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君对楚蛮问题的缠究精神和态度也令人感叹呀。呵呵,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1)芈蛮的远祖有可能是来自华夏文明区域的季连部落,受华夏影响很深,后来流落群蛮之中,同意;一方土养一方人,这部分人的语言穿着风俗习惯等既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征,又近朱者赤,他们也深受苗蛮等各族的影响,许多地方从蛮俗。所以他们虽然从华夏中分化而来,却也体现自己的特色。以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华夏人为核心,形成了楚人,后又逐渐壮大扩张和带领整体华夏化,为后来汉族的形成奠定了某种基础。
2)“楚国的先君是应为助周有功而被周封立的蛮夷首领”,与史书记载的相异;“。。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成周时天下初定,威震四海,正志得意满,分封的只有同宗,功臣,和殷商遗族,未曾有蛮夷首领,这同后来有国者的为笼络人心加强控制而封犒当地民族豪强的做法不同;正因为周是在最强大的时候分封建国的,所以周公,吕尚等当年的封地都不是华夏中心,而是所谓的东夷区域;而齐鲁地方的华夏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楚人先祖与此有点类似,周王让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回到楚地,以求镇伏南蛮。至于尾大不掉是后来事,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大小,据说被王孙满以德知大小决定鼎之轻重驳回,这同楚国任贤用能,国力大张从而飞扬跋扈分不开;更前郑庄公称雄一时,史载其曾派兵掠夺周国去抢麦子。周王为共主,到后来的确是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才有后来孔孟等人的尊周护道。
3)从来没有民族意义上的楚民族。印度是不是一个国家,有没有覆盖全体国人的印度族?印度是由氏族和部落建立的吗?我说没有楚境内同一的楚民族,不表示我否认楚境内没有民族;楚人这个词同中国人这个概念一样也是不断变化的,刚开始时不过是以城邦为中心及周围的一部分人,周围还有蛮巴越等或许也在楚境内的发展程度不一其他民族;后来随着楚的扩大,楚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广义的楚人都可以包括楚境内的所有人了;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那部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楚境内的大量“蛮夷”的存在,所以它才会被其他国人斥为蛮夷异邦。1969年中国就出土了荆蛮族的第一个头骨,是否为核心地位的楚人的来源,愿闻其详。
4)楚语不过是楚地方人讲的一种方言,不仅仅是我的观点;专业的古语言学的知识我承认不精通。只能歪打求正着:a)春秋战国时五羊大夫百里奚,晋公子重耳等都逃命楚国,楚国人也有所谓楚才晋用,伍员和楚太子建逃命时先及郑后及吴等等,人员的交流往来较为频繁,可我没有发现有翻译这种人的存在,人们没有因为言语不通而产生交流的障碍,有的只是口音的不同而引起的讥讽。当时同样在其他地方,齐语和赵地语也有了口音的差别。b)楚辞中据考证,离骚九歌等23篇为屈原真作,我们现在还大致看得懂,读出来也不会莫名其妙。c)据说为楚语遗留的湘方言,作为一个在长沙呆了几年的湖南人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发言权,它只不过是汉语的方言而已。“后来的汉语汉文有相当部分就是与华夏语文完全不同的楚语楚文及其变化”,不是很明白,是举一例说明其“完全不同”。
4)屈的远祖可能与颛顼系列有渊源,;同意。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是王族成员。它是远祖即是楚君的远祖;如果自认为蛮夷是不会“追诉人家的荣耀的人文始祖”的。这也只是说明占最高统治地位的王族一支来源而已。熊氏不会单刀赴会。华夏的一支即使没有蛮化,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也正是他们自身主导了楚国的华夏化。他们不是中原华夏人,可为什么不能说他们是华夏族的一支呢?泰国的泰人还是泰人。
岭南的汉人和南越的关系似乎其他贴子火热中,这里就不用一锅端了。
广府人一直视客家人为蛮人,客家人也仇视广府人;却不知大家都是兄弟。楚为蛮夷之邦之类的话其他贴子我有过说明不再重复;只是“楚君也从来也是以蛮夷自称自傲的”与史实不符,前面有述;有时楚君自称蛮夷之首领,南越国赵佗宣称自己为“蛮夷大长”;GCD还宣称自己的“三个代表". 可供参考。
看来我们会“此争绵绵无绝期”,我是决定了打持久战,立志把四海民族贴穿,不知阁下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