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番禺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在尝试着鉴定铜鼓的年代。谭庆驹摄
这个十二生肖铜鼓为青铜,一头有鼓面,直径49.8厘米,中心铸有十二芒的光体,向外有十条同心圆的单弦纹,九道各式花纹的晕圈。铜鼓面中心的光体,光滑而微向内陷,有明显被敲击痕迹。铜鼓图案精致、纹饰讲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四周向外辐射的十二个芒与芒中间,第六晕是十二生肖。形象简练生动,由左向右顺时针方向作奔跑状。
本报讯(记者倪明)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番禺大石镇文化站人员从礼村村委会三楼的杂物堆里找到一个十二生肖铜鼓。据悉,这是番禺首次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打击乐器。
疑是云南麻江型铜鼓
8月2日,记者随同番禺区文物办人员,来到礼村村委会,记者看到这个十二生肖铜鼓。据番禺区文物办副主任钟志平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就有这种打击乐器,铜鼓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物,也是少数民族生活和财富的象征。我国古代铜鼓有八种类型,礼村铜鼓形体扁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面上没有其他立体嵌铸物,鼓胸微有突起,和鼓腰分界不明显,腰有突棱。按《云南省博物馆铜鼓图录》分类,估计是明代云南麻江型铜鼓,具体的年代将请相关专家再做鉴定。
藏身杂物堆里几十年
今年3月,大石镇文化站人员到各村开展文物普查,听说礼村有个铜鼓,文化站人员顺藤摸瓜,最后从礼村村委会三楼的杂物堆里找到了这个铜鼓。
据悉,20多年来完整无损地保管铜鼓的“有功之臣”,是一位70岁的孔婆婆。从1983年开始,她就在村委会当勤杂工,20多年来,孔婆婆一直将铜鼓安放在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的地方,村委会三次搬迁,夜深人静时她挑着铜鼓悄悄搬到新村委会。恪尽职守的孔婆婆不仅对铜鼓守口如瓶,为了避免铜鼓被人偷去当旧铜烂铁卖掉,她还想了一个办法:把铜鼓用报纸包住放在楼道的杂物堆中,再在上面盖上灯心草做掩护。
来源不明众说纷纭
这一少数民族乐器怎会出现在岭南乡村?记者了解到,当地流传两种传说;一说是,很久以前有一外地僧人来村中打铜鼓化缘,化得不少金银珠宝,后来这个僧人被土匪杀害,遗留下铜鼓,存放在礼村山顶一座小庙内。解放后庙宇被拆,庙中僧人离去时将铜鼓留下给礼村作纪念。
另一说是礼村一财主从广西买回铜鼓,解放后财主家改为村委会,铜鼓就在村委会保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