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中 国 的 姓 氏
宪之
近些年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人们大喊大叫反封建,一方面是许多早已没落、绝迹了的封
建东西死灰复燃并迅速膨胀。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早已涤荡净尽的旧时代的污泥浊水,不知
怎么的一下子又从地下冒了出来:重修庙宇、翻盖祠堂、经营阴宅、拜把结义、收“干”认
“湿”、斋僧布道、看风水、做法事、选族长,形形色色的三仙姑、二诸葛、金八与鲁四老
爷,纷至沓来,招摇过市,让人们大开眼界,又使人感到困惑不解。过去多年,人们爱说“
同姓不一家,阶级兄弟姐妹才是一家”,早已被人们唾弃了;现在,“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
“五百年前是一家”又香起来——到底同姓是不是“一家”呢?这里想从文化史的角度谈一谈。
正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只是人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历史现象一样,姓氏也不是古已有
之的,它的社会意义也不是向来如此的。“同姓同祖”,“五百年前是一家”,它作为同一
父系血缘的标志,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
比文明史远远长得多的人类童年时代,以群婚形式实现自身的再生产,那时人类并无姓氏
。传说,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先秦时,“姓”与“氏”是两个不同概念。最初
,“姓”是用来表示母系血统的,开始时,大概是部族的名称,后来部族发展繁衍,分支增
多,它就单纯地用来作为血统的标志了。
“氏”,本来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专指部落的首领,如有巢氏、神农氏、有熊氏等
就是。后来国家出现了,不少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这时“氏”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身
份,只有贵族才有。象缅甸的“吴”,直到今天还起着类似的作用。因为古代的封国和官职
是世袭的,因而“氏”也世袭,即使这些封国或官职失掉了,“氏”的称号也还保留着,于
是“氏”就演变成为家族的标志了。
周代特别是东周即春秋时代,是姓氏的大分化时期。旧时的宗法制度非常强调血统和世系,
严格区分昭、穆、嫡、庶、大宗与小宗。贵族阶级以嫡长子也即正妻所生的大儿子继承其职
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
,统称王族。诸候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
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属于其它支族,就另外命氏了。随着姓的迅速分化繁衍,战国以
后,人们一般称氏而不称姓了,以后姓慢慢消亡,姓氏合而为一,逐渐稳定下来,主要成为
父系血统的标志。后人常说的“姓”实际上即指姓氏。旧中国女人多数有姓无名,婚后以娘
家之姓加一“氏”字为名或称×氏,或者再冠以夫家之姓称为“××氏”,人们还有点“
氏”的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妇女的地位的提高,妇女有了自己的不依赖于夫家的独立
姓名,年轻人已不知“氏”为何物了。
这样一来“同姓”固然或能“一家”,“不同姓”也可能是“一家”了。“五百年前”祖
宗“同姓”,“五百年后”儿孙异姓,则各有其家了。反之亦然。
我们中华民族称炎黄子孙,传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的儿子,炎帝住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传说中用直钩钓鱼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即是他的子孙。太公叫姜尚,因为他是吕国人,吕
国也是姜姓后裔,国灭后以吕为氏,故太公也叫吕尚,可以说他既姓姜又姓吕。黄帝,《史
记》说他姓公孙,因住姬水之滨,后改姓姬。传说他有25个儿子,后来分为12个姓在各地繁
衍,周朝的始祖后稷承袭了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诸候,姬姓国有53个,鲁、郑、晋
、吴、燕等都是,这些诸侯的子孙多数都以国名、封邑名或其父祖名为氏,不姓姬了。按理
说中国的多数人都该姓姬,可现在姬姓人反而不多了。
周公姬旦封于鲁,开始时是最大的诸候国。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
是大宗,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大家熟悉的“
三桓”。庄公昏庸,三桓很有势力。庄公死后,庆父两次杀死鲁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遂成了成语。后来庆父被迫自杀,他的儿子公孙敖继承了禄位,他的庶子中有的就以“孟
”为氏。这是因为庆父在小宗排行最大,故称“孟孙”;又因为他实际上是老二,故亦称“
仲孙”,字仲,所以子孙中也有以“仲”为氏的。孟子和孔子的大弟子仲由即子路,原来
都是姬姓的本家。庆父死后,季孙氏势力最大,季氏三世辅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季氏,而
不知有鲁君。他们的子孙多以季为姓氏,季友的封邑在费(bì),他的子孙也有以费为姓氏的。
这都是以父祖的排行和封邑为姓氏的。再如郑也是姬姓大国,封邑本在陕西,郑武公随周平
王东迁后,以河南新郑为国。春秋之初,在武公、庄公时代,郑国很火红一阵子。他们的嫡派
子孙承袭了姬姓。到春秋末,郑国被韩国灭掉,子孙又以国名“郑”为姓氏。郑庄公的弟弟
名段,于京,后来因为兄弟间矛盾被庄公打败,出奔到共,他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段”
为姓氏。其实,《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这位老弟,应该叫姬段,可史书上都称他为
“共叔段”,“段”为名,“叔”表排行,表示他是老弟,“共”是他的流亡之地。他的
子孙竟姓起“段”来了,可见春秋时姓氏的不稳定。
也有以祖上谥号为姓氏的。如“惠”姓原出于“姬”,他们是周惠王的后裔,周惠王名姬
阆,死后谥“惠”,其庶出子孙以“惠”为姓。
也有以祖上官职为姓氏的,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皆然。这些官名在三代以前都有
,故以之为氏的子孙并不同姓,“五百年前”并非“一家”。到了近代,复姓单化,“司徒
”、“司空”又有改姓“司”的。也有以祖上所住地名命氏的,东门、西门、东郭、南郭等
就是。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为好心而几乎被狼吃掉的东郭先生,那位因破除迷信兴修
水利而流芳千古的西门豹,他们的姓氏都是这样来的。鲁庄公的儿子姬遂字襄仲,府邸在曲
阜东门旁边,人称东门襄仲 ,他的家族在与“三桓”的角逐中最后失败,其子公孙归父逃
亡齐国,子孙遂以其祖居地“东门”为姓。西门氏的先祖有姬姓和姜姓两支。春秋时齐国和
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郑国的西门氏为姬姓后裔,西门豹大概本姓姬了;而齐国的西
门氏本姓姜,《金瓶梅》中山东清河县的那位谋杀武大郎占有潘金莲的大流氓富商西门庆,
大概是姜太公的子孙了。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即孔丘,其家族原也出于“子”姓,是商朝
王族的后裔。周灭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于宋,即今天的商丘,后来因为内乱,公族出
身的大司马孔父嘉被杀,他的儿子木金父逃亡鲁国,随后以祖之字“孔”为氏,木金父的
五世孙叔梁纥是有名的大力士,他与颜氏女徵在“野合”,却生了个文绉绉的儿子,即我们
的大思想家孔圣人。其实孔氏还不尽出于子姓。春秋时郑、卫、陈三国也有孔氏。郑穆公
二子字子孔,他们的子孙以孔为氏,这是出于姬姓。卫国的孔氏是出自黄帝佶(jí)姓;而
陈国的孔氏则出自妫(guī)姓,他们是舜的后代。
由此可见,天下孔姓也并非一家;而宋国亡国后其公族后人多以“宋”为姓氏,他们与“孔”倒是一家呢。
噫!同姓未必“一家”,而异姓未必不是“一家”。姓之为道,亦微乎矣!
转自http://www.wforum.com/wenxue/posts/14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