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0月29日电(记者王勉 黄娟)时下,“原生态”这3个字几乎成了从报刊、杂志到广播、电视,乃至互联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无论是文艺演出、歌舞表演,还是旅游景区的推荐,甚至房地产开发,无不以傍上“原生态”为荣。专家学者呼吁,莫把“原生态”当时髦。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经过声、光、电加工,算不算原生态?近日,来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认为,原生态是原汁原味地流传在民间的最原始的艺术,是没有被改动过的艺术,它可能来自穷乡僻壤、山野沟壑,与主流商业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凡是经过后期艺术加工的都不能称做是“原生态”。
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本意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曾经“土”得掉渣的原生态艺术为何在短时间内红火起来?是人们真正开始珍视民族的“文化基因”,还是商家凭借敏锐嗅觉进行的一种新鲜标榜?
答案很明显,民歌商机。一些人正是看中了“原生态”三个字的市场价值,才不遗余力地打“原生态”的主意。有学者认为,现在大部分所谓“原生态民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用“根源音乐”来描述或许更确切。真正地道的原生态民歌需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市场化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破坏,最明显的是将一些原生态东西搞得不伦不类,不土不洋,非驴非马”。
但现实是,传统的民歌用方言演唱,为推广民歌造成了障碍,加上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更难以让大众接受。“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钟都有传统文化在消失,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是当务之急。”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如是说。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说:“如果我们丧失了具有人性本真的原生态文化——根和源,犹如丧失了我们的‘精神植被’。”
田青说,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在保持其“根和源”的情况下,通过举办民歌大赛等形式来展现,先把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也等于给这种文化“输氧”,先让它活下来。然后再考虑保护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