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 民族风
——一档成功创办的电视壮语栏目引发的“靖西现象”
□百 宣
编者按:近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调研参考》2013年第3、4期(总第11期)刊发了题为《“五色糯”民族风——一档成功创办的电视壮语栏目引发的“靖西现象”》调研文章,对靖西县创办电视壮语栏目给予充分肯定。现将调研文章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引 言
2000年,靖西县曾开办壮语主持、配音的《壮语新闻》电视栏目,后因人才断层而停办。2012年又推出《五色糯》壮语栏目,很受群众欢迎,成为民族地区群众了解当地各级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了解当地经济信息,服务基层群众的工具。该县成为全区利用民族语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引起各级民族部门的关注,被专家称为“靖西现象”。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民族宗教网、搜狐网、中国日报网、广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相继进行了广泛报道,备受社会各界瞩目。“靖西现象”到底是什么?其奥秘在哪里?
旧电视机拂去灰尘响起了乡音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居住有壮、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过去靖西电视节目只有汉语的时候,仅能覆盖几万听得懂汉语的群众,听不懂的人,不开电视机,电视机蒙上一层灰。2000年,靖西县曾开办壮语主持、配音《壮语新闻》电视栏目,后因人才断层而停办。2012年,靖西县把原有《靖西新闻》栏目改为《靖西新闻》和《靖西民生》,周一、三、五播出《靖西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周二、四、六播出《靖西民生》,以民生新闻为主。2012年5月11日,创办电视壮语栏目《五色糯》,用壮语播出新闻,并将民间好人好事、道德典型、壮话电影、木偶戏、壮乡戏曲、才艺展示、本地民歌和民间故事搬上荧屏,每天播出3个小时(包括重播),开创了百色市各县区电视台用壮语展示壮语魅力、壮乡特色的先例,栏目收视率极大提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五色糯》比其它任何电视台、任何栏目收视率均高出8个点以上。据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提供数据显示:《五色糯》开播仅一年,全县已有3万多户农户加入了县有线电视网络(注:只有加入县有线电视网络才能收看县办节目《五色糯》)。目前,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达80%,比栏目开办前提高15%。同时,广告费从交不起年发包费25万元,到2012年度突破30万元,县电视台首次荣获全区诚信广告单位。2013年度广告费大幅激增,预计突破50万元,成为该台创办以来广告费收入之最。
“论故事”谈古道今吸引了关注
“论故事”中的“论”为壮话,汉意为“讲故事”。《梁老师论故事》为《五色糯》一个品牌子栏目,该栏目由被称为“智多星”的退休老师梁福昌开讲,每周二、四、六进行初播和重播,故事内容主要有靖西历史人物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好人好事、道德典型等等,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谨言励志、孝悌之道、文明之风、邻里和谐等内容融入故事,娓娓而谈。栏目以“内容精彩、取材本地、主持亲切、场景自然”为宗旨,成为群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热门话题,很多群众每播必看。
地州乡坡豆村坡豆屯60多岁的杨婆明不懂普通话,平时几乎不看电视,现在每到《五色糯》、特别是《梁老师论故事》播出必看。问起原因,她笑了:“以前看电视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看到别人笑了自己也跟着笑而被当作笑柄。现在看壮语栏目,内容全部听得懂,节目又多,每到播放时间我都收看收听,很少错过。”在靖西,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约7.5万人,他们中大部分跟杨婆明一样听不懂普通话,《五色糯》的开办,使他们跟儿孙一起坐到了电视机前,精神文化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截至2013年7月底,该栏目共播出30多期,收看人数超1亿多人次,在2013年度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的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评选中,获得栏目在线包装类二等奖,成为全区县级台唯一获奖节目。
“兴曼楼”兴了文化乐了万家
“兴曼楼”是壮话,翻译过来为“家乡戏”。《兴曼楼》栏目为《五色糯》一子栏目,《兴曼楼》中的“风情靖西”文艺展现主要以录制县非遗中心艺术团、城乡业余文艺团体的精品节目和新编排节目进行编辑播出。节目形式以末伦、戏曲、山歌、舞蹈、小品、快板等为主,内容有历史故事、身边故事、政策法规宣传等,历史故事有壮剧表演的《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等一些经典片段,身边故事有壮族末伦的《哭寿增》、《弃婴谣》等,政策、法规类如小品《赌博害死人》、末伦《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人心》、快板剧《农合养老保险好》、《不要去赌六合彩》、《执行计生政策好》、《注意预防艾兹病》等。节目取材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用本地方言播出,群众百看不厌,从中深受启发,深受教育。《兴曼楼》自开播到2013年5月,《风情靖西》共播出80多个节目240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