古斯语族的满族、朝鲜族、大和族之间的统一战争倏而即逝。日本侵朝失败了,日本扶植满洲国失败了。满洲成功了统一了东北的通古斯,却在没有统一朝鲜、日本等全部通古斯民族之前就贸然发动侵华战争,最后被汉化,家园也被汉族占据。   突厥语族历史上曾经统一过,遗憾的是他们碰上了李世民,现在泛突厥主义兴起,不知道能否成功?   相对而言,成吉思汗是成功者,他就是先统一了蒙古语族诸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后才发动侵略战争的。到现在,蒙古族虽然分裂过多次,但这个语支却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清朝和中国的分而治之政策,统一的大蒙古国还会继续存在。   南亚民族自古就被其他民族分割成几个孤岛,自身难保,还谈何统一。   南岛民族被大海和太平洋分割成几千块,并且相距万里,不被淹死就万幸了。   经过汉朝400年的统一相处,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族融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汉族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关中,统一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中原,汉族有统一的书面文字和统一的口语----雅言。   尽管汉族在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羌族、楚蛮、东夷,但汉族仍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北方远东人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于两千年前就趋于黯淡了;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扫灭;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焰万丈的古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与那些时有中断的“突破性文化”(如苏美尔文化通过巴比伦、古希腊、罗马跳跃式地演化为现代西方文化)迥然有别。华夏文化在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体系,被世人称为“神秘的东方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汉人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由此造成了汉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条件下形成的。人们不求对外的开拓发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及讲究个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从社会性质看,古代汉人社会是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逐步向外辐射,形成家族、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亲情编织起来的,道德伦理就成为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首先必须遵守的,也是自觉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标准,从而形成汉人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汉族社会独特的、稳定的生存系统,与此相适应,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了鲜明的伦理型特色。华夏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求善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伦理型类型的文化。   七、隋唐汉族的形成过程   (7). 鲜卑族   鲜卑族属于阿尔泰民族蒙古族群,东部鲜卑源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时称山戎、白夷(东夷北支);北部鲜卑源于今大兴安岭北段。 前119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东部鲜卑随之迁至乌桓故地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北部鲜卑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公元89—105年,北匈奴为汉朝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   东部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敕勒)、乌桓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东部鲜卑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南部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形成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东部鲜卑与敕勒在阴山以北融合为乞伏鲜卑;南匈奴之后宇文氏从阴山迁到西拉木伦河,统治了当地东部鲜卑,称为宇文鲜卑;东部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鲜卑。 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众融合,成为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氏;拓拔氏一部从漠北迁至河西,称秃发氏。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称宇文氏为匈奴。   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鲜卑由东部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青海甘肃吐谷浑组成。三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   ① 160年,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内蒙古商都县,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181年檀石槐死,漠南自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二是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此外,在云中郡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轲比能集团汉化较深,逐渐兼并其它两个集团。   轲比能死后,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241年,因部分东部鲜卑内附,曹魏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居之,并置东夷校尉管理之。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   檀石槐时慕容部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曹魏初年,慕容廆曾祖莫护跋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238年,从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有功,始居于今辽宁省义县。285年,慕容廆继位,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慕容廆娶段部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皝、仁、昭。319年慕容部占有今锦州市、义县、锦西县、阜新市、朝阳市。慕容廆立侨郡县安置汉人,山东、河北部分汉族世家率领宗族、乡里、部曲、佃客一起投奔慕容氏,有的率众达数千家。辽东一带原来地广人稀,只有一万多户,至公元4世纪初,人口增加10倍。慕容廆起用汉族士人,实行汉化,为其子孙进据中原打下了基础。   333年慕容皝称燕王,迁都龙城(今朝阳市)。皝与石虎订盟击败段部,燕军东伐高句丽,大败宇文部,成为东北强国。350年皩子儁攻陷后赵幽州,迁都于幽州。后擒冉闵,迁都邺城,称帝,与东晋脱离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360年慕容暐继位,慕容恪摄政,屡与东晋交战。370年,前秦符坚灭燕,慕容暐以下所属诸州郡及各族部首领皆降于秦,得郡157,户246万,口999万。符坚遂徙慕容暐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部民共4万多户于长安。后来有的远徙河西走廊一带。384年,暐乘弟泓及冲起兵之机,在城内密结鲜卑族党,欲在符坚参加暐子婚礼时杀之。事泄,慕容暐父子宗族以及城内外的鲜卑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杀。  前秦灭亡后,原前燕旧境内,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后燕、西燕、南燕。   段就六眷(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家奴,后渔阳大饥,日陆眷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人,形成为段氏鲜卑集团。日陆眷卒,弟乞珍立。乞珍卒,子务勿尘立。务勿尘以义县、迁安县为中心,统胡汉之众3万余家,控弦可4-5万骑。303年,帮助司马越,随王浚攻司马颖。310年,进为大单于,子段匹碑为左贤王。次年务勿尘卒,子就六眷继位。313年就六眷因拒王浚之召,遭浚攻袭,大败浚所遣鲜卑拓跋猗卢军。其时,匹碑领幽州刺史,与并州刺史刘琨共击石勒。318年,就六眷卒,其叔涉复辰自立,不久被段末波所杀,拥从叔羽麟,而匹碑据幽州,分庭抗礼,段部分裂为二。匹碑废羽鳞而自立为单于,卒后传段牙、段辽,屡与宇文部、慕容部、后赵征战。   338年慕容皝与后赵石虎订盟,东西夹攻段部,段辽被皝所杀,段氏鲜卑余众遂为燕所并。段辽弟段兰投奔石虎,兰卒,子龛继领鲜卑余众。350年龛乘石氏内乱,率部落南徙,先至开封,后南迁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自称齐王。次年,降东晋。356年慕容恪进围广固,龛出降,恪徙居其地的鲜卑、胡羯3000多户于幽州。至此,段部作为古代民族、政治之实体不复存在。   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一世纪,匈奴或西迁,或南下,余众10多万落归附于辽东太守,散处于辽东、辽西塞外,与鲜卑部落杂居。徒居辽河东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293年,宇文莫槐被部下所杀,弟普拨立。普拨死,子丘不勤立,娶拓跋绰之女为妻。丘不勤死,子莫珪立。莫珪占有今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右旗。莫珪死,子逊昵延立,取拓跋禄官长女为妻。逊昵延死,字文乞得归立。333年宇文逸豆归杀乞得归自立。344年燕灭逸豆归。从此,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后属北魏拓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政西魏。   ② 鲜卑族拓跋氏源于大兴安岭北端,前100年,拓跋毛是首领。毛下传五世而至拓跋推寅,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呼伦湖。推寅后又经六世,至拓跋邻时,分为七个部落: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由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拓跋邻又命叔父拓跋之胤为乙旃氏、拓跋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同时拓跋邻传位于儿子拓跋诘汾,诘汾率众继续南迁,到达匈奴故地,今固阳阴山一带。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的含义,就是鲜卑父、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220年,诘汾卒,次子拓跋力微因母为“匈奴天女”,故被立为首领。而秃发(“秃发”即“拓跋”之异译)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于是率自己所属部众从塞北继续迁居河西。248年,力微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力微定都于定襄郡之盛乐(和林格尔县)。261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至魏都洛阳,接受汉人文化。 从力微开始,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内入诸姓到北魏时,按照原来是否为部落大人和内入后的功绩,分化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称为“勋臣八姓”。除本部外,四方诸部还有35姓与拓跋部落经常发生朝贡关系。   295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部时,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居上谷之北,东接宇文部,为东部;以力微长子沙漠汗之子猗统领一部,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县)北,为中部;以猗弟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为西部。298年乘宇文莫廆子逊昵延朝贡之机,将长女嫁之。304年应晋州刺史司马腾之请,与猗率部破匈奴汉王刘渊于山西省离石县、山西省黎城县。307年病卒,侄猗卢继位。310年,猗卢遣侄郁律助刘琨大败白部鲜卑及铁弗匈奴。猗卢因功受封为代公,并求晋割让山西省代县以北五县,乃徒10万户以充其地。312年,遣长子六修等为前锋,亲统20万众作为后继,击败刘聪子粲于晋阳。313年,以平城为南都,统领以晋人为多的南部。   316年,猗卢以少子延明为嗣,因与六修有隙,猗卢为六修所弑。拓跋郁律时(317—321年),击败入侵之铁弗匈奴刘虎,以女嫁来附之虎从弟路孤。进而向北部草原发展,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又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历10年之久,汉化较深,学会了不少中原的典章制度。338年,什翼犍在今山西省浑源县建立代国,分国之半与弟孤。次年,用代郡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其余官职及名号,多仿晋制。376年前秦苻坚应刘卫辰之请,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分数路会攻什翼犍,代国灭。   383年前秦政权倾覆,慕容垂复燕国。386年什翼犍嫡孙、慕容垂外甥拓跋珪乘机复代国,398年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395年,拓跋珪与慕容宝会战于参合陂,大破后燕军,俘获士卒4--5万,皆坑杀之。397年,乘慕容垂新死,亲勒六军40余万,攻取晋阳、中山、邺等名城重镇,拥有黄河以北之地,隔河与东晋相峙。   至423年,拓跋珪孙、拓跋嗣子拓跋焘继位。俘夏主赫连氏,杀之,夏国灭; 攻占龙城,北燕冯氏灭;取凉州,俘北凉沮渠牧犍,收姑臧(武威市)城内户口20余万;收服西凉李嵩之孙李宝。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获部众数10万落;又遣将袭吐谷浑,使慕利延败走;采取镇抚兼施的策略,使西域诸族及东北契丹等族遣使朝贡。遂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继而450年率军10万南下进攻刘宋,经略江淮,围汝南县,直抵今江苏省六合县。后遭宋军顽强抵抗,掠淮南5万余户而返。 汉族政权北燕国王冯跋死后,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冯弘的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冯朗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12岁的献文帝即位,冯太后杀丞相乙浑,掌实权。孝文帝4岁即位,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冯太后吸收汉族制度:建立“班禄”制度给官员俸禄,实施均田制,建立户籍制度。 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495年孝文帝死,之后三十几年,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   ③ 秃发匹孤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256—263年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州(今陕西省中部)、凉州之间,最后秃发鲜卑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但鲜卑等往往被西晋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   秃发匹孤数传至寿阗。寿阗卒后,孙子秃发树机能统其部众,279年攻破凉州(武威),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遣马隆攻之,杀树机能,秃发部复降于西晋。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数传至秃发乌孤,势力渐盛。   396年,吕光在凉州建后凉国。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经营河湟地区,族人分镇各地,又用汉、夷各族贤士。399年,乌孤弟利鹿孤即位。402年,利鹿孤弟傉檀即位,称臣于后秦。414年西秦灭南凉。   南凉亡后,秃发鲜卑部落为西秦统治,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陇西、河湟后又为北魏所占有。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至今在西宁市还留存着秃发氏的后代。秃发鲜卑的另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投归了河西的北凉,傉檀子保周、破羌(源贺)等都投奔北凉。后北凉亡于北魏,河西秃发氏皆归北魏统治,北魏封保周为张掖王,破羌为西平公等。源氏一族在北魏地位显赫,后裔贺乾曜曾相唐玄宗。   乞伏部原为鲜卑人,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率5000户,由阴山迁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势力渐盛。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述延又迁至甘肃省兰州市东榆中县,乞伏联盟增至10万余落、50余万人。330年述延死,傉大寒立。傉大寒卒,子司繁立。司繁归降于前秦苻坚,司繁卒,子国仁立。   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385年乞伏国仁脱离前秦统治,388年,国仁卒,国仁弟乾归继位,定都兰州市西北,建立西秦国。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灭西秦。409年乾归自收众3万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414年炽磐出兵灭南凉,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428年炽磐卒,太子慕末即位。431年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乞伏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跋跋、延祚投归夏国,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后北魏灭北凉,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今辽宁省义县东北。285年,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慕容廆不和,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阴山。313年又从阴山南下,至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317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329年,吐延为四川省阿坝境的羌酋姜聪所刺,长子叶延建吐谷浑汗国。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   吐谷浑碎奚臣服于苻坚,碎奚子视连在位时称臣于西秦。视连子视署、视署弟乌纥提先后继位,405年视署子树洛干继位,被乞伏炽磐打败。树洛干弟阿豺继位,于421年降于西秦。426年阿豺弟慕璝立,与北凉卢水胡沮渠蒙逊、夏国铁弗匈奴赫连定及刘宋联合,共同以抗西秦。吐谷浑统治的地区,氏、羌为主要部众,吐谷浑统治者联合羌族上层稳定境内统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等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旋为慕璝击溃被擒。乞伏氏、赫连氏后成为吐谷浑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中经慕利延、拾寅、度易侯,至伏连筹时(490—529年),成为吐谷浑鼎盛时期。吐谷浑自伏连筹卒后,汗位更迭频繁。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596年,娶隋宗室女光化公主。次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可汗,仍尚光化公主。隋炀帝继位后,曾两次征讨吐谷浑,伏允逃往党项,吐谷浑政权暂亡。后伏允乘隋内乱尽复故土,并对突厥表示名义上的臣属关系。635年伏允被唐将李靖击败,西奔至且末县,为左右所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以鄯善为中心,由伏允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后降附吐蕃;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继位,旋为部下所杀,子诺曷钵继位,成为唐属国,640年唐大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诺曷钵。 63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但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属国。666年,唐徙其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唐肃宗(756—762年)时,吐蕃占据安乐等州,吐谷浑再迁往朔方(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和河东(山西省蒲县),部众分散,被称作吐浑、退浑。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五代时,吐谷浑族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河西、黄河河套南北、山西等地。契丹得燕云十六州后,吐谷浑人附属于契丹。12世纪后,部分河东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会聚。后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8).匈奴的汉化   北匈奴亡,地为鲜卑所据,余众10余万落皆自号为鲜卑。南匈奴由于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 93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死,安国立。安国被杀,师子立。 北匈奴降众15部20余万人谋渡漠北,为汉朝击败,部众分解为左、右两部。左部降汉;右部饥饿困迫,多为鲜卑所并,只有少部分归附于东汉。   98年,师子死后,檀、拔、休利先后嗣位。因东汉政局动荡,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攻汉,被马续打败。因休利不能制部众,被汉朝促令自杀。吾斯立车纽为单于,引乌桓、羌胡等数万侵掠并、凉、幽、冀四州。张耽将兵败之,车纽降,吾斯继续斗争。东汉虑战火日炽,扶立久居于洛阳的南匈奴贵族兜楼储为单于,将其护送南单于庭,又令马寔继续围攻吾斯,杀之,乌桓70余万人相继降。147年,兜楼储死,居车儿继位。居车儿死后,其子孙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呼徵单于、羌渠单于相继立。187年,羌渠被部众所杀,子於扶罗、呼厨泉相继即位。於扶罗子刘豹被封为左贤王,刘豹即刘渊之父。   呼厨泉多次受到鲜卑的袭击,216年投靠曹操。曹操为了削弱势力,分其众为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令左部居今汾阳、右部居祁县、南部居隰县、北部居忻县、中部居文水县。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发生很大变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古一带,其中以居住于山西省的部分为最多、最强;“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铁弗匈奴”是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分支群体,原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304年司马颖遣匈奴贵族刘渊回并州去召集匈奴五部骑兵入援。但刘渊回并州后,未出兵赴援,而是建立匈奴“汉国”。308年,刘渊迁都平阳(今临汾),称帝。310年刘渊病死,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命呼延宴进攻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令刘曜围攻长安,司马邺出降,西晋亡。 刘聪死,子刘粲继位,靳准杀害刘粲,称藩于东晋。   刘曜即帝位,以石勒为司马、进爵赵公。石勒围靳准于平阳,收降巴氏、羌、羯10余万落。准欲谋降,为弟弟靳康所杀,靳明继位,奉传国玺降刘曜。曜以靳准灭刘氏宗族,将靳氏男女老少尽行处死。319年刘曜返长安,立羊氏为皇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不久,石勒建立“赵国”,史称“后赵”。328年刘曜在洛阳兵败被杀,子刘熙弃长安奔天水,为刘虎所杀,前赵亡。部众或死或徙,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带的,大都散居于北魏时兴起的稽胡中。   在前赵灭亡半个世纪以后,临松卢水胡又崛起于张掖一带。“北凉”的创建者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祖父祁复延曾为“伏地王”,父法弘为前秦中田护军。父死,沮渠蒙逊代领部曲。吕光建立后凉时,蒙逊伯父罗仇、麹粥分别为尚书和三河太守;从兄男成为将军。397年,吕光杀罗仇及麹粥,蒙逊聚众起兵,进屯甘肃省山丹县。男成闻讯,也聚屯于甘肃省高台县,说服太守段业背吕光。399年,段业建立北凉国,授蒙逊为尚书左丞。401年,蒙逊杀段业,夺取北凉政权。410年,南凉王秃发候檀出兵攻蒙逊,蒙逊败其众,乘胜克武威。412年,蒙逊自张掖迁都武威。414年,西秦河南王乞伏炽磐灭南凉。421年,蒙逊灭西凉。由于与西域诸国交通,在境内大兴佛教。433年蒙逊子沮渠牧健继位。439年,拓跋焘攻破武威,牧健出降,牧健弟沮渠无讳、沮渠宜得奔敦煌。422年无讳以乏食率众万余户西走,命弟沮渠安周击鄯善,又出兵夺高昌,并遣使向南朝宋献方物。444年,无讳卒,弟安周立。460年,高昌为柔然所破,安周被杀,北凉亡。    “铁弗”,意为匈奴父、鲜卑母之裔。赫连勃勃先世,与刘渊为近支。汉主刘聪在位时,赫连勃勃曾祖铁弗刘虎曾受册封为楼烦公。后刘虎死,祖务桓继立,务桓相继依附于代王什翼健、后赵石虎。356年务桓死,叔祖阏陋头代立,部落多叛归悉勿祁。359年,悉勿祁死,父卫辰嗣立。365年卫辰联合陕西省黄陵县匈奴右贤王曹毅,进攻符坚,失败,曹毅降,卫辰被擒。什翼犍不满卫辰投奔苻坚,集兵往击。卫辰请援于苻坚,坚发幽、冀、并三州分道击代。什翼键令匈奴部帅刘库仁领兵迎战。库仁败,翼犍率众逃奔阴山以北。苻坚以其地分为东、西二部分,黄河以东一带归隶刘库仁,黄河以西一带归隶卫辰。卫辰因列于库仁下,不久便杀秦五原太守叛,被库仁击败。383年,苻坚政权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卫辰为大将军,后秦姚苌也拜之为大将军。391年,卫辰因在与北魏战斗中失败为部下所杀,子勃勃奔后秦姚兴,统辖榆林县五部鲜卑等部众。406年勃勃自视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建立大夏国。413年,勃勃发岭北夷夏10万人建统万城(榆林县西南白城子),因耻祖先从母氏姓刘,乃改刘为“赫连氏”,以妻梁氏为王后。417年东晋刘裕灭后秦后,急返健康谋篡晋。勃勃乘虚破长安,积人头以为京观,号称“髑髅台”。   425年次子赫连昌继立。427年,拓跋焘进攻统万,赫连昌逃往天水,被击杀。赫连昌弟赫连定收其余众逃往天水,后闻西秦困顿难以自存,遂于431年杀西秦王乞伏暮末。赫连定复欲击北凉沮渠蒙逊,不意中道为吐谷浑王慕容璝所截击,夏亡。   “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从此便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北周宇文氏、北魏独孤氏因鲜卑化过深不再被视为匈奴人),余众有的继续沦为汉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于各地的割据政权,有的则流徙于边国与汉、鲜卑、氏、羌、高车等各族共同生活、并逐步融合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个别上层人物则直至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全文共35764字节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5 12:44:23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9-5-2 15:02:00 |只看该作者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只有一个语言---汉语。

这样说,地球人会信吗?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226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0-3-23
注册时间
2009-2-3
板凳
发表于 2009-6-28 11:08:00 |只看该作者

这里有处很大的错误。

新疆,中亚,西亚,是雅利安白种人的本土,公元前1000年前,根本找不到任何黄色人种的骨骼和DNA,至今发现的古代人全部是白色人种。

现在突厥人混血只是后来黄色人种由东向西不断侵略的结果。突厥人是黄色人种,但现在已经是黄白混血了。

而且黄色人种也分为D/C/Q老亚洲人和O3新亚洲人两个人群。这两个人群都是从南向北迁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09-10-26 15:00:00 |只看该作者
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就差没说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全球文化。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听众

1044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1-5-1
注册时间
2007-3-24
5#
发表于 2009-10-26 20:3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washxh在2009-6-28 11:08:00的发言:

这里有处很大的错误。

新疆,中亚,西亚,是雅利安白种人的本土,公元前1000年前,根本找不到任何黄色人种的骨骼和DNA,至今发现的古代人全部是白色人种。

现在突厥人混血只是后来黄色人种由东向西不断侵略的结果。突厥人是黄色人种,但现在已经是黄白混血了。

而且黄色人种也分为D/C/Q老亚洲人和O3新亚洲人两个人群。这两个人群都是从南向北迁移的。

自己去读一读西方人关于新疆的考古资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6#
发表于 2010-3-1 08:50:00 |只看该作者
汉族的形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杂”!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7#
发表于 2010-3-21 22:2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随风飞舞在2010-3-2 13:25:00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10-3-1 8:50:00的发言:
汉族的形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杂”!

哦?你的形成过程呢?你家老祖先是不是全部都是兄妹成婚?

族与人是两码事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95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10-8-7
注册时间
2010-7-14
8#
发表于 2010-7-14 17:12:00 |只看该作者
我的见解:首先汉民族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伸延,非常包容外来文化的一个族群,他们是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混合而成的,同时不断地加入新鲜血液(包括黑人,白人等),而且永远不断革新,不断前往,不断溶合,最终把所有认同中华文明之民族组成新的族类:华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2:01 , Processed in 0.18562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