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既是族群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一个少数民族认同了自己的文化有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就不可能认同“炎黄子孙”,但那些已经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丢失了自己的母语而以汉语为母语的,没有了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完全接受了汉文化的,他认同“炎黄子孙”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那些即使丢失了母语但还有强烈的母族认同的人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
民族、文化都是由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的,一个欧洲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地道的亚洲人中国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地道的非洲人,完全看他自己。
目前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南方),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呢?(也就是攀附的问题-族谱问题)。第一,是单向文化教育的问题,少数民族历来接受的教育都是所谓的中华民族史其实是汉文化史(因为少数民族无法从这个历史中了解到自己的民族史和民族文化),久而久之,少数民族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就集体“失忆”了,
第二,主流媒体和教育有意无意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大众从媒体中接受到的少数民族形象就是民族服装、歌舞、偏僻、落后、原始、自然等等,少数民族自己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对自己的文化的印象也被固化了,也就丧失了自信心,从而“自觉”否弃自己的民族文化。
要挽救日益衰落的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少数民族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去珍惜他传承他,
自古以来,民族都在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发展,少数民族有落后的一面,这是不可否认的,少数民族一定要向先进民族先进文化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一定要是自然的主动的而绝非被动的,让少数民族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先进民族先进文化(不单指汉文化还包括欧美文化),在知己知彼的同时进行选择,如果这个民族的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全盘接受外来文化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唯有这样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才是开放的宽容和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