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的铮尼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6 10:1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铮尼,是壮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又称瓦琴、壮族七弦琴。历史久远,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铮尼的历史虽文献无载,但在近代地方志和老艺人记忆中却可追寻。《凤山县志》载:宋代凤城有罗氏土司,且是兄弟两人,兄罗绍远,弟罗绍迁,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人家、土司头人,流传至今的许多凤山民间传说都与他们有关。在东兰县,相传明代初年,有位县令来上任,当地名流曾组织过四五十人的铮尼乐队为其捧场,并且将乐手名字刻在了石碑上。由此可见,铮尼出现于宋代,已有900余年历史,明初至清乾隆年间的400年里,是它发展、兴盛时期,在壮族民间普遍流传。

   传统铮尼,共鸣箱为卧式半圆形中空体,由面、底板胶合而成。面板为半圆的拱形,用桐木制做。底板多用松、杉木制,其上开有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弯月形大孔。琴长65厘米,底宽16厘米,中高7厘米。琴面两端设有岳山支弦,琴首竖置7轴。琴柱也即琴马,外形呈古币状或人字形,7个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张7条琴弦,最早用棕丝或马尾搓成,后用羊肠弦,现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弓用竹片或细竹系以马尾而成。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壮族铮尼,琴箱系用半边泡桐原木挖凿与松木底板合成,琴长60.5厘米,底宽16.5厘米,中高7厘米,两端敞口通透。琴柱荔枝木制,张7条丝弦。琴体染三色彩漆,琴面中间绘有菱形图案纹饰,其上写有草书“和平”二字。此琴为60年代初期制品,工艺精细,装饰富有壮族特色,系广西音协1963年所赠,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铮尼的演奏可分坐奏或立奏,也可边走边奏,将琴斜横胸前,左手持琴,拇指插入底板小圆孔中,其余四指并拢插入弯月形孔中,右手执弓拉奏发音。定弦为g、a、c′、d′、e′、g′、a′,音域较窄,但音色较为柔和清晰,有如姑娘之轻柔吟唱,音量较小。因持琴姿势所限,左手不能按弦或揉弦,故演技不复杂,音色也单一。劳动之余或农闲时节,人们常拉起铮尼自娱。每逢民族节日,婚嫁喜庆或贵客临门,也常与其它民间乐器一起合奏助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铮尼得到不断改革。如共鸣箱增宽加大,音量显著增强,改变琴柱排列,音域得以扩大,演奏姿势也相应改变,促进了演奏技巧的丰富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先改革制成卧式16弦铮尼。1983年,广西河池地区歌舞团改革制成竖式中音铮尼和卧式低音铮尼。9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制成的铮尼颇具新意,他在保持传统铮尼原有特点前提下,增宽、减薄面板,既利于振动,又适当增加了琴腔的空气容积,音量明显增大,借鉴扬琴音位排列,改琴柱斜向排列为横向排列,使琴柱两边的弦段发音为8度关系,音域由原来的9度变为g—a  2,达两个8度多。

摘自http://www.56-china.com.cn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4 06:31 , Processed in 0.181450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