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7日,首届“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的最终颁奖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当中奖者上台高高兴兴地接过奖杯的时候,在会场的最后方,四川龙鼎文化发展公司的董事长刘承志却静静地坐着,脸上有着几分静穆与庄重。
为比赛而比赛?
刘承志的这份庄重其实表现出心里的沉重,这一方面是为自己的作品没有获奖而感到悲哀,另一方面是在为整个光盘出版市场而感到悲哀。
据了解,龙鼎文化这次选送的作品是《神奇的大熊猫》,也可以说是专为来参加这次“中华杯”的作品来设计的,从初赛、复赛到终评,《神奇的大熊猫》在评委的建议下几易其稿,而且是大幅度改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赢得任何奖项。没有获奖的《神奇的大熊猫》还能剩下什么?也许翻译后送到国外市场上还能有一点市场,在中国却已经算是寿终正寝了。
刘承志对中国的光盘出版市场甚是失望,投资十几万制作费做出个《神奇的大熊猫》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奖,在这个愿望失望后,他甚至表示,“不会再做光盘了”,原因就是中国的光盘没有市场,没有利润。
其实,在这次“中华杯”的大奖赛的参赛作品中,“为比赛而比赛”的作品有着很多很多,看看那么多参赛作品都并没有正式出版就略知一二了。举个最具典型的例子,获得大奖的《壮族》虽然已经出版,但在市场上却很难找到它的踪迹,获得大奖后可能对将来的发行销售有所推动,但又会能推动多少呢?谁敢保证《壮族》这个涉及几十万的投资项目不会亏损?来自光盘出版界内部的人士会很清晰,《壮族》想要收回成本是多么地艰难!
商业市场在哪里?
就在颁奖前一天的下午,本次大赛安排的一次研讨会在科技会堂四楼静悄悄地举行,从一点半研讨开始,会议就处在了静肃中,整整四个小时过去了,除了中间一小段录像能让人提起点兴趣外,就一直在沉闷,参会人员也走了一小半。只有在最后,海南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保俊的发言倒是激起了一片讨论。
张保俊问:“在座的各位的参赛作品有谁已经赚到钱了?”结果现场很久一片肃静,这也就代表着大家都在亏损。
张保俊说:“去年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怎么样去盈利,今年我们也还是在讨论,我们的市场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在欧美等国家发展地非常好的市场,在中国硬是发展不起来,除了教育类光盘的一只独秀外,其他都在半死不活的状态,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增多,丝毫看不到一点将来兴旺发展的预兆,让人寒心。
张保俊早就看到了中国光盘市场的颓势,因此,海南光时代也早就只专注于做技术了。CD-ROM和VCD两用光盘名片就是他们的主打产品,光盘也只是在为别人制作了,比如这次参赛的作品《同里》就是和同里的旅游管理部门签下的合同,海南光时代只负责制作并收取一定的制作费。
《壮族》也和《同里》类似,是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定下题目,请平方软件来制作的。据说,平方软件收取了几十万的制作费用,记者猜想,这其中一定赚了不少,而金海湾花掉几十万后得到的《壮族》的市场又在哪里呢?
光盘出版的市场在哪里?没有答案,但身处这个行业的每个人却都在苦苦寻觅,在长期寻觅不到后,一部分人士只能说:光盘出版行业已经死掉了!
还没开始就已经死亡?
可是,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多长时间?
光盘(CD-ROM)是在95年左右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当时是在利用光盘进行大容量信息管理和检索,光盘档案库、光盘工程图纸管理系统的开发。真正向国外学习,各出版社推出自己的光盘产品还在这之后。这样算一算,从开始有产品到现在也不过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光盘出版也只是在起步,难道是说光盘出版还没开始就已经死亡?
北京数字艺术公司的创意总监汪楚人对整个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自称,“当所有的朋友都放弃对光盘的希望的时候,唯有我在支撑,现在我也快放弃了”。北京数字艺术公司出品了《拇指姑娘》系列光盘,从参赛的《拇指姑娘的虫虫世界》来看,反响很不错,在对儿童的教育作品中是少有的创意佳品,像这样的作品在国外应该很受欢迎,但是,在国内,销售情况却很不理想。
汪楚人觉得,我国的光盘出版市场只所以没发展起来,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被错误的市场行为给搞坏了。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光盘产品,包括正版产品,从内容、创意到质量都很不好,但是定价却一直很昂贵,另一方面却做着蛊惑人心的宣传,当人们在宣传攻势下购买下来,却发现原来是劣质产品,下次就不会买了,因为这个尝试成本太高,还不如去尝试盗版。就这样,一开始的市场行为错误就造成了后来市场的萎靡不振,一直到现在,人们都没购买CD-ROM产品的意识。所以说,初期的市场没开拓好,造就了该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死亡的局面。
来自《中国电子出版》杂志的常务副主编刘佑平,在早期就从事光盘出版,并且曾经获得过国家颁发的该领域的至高荣誉。在他看来,造成目前产业不振的有其自身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光盘出版不过是从纸介质向网络介质发展的一个中间段而已,只不过在中国光盘介质的过渡时间段有点短,所以给人一种光盘出版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死亡的感觉。
对于向网络介质转移的说法,大多数人都是表示赞同的,因为在网络带宽和技术足够的情况下,光盘上的全部内容是可以放置到服务器上,通过网络来访问的,完全可以避免光盘的出版、发行、销售等繁琐的渠道。而且,就目前来说,一些出版的光盘内容人们完全可以在网上免费查询到,人们为什么还要买光盘?
正是由于光盘出版本身的种种原因,形成了其市场的半死不活状态,一直不能发展壮大。
产品质量问题
不光有产业的问题,目前光盘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堪优。这次比赛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比较优秀的作品,但从一些作品的演示中,仍旧能发现质量的问题。
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 为艺术而艺术,内容远离大众,更远离市场;
二、 内容拼凑多,有很多内容只是大量资料的简单堆积,缺乏再整理,版权也是一个大问题;
三、 有的产品模仿痕迹重,比如看到别人在做虚拟现实技术,于是也都不顾整体环境与协调地去做;
四、 技术含量低,最明显的是在很高的机器配置下,有些作品仍旧读取数据很慢,还有的出现死机。
五、 编校质量差,有的作品缺乏美感。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我国整个光盘产业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的。据了解,目前做光盘的人员,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国有的出版社,而且有时制作单位和出版单位又不是同一个部分。这样使管理存在盲点,如选题管理、制作单位内部管理,制作和出版单位的协调管理、市场管理等都不完善,从选题、策划到制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加之缺少严格的评审机制,使光盘出版物的质量很难控制。
前途漫漫
在记者跟随“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采访的几日里,一有人谈市场,便听到阵阵唏嘘,但异样的声音还是有的。比如,金洪恩公司专注于教育光盘市场,虽然盗版不断,但应该说盗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金洪恩拓展市场,目前已经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一个知名企业,与金洪恩类似的还有科利华等等,但几乎全部集中于教育类光盘与一些游戏光盘。
但是,为什么金洪恩的教育光盘就有市场?为什么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教育光盘生产商也还处于沉沦状态?传播介质向网络介质转移就意味着光盘产业的萧条吗?光盘出版行业到底怎么走才有才有将来?……种种问题都值得整个产业的参与者联合起来去共同思考。
前途漫漫,但希望中国的光盘出版产业不要就此倒下,希望第二届第三届直到以后各届“中华杯”上都能看到更好更有商业价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