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王明珂(Ming-ke Wang)
E-MAIL hsmwang@ccvax.sinica.edu.tw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
经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4.8-1993.8),副研究员(1993.8-1999.6),研究员(1999.6-)
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1993-1999)
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1993-1994, 1997)
治大学民族系兼任副教授(1994-1996)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兼任副教授(1997-1998)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傅尔布莱特访问学人(1998-1999)
本所人类学组主任(1999.7-2000.11)
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客座教授(2000-200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2000.10-)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字学组主任(2001.4-)
中央研究院「中国各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主题计画」总主持人(PI)(2001-)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兼任教授(2002-)
近五年来我的研究在于结合人类学族群理论(ethnicity theory)与社会记忆理论,由边缘研究角度探索「华夏」及「羌族」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为了解华夏,我研究的主题不只是历史上的华夏边缘(作为四裔蛮夷的羌人),也包括当代的华夏边缘(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的羌族)。我的研究工作包括两种「田野」;一是近四年来我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作的调查,二是我长期在文献中所做的田野;在这两种田野中,我探索「过去如何造成现在的人群认同」,以及「在现在的人群认同中过去如何被建构」等问题。
我的研究内涵包括:(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在青海河湟、鄂尔多斯地区、西辽河流域等农业边缘地带所发生的人类生态变化(游牧化),如何使华北一些人群开始自称「华夏」来保护共同资源;(二)历史上华夏边缘人群(如春秋时东南的吴国贵族)如何假借华夏记忆,以此进入华夏族群;(三)台湾人在脱离华夏边缘的过程中,所呈现对华夏的失忆与本土记忆重建;(四)岷江上游人群如何被教导及选择、假借华夏记忆以建立其羌族认同;(五)由羌人(蛮夷)到羌族(少数民族)的华夏边缘变化过程,也就是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形成中华民族的过程,及相关的历史建构过程;(六)探索岷江上游人群的历史心性,以及在「汉化」、「藏化」或「民族化」之后,此历史心性的变化。
在未来两年之内,我将写成一本有关羌族历史与民族志的著作;在这本着作中我将尝试从一种历史与民族志知识上建立对中国及其边缘的新了解,并期望这种知识与了解对解决或改善中国及其边缘的关系有所帮助。
专书
1.楚乡千古为悲歌:项羽传(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
2.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
3.蛮子、汉人与羌族(台北:三民书局,2001)。
4.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学位论文
1.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论文
1.金田起义前的拜上帝会,《食货月刊》(复刊)11,9(1981),页17-30。
2.慎终追远:历代的丧礼,刘岱编,《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敬天与亲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309-357。
3.中国古代姜、羌、氐羌的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1983)。
4.西周国考,《大陆杂志》75,2(1987),页70-85。
5.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新史学》4,2(1993),页95-120。
6.周人的族源与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形成,《大陆杂志》87,2(1993),页1-20。
7.匈奴的游牧经济:兼论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1(1993),页9-50。
8.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页375-434。
9.什么是民族:以羌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志与民族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4(1994),页989-1027。
10.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新史学》5,3(1994),页119-140。
11.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页249-274。
12.汉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意象与民族政策序论,《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5),页39-72。
13.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兼论华夏边缘的形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页195-238。
14.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思与言》34,3(1996),页147-184。
15.华夏化的历程:太伯传说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页313-343。
16.汉族边缘的羌族记忆与羌族本质,黄应贵、叶春荣主编,《从周边看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王崧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页129-165。
17.台湾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5(1997),页149-182。
18.历史文献的社会记忆残余本质与异例研究──考古学的隐喻,《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台北:国史馆,1998)。
19.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4(1998),页841-885。
20.From the Qiang Barbarians to Qiang Nationality: The Making of a New Chinese Boundary, in Shu-min Huang & Cheng-kuang Hsu, eds., Imag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1999).
21.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Leiden) (Inaugural Issue) 1, 1/4 (1999), pp. 231-250.
22.台湾地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徐正光、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页281-317。
23.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页283-341。
24.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页699-738。
25.食物、身体与族群边界,《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出版,2000),页47-67。
26.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下的羌族及其历史--兼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的「近代建构论」,《中 国大陆研究》43,7(2000),页1-19。
27.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5(2001),页136-147。
28.起源的魔力及相关探讨,《语言暨语言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1(2001),页261-267。
29.Searching for the Qiang Cul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ner Asia 4,1 (2002.5) (upcoming).
30.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3,3(2002),页583-624。
31.弟兄与英雄祖先:两种历史心性下的族群关系,《迈向21世纪的台湾历史学论文集》(台北:台湾历史学会,2002),页131-150。
32.中国民族研究的传统与创新:由解构到再建构,邓晓华、林美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页142-169。
33.徘徊在汉与非汉之间:北川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何翠萍、蒋斌主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人类学组论文集」,《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页59-103。
会议论文
1.What continued in History: A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paper presen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Notion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Taipei: Howard Plaza Hotel, 2000.5.25-28).
2.Historical Facts, Narratives and Mentalities: Chinese and Indigenous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or Rm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thnohistory, Plenary Session on Histories and Historicities of China's Minority Peoples ( London, Canada, 2000.10.18-22).
3.中国民族研究的传统与创新:由解构到再建构,发表于第六届中国人类学学术研讨会, 「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厦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2000.7.18-22)。
4.Searching for the Qiang Cul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paper prepared for 2001 AES/CASCA/SCA Meeting, Montreal/May 3-6; Panel on Agonizing Travels: Nation-Building and Frontier Polities.
5.弟兄与英雄祖先:两种心性下的族群关系,发表于「迈向21世纪的台湾历史学研讨会」(台北:台湾历史学会,2001)。
6.近代羌族饮食文化:藏、汉或以色列传统?,发表于「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成都: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四川大学,2003.8.17-19)。
7.黑水藏族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发表于「当代藏学学术研讨会:21世纪的西藏」(台北:蒙藏委员会,2003.11.22-23)。
8.汉化的宏观与微观过程,发表于「汉化、胡化、洋化:中国历史文化的质变与多元性格国际学术研讨会」(嘉义: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2003.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