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2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岑溪市志》摘录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0:37: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沙南曼森 于 2014-7-14 10:41 编辑

《岑溪市志》部分内容摘录

    概  述

岑溪市于1995年12月1日撤县设市,以原岑溪县的行政区域为岑溪市的行政区域。市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南与广东郁南、罗定、信宜三县、市相邻,西连本自治区容县,北连藤县,东北接苍梧县。市境最大横距63.7公里,南北纵距最大66.6公里,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形似荷叶。城区在市境中心岑城镇,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415公里,东距广州市334公里,东北距梧州市85公里。

解放后在市境内出土新石器和青铜器文物多起,说明早在5千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秦设郡县,市境属南海郡(一说属桂林郡),以后各朝代市地归属和名称屡有变更。唐至德二年(757)始有岑溪县之称;宋开宝六年(973)把当时岑溪、永业、连城三县合并,称岑溪县直至设市,辖地至1951年不变,民国22年,定为三等乙级县(未含解放后由藤县划入岑溪的糯垌、三堡两区)。现全市辖16个镇1个乡,1994年全县人口70.363万人。

据清乾隆四年(1739)岑溪县志(以下简称旧志)载:“岑有民、僮(壮)、瑶三者”。“民”是当时居住在县内的汉族和已入编户的少数民族的统称。清宣统元年(1910)宗仁小学编写审定的《岑溪县乡土历史地理教科课本》称:瑶、壮二族“语言各别,乾嘉以前,犹与民杂处,今则化为汉民,种界澌灭矣”。故清末以来,市境居民都称汉族了。

市境内多山丘,旧志说“岑溪崇岗盘谷,延袤相属”。市境有海拔801米以上中山19座,其中最高吉太乡土柱顶1211米;501-800米的低山58座;山丘连绵起伏,占全县总面积的85.99%。山水相连,境内纵横的大小河溪331条,除有4条小河流向苍梧、容县境外,其余均汇入县内干流黄华河和义昌江。《说文解字》注释“山小而高曰岑”,“水注川曰谿(溪)”,岑溪两字,基本勾画出岑溪县的地貌。

摘自《岑溪市志》(岑溪市志编纂委员会 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沙发
发表于 2014-7-14 10:49:04 |只看该作者
我的印象中,这些内容我已在2006年或2007年以跟帖方式上传到本论坛。但我搜了一下,没有在本论坛找到这些内容,所以以主帖方式重新上传这些内容,供大家参考。

点评

wenliqan  现在严管,很多东西搜索不到了,有题目的都搜不出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4 16:41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7-4-9
注册时间
2004-4-19
板凳
发表于 2014-7-14 16:41: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4-7-14 10:49
我的印象中,这些内容我已在2006年或2007年以跟帖方式上传到本论坛。但我搜了一下,没有在本论坛找到这些内 ...

现在严管,很多东西搜索不到了,有题目的都搜不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14-7-15 15:29:07 |只看该作者
清宣统元年(1910)宗仁小学编写审定的《岑溪县乡土历史地理教科课本》称:瑶、壮二族“语言各别,乾嘉以前,犹与民杂处,今则化为汉民,种界澌灭矣”。故清末以来,市境居民都称汉族了。

这种现象,在广西东部相当普遍。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7-27
5#
发表于 2014-7-19 16:35:57 |只看该作者
在桂东南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Mwngz ndei,Dieggagguenj Bouxcuengh Guengjsae(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6 16:40 , Processed in 0.139960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