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24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刘三姐的民族成分探析

[复制链接]

257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8-21
注册时间
2004-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1 18:1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歌手?各地说法各不相同.广西贵港、桂平传说刘三姐是汉代刘养的后代,是汉族;容县传说刘三妹是汉族人,会讲少数民族语言;<<宜山县志>>云:"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贺县瑶族把刘三姐尊为本民族的始祖,父亲姓刘,母亲姓山,父亲是入赘的女婿,生下她以后因为要留两个姓氏作为纪念,就用"刘山"两个字,"山"与"三"在贺县谐音,于是"刘山妹"变成了""刘三妹";广东肇庆传说,刘三妹与一个苗族青年在七星岩对歌,七天七夜,双双化成黄石头;广西柳城县麽佬族则说,刘三姐是麽佬族……然而一个人是只能属于一个民族的,刘三姐究竟是哪个民族呢?今探析如下: 刘三姐是汉族人.第一个理由是,她是汉代刘养的后代,迁居到粤西来的.这是有可能的.<<资治通鉴·秦纪二>>⑺?"以镝徒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人杂居."说明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已经一批汉人迁入粤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原秦置三郡的基础上,重新调整行政的划分,共置九郡.苍梧是当时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地区的首府.<<贵县志·民族>>云:"贵县……置郡以还,苗蛮远迹,人稀地广,汉族来居……"说明南迁的汉族人,有一部分迁到贵县来居住.从断代为西汉初期的贵县罗泊湾大型木墩墓出土的 大批铜器、木器、铁器、陶器、玉石器等物品看,当时贵县不但有汉人杂居,而且传入了大批的汉族文化及生活用品.到了唐代,到粤西来的汉人就更多了.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理由,从姓氏看,刘姓是汉族的姓.壮族以及前身俚僚人,原来都是没有姓刘的.俚僚族要是有刘姓,那就是汉朝皇帝赐姓的缘故了.如壮族中的李姓,因归附唐朝,唐朝赐给姓李;姓赵的则因宋朝平定侬智高后,有一部分俚僚人被赐赵姓.刘三姐的祖先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后汉书·灵帝纪>>云:建宁三年(170年),"郁林鸟浒民相率内属."鸟浒人即俚僚人.但仅是可能,而且,尚未找到刘三姐祖先内附而改姓的的确切证据. 刘三姐是壮族人.其主要依据是,岭南原是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百越是壮族的先民.因此说刘三姐属壮族是可能的.过去不但广西贵县一带是俚僚居住区,广东的阳春一带也是如此.如刘三姐栖息地——阳春县春湾(原名黄泥湾),在明朝以前叫六乌堡,而吴琪在<<粤风续九>>中说:人称刘三妹为"六乌婆婆"或"六乌娘娘"(引自<<池北偶谈>>)."六乌"实为"骆越"的"骆"字者,刘三妹当是骆越人.骆越和西瓯都是壮族的先民. 其次,从风俗习惯看,刘三姐是壮族歌圩风俗的女儿,也足以说明刘三姐是壮族先民的女儿. 三姐是侗族/麽佬族的,也有一定依据.从民族关系史上看,今岭南壮/布衣/侗/水/麽佬/毛南/黎等民族,多与秦汉南朝之瓯越/鸟浒/俚僚有关. 至于瑶族尊刘三姐是始祖,说瑶族上门的风俗是从刘三姐的父亲开始的.这是因为瑶族人受刘三姐山歌的熏陶,因而"尊"之为"始祖".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三姐是瑶族的实际的始祖,则是不确切的.另外,说瑶族入赘上门之风俗自刘三姐的父亲开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入赘上门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由来已久,并非由某个人开始才有的.尽管如此,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刘三姐与瑶族关系的密切,影响自深远. 刘三姐姓的是汉族姓氏,会讲汉语,会唱汉族山歌,而她又传承壮族歌圩的风俗习惯,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有独特的的民族性格,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结合当时的岭南历史现状,刘三姐可能是汉俚联姻的后代.因为根据历史记载,秦末到岭南做官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实行从越俗,实行汉越通婚,民间汉越通婚普遍.特别是梁(武帝)大同初年,罗州(治石龙县,今广东化州)辞史冯融,聘世为南越首领之女----洗夫人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以为妻,影响更大,促使民间汉越联姻蔚然成风.并且,刘三姐的父亲,很可能是到俚人中入赘的.当时汉族男子到俚人入赘之风也相当盛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就是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调遣那些逃亡的热闹/赘婿/经商的人攻取两广地区,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的事.由此可见,当时入赘的习俗在汉人中相当盛行,而在岭南俚人中就更加盛行了,而且一直留传下来.民国年间的<<雷平县志>>载:入赘"此俗惟土人有之",土人即壮族.<<崇善县志>>载:崇左一带"入赘陋习,乡村盛行."1958年对西林县那芬区维新乡的调查,入赘婚约占当地婚姻的50%(<<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入赘之风盛行,加速了民族融合.正如<<贵县志·民族>>载:"贵县……,置郡以还,苗蛮远迹.人稀地广,汉族来居,互通婚姻,于焉恳僻,其久居或牒谱失传,遂以土俗……" 关于刘三姐的父亲可能是到她母亲家上门的赘婿,还可从各地刘三姐传说找到迹象.如广西贺县传说刘三姐父亲姓刘,母亲姓山,她父亲到她母亲家入赘后生下她便叫"刘山妹",因为当地"山"与"三"谐音,故叫刘三妹.这种入赘后生儿女以父母的姓为姓,现在在广西各地还存在,而且相当普遍.如壮族青年姓陈的男青年到瑶族姓兰的家上门,入赘后生下几个儿子,老大姓兰,老二姓陈,老三即姓兰陈或陈兰,这种情况在广西很平常. 广东肇庆传说,古代汉族歌手刘三妹与苗族一青年自由恋爱,遭到官府的追捕.但这双恋爱的情侣冲破民族隔阂,爬上七星岩的山顶大唱七天七夜后,便双双化为黄色石头.这里说的"苗族",原叫"苗蛮",可能泛指少数民族.因唐代当地尚未有苗族迁入,那里多是俚人居住,可能是俚人之误.从这个传说可看出,刘三妹和汉俚联姻有密切的关系. 刘三姐是汉俚联姻的后代.从血统说,她既可属汉族,又可属俚人,即壮族.然而,决定一个人的民族成分,不能单纯追索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血统,主要是根据她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根据她个人的母语/经济文化生活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来综合考证.从各地流传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看,刘三姐不但会将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唱各少数民族的歌.她把汉族的山歌传唱到少数民族的居住的溪峒中去,又把溪峒里的山歌唱汉族中去.她到处传歌/对歌,大多是在山野岩洞中.如贵县西山/容县马鞍石下刘三岩/玉林水月岩附近的刘仙洞/宜山白龙洞/融水老君洞/柳州鲤鱼岩/灌阳洞井刘三姐歌岩/封开开建水石岩/罗定清岩/阳春春湾铜石岩(又名"通真岩")等等.特别是春湾铜石岩里的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的石刻:"刘仙三姐歌台".这个唐末年的文献不但证实了刘三姐是唐朝人,而且证实传说中刘三姐在岩洞中传歌属实.这和隋唐时代俚人的生活相符.<<隋书·地理志>>载:"其俚人则质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赂轻死,唯富为雄.巢居悬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立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于子.诸僚皆然."这说明隋唐时代俚人过着巢居悬处的生活.其土俗与他们存在的奴隶制紧连在一起.俚人出现鬻妻易子/兄卖其弟/父质身于子等现象,都是奴隶制痕迹的反映. 综上所述,刘三姐是俚人.俚人是壮族的先民.因此,说刘三姐是壮族女歌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img]http://www.rauz.net/bbs/UploadFile/2005-12/200512812183381526.jpg[/img] 山清水秀在宜州,谷围高高站村头, 散开几排喝德米,人生得意亮歌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

听众

321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6-12
注册时间
2004-9-24
沙发
发表于 2004-11-11 22:18:00 |只看该作者

我去汉文化网看过了,说实在的,真要说是什么什么人的话毫无意义

在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给定性,这篇文章还不错,但是也没有把所有该讲的都讲出来,比如传说刘三姐是从广州进入广西的,刘三姐的汉文非常好(当时的土人女子能够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存在疑问),刘三姐穿什么衣服???

刘三姐的歌曲的确有壮文纪录,但是刘三姐的歌曲是用壮文唱的吗,现在还是没有确切的依据说刘三姐会壮文,刘三姐的歌曲只用壮文唱吗(这点最重要,从民族认同感来说民族比较容易懂,但是刘三姐好像什么都会,怎么确定她认同哪个民族,而且当时几乎就没有壮族的说法,有的只是俚人,俚人未必指壮族,假如刘三姐真的按照历史书上说的,是从广东来的,那么,刘三姐不可能认同自己是俚人的,从传说看刘三姐好像都是对的汉文的山歌)???

古人还没有民族的概念,你要是一定要给别人加上什么称谓的话就不妥了,而且很多民族和刘三姐挂上钩,干嘛这么小气呢,说刘三姐是各个民族共同拥有不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

听众

4912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1-12
注册时间
2003-11-14
板凳
发表于 2004-11-12 00:10: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必要和汉人争么?刘三姐就是我们壮族的歌仙,汉人再争也没有意思,就象他们争高句丽的历史一样,闹得全世界都看笑话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

听众

4912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1-12
注册时间
2003-11-14
地板
发表于 2004-11-12 00:12:00 |只看该作者
再说一句,汉族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民族,说刘三姐是一部分汉族人(岭南汉族)的歌仙,也是没有错的,因为这部分汉族的祖先本来就是岭南土著越族人,和壮族先人是一个整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2 0:13: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5#
发表于 2004-11-12 08:43:00 |只看该作者
把“刘三姐”视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去划分民族属性,这种做法其实是没有多大必要的。
“刘三姐”及其代表的山歌文化,广泛存在于岭南客家、壮族和瑶族的文化传统中,反映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如果今天我们不去继承这种文化交流的传统,却热衷于抢夺对“刘三姐”的独占权,其实正是对“刘三姐”传统的背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6#
发表于 2004-11-12 12:56:00 |只看该作者

经查阅文献,发现山谷散人转贴的[转帖]刘三姐的民族成分探析有不少错漏,现将校对(包括标点符号的校对)后的相应内容粘贴如下:

探索歌仙千古之谜《刘三姐纵横》(覃桂清 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2至36页内容如下:

第二章 刘三姐的民族成份初探

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歌手,说法各不相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县)、桂平传说刘三姐是汉代刘养的后代;容县传说刘三妹是汉族人,会讲少数民族语言;《宜山县志》云:“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贺县瑶族把刘三姐尊为本民族的始祖,父亲姓刘,母亲姓山,父亲是入赘的女婿,生下她以后因为要留两个姓氏作为纪念,便用“刘山”两个字,“山”与“三”在贺县谐音,于是“刘山妹”变成了“刘三妹”;广东肇庆传说,刘三妹与一个苗族青年在七星岩对歌,七天七夜,双双化成黄石头;广西柳城县仫佬族则说,刘三姐是仫佬族的……等等。然而一个人是只能属于一个民族的,刘三姐究竟属于哪个民族呢?今作初步探讨如下:

说刘三姐是汉族。第一个理由是说她是汉代刘养的后代,迁居到粤西来的。这是有可能的。《资治通鉴·秦纪二》注说:“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人杂处。”说明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已有一批汉人迁入粤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原秦置三郡的基础上,重新调整行政的划分,共置九郡。苍梧(今梧州)是当时新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地区的首府。据《贵县志·民族》载:“贵县……置郡以还,苗蛮远迹,人稀地广,汉族来居……”说明南迁的汉人,有一部分迁到贵县来居住。从断代为西汉初期的贵县罗泊湾大型木椁墓出土的大批铜器、木器、铁器、陶器、玉石器等物品看,当时贵县不但有汉人杂居,而且传入了大批的汉族文化及生活用品。到了唐代,到粤西来的汉人就更多了。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理由,从姓氏看,刘姓是汉族的姓。壮族以及其前身俚僚人,原来都没有姓刘的。俚僚族要是有刘姓,那就是由于汉朝皇帝赐姓的缘故了。如壮族中的李姓,因归附唐朝,唐王朝赐给姓李;姓赵的则因宋朝平定侬智高后,有一部分俚僚人归附宋皇,宋皇就把自己的赵姓赐给这些俚僚人。刘三姐的祖先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三年(170年),“郁林乌浒民相率内属。”乌浒人即俚僚人。但仅是可能。而且,尚未找到刘三姐祖先内附而改姓的确凿证据。

说刘三姐是壮族。其主要依据是,岭南原是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百越是壮族的先民。因此说刘三姐属壮族是可能的。过去不但广西贵县一带是俚僚居住区,广东的阳春一带也是如此。如刘三姐栖息地——阳春县春湾(原名黄泥湾),在明朝以前叫六乌堡,而吴琪在《粤风续九》中说,人称刘三妹为“六乌婆婆”或“六乌娘娘”(引自《池北偶谈》)。“六乌”实为“骆越”的“骆”者,刘三妹当是骆族人。“骆越”和“西瓯”都是壮族的先民。

其次,从风俗习惯看,刘三姐是壮族歌圩风俗的女儿,也足以说明刘三姐是壮族先民的女儿。

说刘三姐是侗族或仫佬族的,也有一定依据。从民族关系史上看,今岭南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仡佬、黎等民族,多与秦汉南朝之瓯骆、乌浒、俚僚有关。

至于瑶族尊刘三姐是始祖,说瑶族上门的风俗是从刘三姐的父亲开始的。这从感情上由于瑶家人受刘三姐山歌的熏陶,因而“尊”之为“始祖”,是可以理解的。若说刘三姐是瑶族实际的始祖,则是不确切的。另外,说瑶族入赘上门之风俗自刘三姐的父亲开始,也不符合实际。因为入赘上门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由来已久,并非由某个人开始才有的。尽管如此,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刘三姐与瑶族关系的密切,影响之深远。

综上所述,刘三姐姓的是汉族姓氏,会讲汉语,会唱汉族山歌,而她又传承壮族歌圩的风俗习惯,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有独特的民族性格,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结合当时的岭南历史现状,刘三姐可能是汉俚联婚的后代。因为据史载,秦末到岭南做官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实行从越俗,实行汉越通婚,民间汉、越通婚普遍。特别是梁(武帝)大同初,罗州(治石龙县,在今广东化州县)刺史冯融,聘世为南越首领之女——冼夫人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以为妻,影响更大,促使平民间汉、越联婚蔚然成风。并且,刘三姐的父亲,很可能是到俚人中入赘。当时汉族男子到俚人入赘之风也相当盛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就是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调遣那些逃亡的人、赘婿、经商的人攻取两广地区,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的事。由此可见,当时入赘的习俗在汉人中相当盛行,而在岭南俚人中就更加盛行了,而且一直留传下来。民国年间的《雷平县志》载:入赘“此俗惟土人有之。”“土人”即壮族。《崇善县志》载:崇左一带“入赘陋习,乡村盛行。”据1958年对西林县那芬区维新乡的调查,入赘婚约占当地婚姻的百分之五十。(《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入赘之风盛行,加速了民族融合。正如《贵县志·民族》载:“贵县……置郡以还,苗蛮远迹,人稀地广,汉族来居,互通婚姻,于焉垦僻,其久居或谱牒失传,遂以土俗……”

关于刘三姐的父亲可能是到她母亲家上门的赘婿,还可从各地刘三姐传说中找到迹象。如广西贺县传说刘三姐父亲姓刘,母亲姓山,她父亲到她母亲家入赘后生下她便叫“刘山妹”,因为当地“山”与“三”谐音,故叫刘三妹。这种入赘后生儿女以父母的姓为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广西忻城县理苗村一带还存在。如罗城县一个仫佬族姓吴的男青年,到忻城县理苗村壮族姓覃的家上门,入赘后生下几个儿子,大儿子随母亲姓覃,二儿子随父亲姓吴,三儿子以父母的姓为姓,即姓吴覃。这种情况在当地相当普遍。

广东肇庆传说,古代汉族歌手刘三妹与苗族一青年自由恋爱,遭到官府的追捕。但这双爱侣冲破民族隔阂,爬上七星岩的山顶大唱七天七夜后,便双双化为黄色石头。这里说的“苗族”,原叫“苗蛮”,可能泛指少数民族。因唐代当地尚未有苗民迁入,那里多是俚人居住,可能是俚人之误。从这个传说可看出,刘三妹和汉、俚联婚有密切的关系。

刘三姐是汉、俚联婚的后代。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壮族。然而,决定一个人的民族成份,不能单纯追溯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血统,主要是根据她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根据她个人的母语、经济文化生活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来综合考证。从各地流传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看,刘三姐不但会讲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唱各少数民族的歌。她把汉族的山歌传唱到少数民族的居住的溪峒中去。她到处传歌、对歌,大多是在山野岩洞中。如贵县西山、容县马鞍石下刘三岩、玉林水月岩附近的刘仙洞、宜山白龙洞、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融水老">融水老ersonName>君洞、柳州鲤鱼岩、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刘三姐歌岩、广东封开开建水石岩、罗定县罗定州清岩、阳春县春湾铜石岩(又名“通真岩”)等等。特别是春湾铜石岩内有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的石刻:“刘仙三姐歌台。”这个唐末的文献不但证实了刘三姐是唐朝人氏,而且证实了传说中刘三姐在岩洞传歌是属实。这和隋唐时代俚人的生活相近,据《隋书·地理志》载:“其俚人则质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赂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立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于子。诸僚皆然。”上面记叙说明隋唐时代过着巢居崖处的生活。其土俗与他们存在的奴隶制紧连在一起。俚人出现鬻妻易子、兄卖其弟、父质身于子等现象,都是奴隶制痕迹的反映。

从以上考证和论述,说明刘三姐是俚人。俚人是壮族的先民,因而把刘三姐说是壮族女歌手,我认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

想了解《刘三姐纵横》更多信息,请参阅:

[推荐]《刘三姐纵横》目录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77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2 13:01:52编辑过]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3738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1-9-14
注册时间
2004-9-9
7#
发表于 2004-11-12 17:2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byaraiz在2004-11-12 0:10:02的发言: 呵呵,有必要和汉人争么?刘三姐就是我们壮族的歌仙,汉人再争也没有意思,就象他们争高句丽的历史一样,闹得全世界都看笑话而已。

-- 作者:byaraiz -- 发布时间:2004-11-12 0:12:52 -- 再说一句,汉族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民族,说刘三姐是一部分汉族人(岭南汉族)的歌仙,也是没有错的,因为这部分汉族的祖先本来就是岭南土著越族人,和壮族先人是一个整体。

呵呵,果然无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3738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1-9-14
注册时间
2004-9-9
8#
发表于 2004-11-12 17:2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4-11-12 8:43:36的发言: 把“刘三姐”视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去划分民族属性,这种做法其实是没有多大必要的。 “刘三姐”及其代表的山歌文化,广泛存在于岭南客家、壮族和瑶族的文化传统中,反映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如果今天我们不去继承这种文化交流的传统,却热衷于抢夺对“刘三姐”的独占权,其实正是对“刘三姐”传统的背离。

同意,同意!

刘三姐或许本来实有其人,不过也是放大的历史人物,有点像炎黄,成了一种山歌文化的象征。

不知这位神仙姐姐天上有知,人间的一些俗子为了莫名其妙的目的“争夺”她,会作何感想。遐想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1652

积分

榕树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最后登录
2007-10-13
注册时间
2004-8-21
9#
发表于 2004-11-13 02:20:00 |只看该作者
开题的人本来就目的不纯,退一万步说,就算三姐是汉族他山歌的内容也是壮族文化的体现,归根结底还是壮文化的体现者,是壮文化的载体。就想一个汉族修女她在宣扬基督教教义,你会说她是在宣扬汉族本源文化?可笑至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9-23 04:27 , Processed in 0.183363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