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1-4 23:01 编辑
读《古镇春秋》
《古镇春秋》终于付梓面世了,这是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集。说句真心话,我这个地道的雁江人虽然深深地爱着雁江,却对这个素有“小南宁”之美称的“文化古镇”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看罢书里一篇篇佳作,我被作者们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功力征服了,被作者们对雁江深情的描述彻底震撼了。于是,我再次被这个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着时尚元素的文化古镇深深吸引了。
本书分成风情、传说、名胜、美食、诗词等五个主题板块。“传说篇”有本土原生态民歌,有前清进士的奇闻轶事,还有一对为反抗阶级压迫和封建礼教,不惜以身殉情的壮族青年死后变成“苦和鸟(这是本地才有的一种鸟)”的故事。“名胜篇”真实记录了文武庙、西秀山等本地胜景,“诗词篇”则收录了清、民国至当代数百年来雁江籍诗人的诗作和外地诗人吟诵雁江的作品,共计五十六位作者,八十三首作品。
美食是雁江地域文化公认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本书“美食篇”以大量的篇幅写出了雁江美食的历史源流和制作工艺,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而朴实的语言,清新的笔调道出了雁江人的善良、淳朴、勤劳的优良品德,和热情、好客的古道热肠。尤其是《老家的味道》、《“吃”在雁江》等篇,写人、叙事、抒情都非常到位。年粽、粉利、月饼琳琅满目,“粤味雁江菜”、酸梅酒、五色糯米饭应有尽有,勾起多少游客的食欲,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如果把本书比作一台晚会的话,“风情篇”是这台晚会的“压轴戏”,是全书的灵魂。众所周知,雁江虽小,却不乏名胜古迹、奇人异士,亦不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其地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怎样利用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去表现,去演绎雁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呢?本书的作者们真不愧是“高档写手”,他们以可信的史料、优美的民间传说,用严谨的写作态度和饱满的创作激情结合个人艺术风格,把雁江写活了,写神了,写绝了。在他们的生花妙笔下,一个既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又不乏小资情调的壮乡古镇跃然纸上,一个既继承古骆越遗风,至今还保留着浓厚壮族文化传统,又早在数百年前就与时俱进大胆吸收外来的商业文化、儒家文化,并将其巧妙融入本土的文化古镇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听,戏台上粤乐悠扬,小巷深处的骑楼里传出“落雨沙沙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的歌谣;田垌上,伴随着阵阵稻香飘来的是宛如天籁的排歌。看,街头巷尾锣鼓咚咚,炮声震天,醒狮登门贺岁,农家院落里是翰墨飘香丹青耀眼;文武庙里摆灯酒,大雁湖上赛龙舟……
一篇篇佳作,犹如一幅幅徐徐打开的民俗风情画,一行行文字,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或引人入胜,意味深长,透过字里行间,读者不难领略到雁江这个文化古镇的独特魅力。
我才疏学浅,亦不善言辞,如果硬要我给本书做一个恰当的评价,我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好!这个“好”字包括很多方面,有书里的,也有书外的。首先是县文联以及本县其他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使《古镇春秋》的编撰工作能够顺利立项、启动,直到付梓面世;其次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还有雁江镇文联和镇党委、镇政府分管文联工作的有关领导;第三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雁江籍作者们,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简直难以想象《古镇春秋》能写得如此精彩,更不可能提前完成征稿任务。
在本书征稿过程中,许多作者,特别是雁江籍作者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比如,有位朋友写了九篇。本来我以为这位朋友应该是写稿最多,写得最好的人了,没想到那朗村还有个写了二十篇,每一篇都写得不错。陆忠敏是写稿最多,比他写稿多的,比他写得好的还另有其人。与此同时,许多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雁江籍文学爱好者在网上看到《古镇春秋》的征稿启事后,纷纷拿笔写下赞美家乡的佳作,寄到编委会的邮箱里。有位在某县打工的贝侬,每隔一段时间就打手机和我商量怎样才能写好雁江。另一位在南宁打工的亲戚知道雁江文联要编撰《古镇春秋》的消息,也写了三篇寄给编委会。
由于大部分作者都是雁江人,自幼就对雁江了如指掌且饱含深情,写雁江题材自然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大家都写雁江,难免有重复、雷同的地方,甚至“撞车”现象。虽然每篇作品都各有侧重点,每位作者都写得相当不错,但限于篇幅,再减去内容、题材重复、雷同、“撞车”的,编辑不得不忍痛割爱。因此,许多佳作未能入选,甚至有些非常优秀的作者连一篇也未能入选。比如,那位写了九篇的朋友,最终只能入选四篇,还有,写了二十篇的陆忠敏也只能入选五篇,每隔一段时间就打手机和我通话的那位贝侬也写了三篇,没有一篇入选。
午夜时分,在灯下再次翻开《古镇春秋》,沉醉在书香墨韵里,感受着家乡的别样风情。放下《古镇春秋》,再回想起半年前在外地登录家乡论坛时,无意发现《古镇春秋》的征稿启事,记得截稿日期是2014年12月31日。按照以往惯例,这本《古镇春秋》要等到2015年年底才能出版,即使马不停蹄开尽马力去做至少也要在2015年6月份才见眉目。然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今年元旦(2015年),我回到家里,就接到一个内部消息:《古镇春秋》已经印刷好了!几天以后,一本崭新的《古镇春秋》果然送到我手里。试想,一本囊括了一个乡镇历史、文化、民俗、语言、饮食、民居、民间文学、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洋洋洒洒近十三万字,由六七十位作者集体创作的,乡镇文联出版的文集能够在短短的半年之内顺利出版,别说是本县首创,就算是在南宁市,甚至全广西也是极其罕见啊!《古镇春秋》的作者们,尤其是雁江籍作者们,为了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无论是机关公务员,还是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无论是背井离乡的打工者,还是“日则田间耕作,夜则伏案挥毫”的农民,皆是各尽所能不遗余力。他们如此积极,不是为了转正、提薪、晋级,更不是爱慕虚荣贪图虚名,而是以此来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和增加家乡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借此机会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充满铜臭的现代社会里,雁江人还能有此境界,实属可贵。这种境界源自雁江这片神奇的沃土,这种境界在适当的条件下,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古镇春秋》文集不正是继《金黄的脊背》诗集之后的又一硕果吗?
什么是文化雁江?雁江古镇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窥一斑而知全豹,读罢《古镇春秋》一书,再来看看她的成书过程,答案不难找到。
2015年
01月
23日
15时
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