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壮文推广工作的管理体制由广西语委转到广西教委以后,首先是缩小了规模,由原来在50多个县(市)不同程度地开设小学壮文试点班,缩小为22个县,民族中不由22所只保留10所。与此同时广西教委在贵港市古山小学树立壮汉双语教学的样板,投入较多的领导精力和经费。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让儿童在学前班学会壮文拼音并能直呼音节;小学一年级开始搞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壮文教材是翻译全国的统编教材国。壮汉两种课程做了恰当的分工,上壮文课时充分利用壮文易学易懂的特点,着重讲解词义、课文思想内容等,并适当地作汉文渗透(如讲解汉语借词时注上汉字:yozyau学校)。上汉文课时重点讲解汉字的结构和读写等知识。低年级壮文课时多、汉文课时相对少;逐步升入高年级壮文课时不断减少、汉文课时相应增加,总课时不变;此外还搞了作文提前起步。古山小学的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现,该校毕业生参加贵港市升学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矛。经过多年的经营,他们把自己的做法总结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后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壮文进校的“十六字方针”。
人们在推行壮文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壮文教育定位问题。古山小学的经验,在现有教育制度下能给壮文教育定位提供一个基本正确的框架;但它还没有根本解决壮文在壮汉作为学习汉语文的一种工具,即常言的“拐棍”作用。小学阶段“以壮为主”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壮族的小学生只懂母语不懂汉语,只有壮语环境,“以壮为主”的教育就容易接受、利于巩固学习成果。但是古山小学的做法并没有真正体现“以壮为主”,因为因主导思想上没有以提高壮文水平为主。学前班集中学习壮文掌握“拐棍”,同步教学中一多一少变化的课时安排,实际上是为了学习汉文的需要。这里“壮汉结合”的内容,除了上述谈到的课程具体安排外,还包括在低年级的壮文教学中渗透汉文的做法。这种教学安排和教学进程,也是一种“以壮促汉”的做法。问题是最终是否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
我先后两次到过古山小学参观考察,由于时间紧等原因,接触的学生不多也不够深入。但从已接触到的学生来看,汉文水平比较高。从学校保存的文字资料看,他们学校与贵港市所有的小学相比,都处在优秀行列。汉文水平高非常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愿望,因为在现今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下升学和社会交际只有汉文有用、壮文没多大用处。我接触过的学生壮文水平在识读书写方面也是比较好的。拿一份刚出版的壮文书报给他们念,一般能顺利地识读。对课文的理解、写壮文文章的表达能力如何?我们没有科学地测度就说不好了。壮文水平如何?人们也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升学考试不需要壮文水平,只有考自治区壮文学校(中专)时才加试壮文:题目比较浅显、基本上属于测试他们是否学过壮文。加上壮文的社会使用极为有限,学生对壮文学习只满足于学习汉文的需要,而没有要求更高的目标追求。人们不关心壮文水平的提高,学生没有要求自己具备较高的壮文水平,其根本原因还是壮文教育没有定位。
四
怎样给壮文进行教育定位呢?
首先要明确壮文教育定位的目的。壮文是新创文字,创制它是为了让壮族人民有言文一致、易学易懂的民族文字,尽快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同时也是为了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以更好的文化智力基础去更有效的接受汉语文教育,从而达到具备壮汉两种语文能力的目的。
其次,要切实解决几个具体问题。(一)是要解决壮文的教育体制问题,壮文不只是作为学习汉文的“拐棍”,它应该主要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正式文字而有自己的教育体制。考虑到它只是区域性文字、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壮文教育应该在小学和初中两个教育层次确立自己的体制,即在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壮文的教育体制。这样的定位之所以是恰当的,是因为它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较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我们知道,小学生和初中生年龄在7—15岁之间,是智力开发的最佳年龄段和人生学习的黄金时间。这个阶段能使他们充分学习易学易懂易记的壮文,就比学习汉文大大缩短掌握文字工具的时间,较早地进入文化知识的学习,智力得到较早地开发。就能顺利地完成人生最宝贵的基础教育任务。这样,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既能适时升学,又具较好的智力基础;另一部分参加劳动生产行列的人(由于教育的发展呈宝塔形,完成基础教育后必定有部分人进入劳工行列)也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好地实现了基础教育的目标。(二)是要社会承认壮文的学历文凭。壮文教育定位以后有没有教育吸引力?决定于学习掌握了壮文有没有用?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所谓“有用”的涵义是广泛的。主要包括:它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交际场合能够使用,社会承认它的学历文凭等方面。壮文是壮族学生有效的学习工具,已经得到证实和群众的认同;壮文的社会使用目前虽非常有限,但它将随着壮文事业的发展得到逐步扩大;只有承认壮文的学历文凭需要主管部门法定。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理当作出这种规定:壮文小学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在升学和社会就业方面,承认他们的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学历文凭。如果他们同时具备汉语文相应学历,就承认他们具有双学历。在用人或晋升级职方面应优于只具有单学历的同等人才。有了这种公正的社会认定,壮文的教育定位才具有真实的、积极的意义。(三)要解决好学习壮文与学习汉文的科学衔接和互相促进问题。贵港古山小学的做法对促进汉文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不足的方面是对壮语文水平的继续提高措施不力,缺乏持续性。在有了小学和初中的壮文教育体制和社会承认壮文学历文凭的前提下,应该充实“以壮为主”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做出科学的“壮汉结合”的教学安排。要采用方便进行“壮汉结合”和对比教学的教材,在教材中应充分利用壮文给汉文注音释义。(四)对汉文水平提出合理要求。在壮文教育体制中“以壮为主”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对壮文水平的要求当然要严格达到大纲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对汉文水平提出合理要求,才能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壮汉语文双达纲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汉文水平的过高要求必然影响到“以壮为主”的教学安排,影响壮文优势的发挥。最终会降低教育质量。那么汉语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合理呢?我们认为,壮文班小学毕业生汉文水平达到脱盲标准,壮文初中毕业生汉文水平接近汉文班初中毕业生水平是比较合理的。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以后,他们分流或转轨去升读汉文班时,经过努力是能跟得上班的。如果失学参加生产劳动,也能有基本的壮汉(汉文脱盲水平以上)双语文水平,比较容易接受科学种养或较简单的工业生产的技术培训。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又能够建立壮文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体制,社会承认壮文学历文凭,并且处理好学习壮文与学习汉语文的关系,壮文就能够得到科学的教育定位。结果不仅是使壮文得到合理的推行使用,而且必将使壮族学生和人民群众更加迅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汉语文。必将大大促进壮族地区、特别是其中的边远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