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3-11-15 11:19 编辑
——广西壮语电视开播情况系列采访活动之田阳篇
本报记者 杨兰桂 蒙燕群 覃雅妮
为了展现田阳的布洛陀文化,满足群众对壮语节目的需求,2006年下半年,在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阳县电视台开播了《田阳壮语新闻》栏目。该栏目逢周二、周四晚20:00首播,22:00、00:00、次日12:45重播,每次播出15—20分钟。播出内容为当地时政新闻、重大活动情况,民族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社科知识和农科知识等。栏目自开办以来,受到了广大壮族观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赢得一致好评。
10月29至日30日,记者赴田阳县就壮语电视开播情况进行采访。
壮语:田阳县通用的“普通话”
“我现在在家里都讲壮话,跟老人讲壮话,跟孩子也讲壮话,本来跟老公是讲普通话的,现在也改讲壮话了。” 从四川宜宾市嫁到田阳县玉凤镇甫里村的汉族女子龙彩霞说得一口流利的壮话。1998年,龙彩霞与打工认识并相恋的田阳县玉凤镇甫里村的壮族小伙子结成连理,嫁到壮乡田阳做了壮家人的媳妇。“刚来时,全村人只说壮话,我一句都听不懂,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让我非常头疼,儿子出生后,我跟儿子说普通话,儿子起初也用普通话跟我交流,后来他渐渐长大,我跟他说普通话,他却跟我说壮话,再后来我不知不觉地就会说壮话了。”如今龙彩霞被慢慢地“壮化”后,田阳壮话成了她家的“普通话”。 在田阳,像龙彩霞这样入乡随俗使用壮语的例子比比皆是。 据田阳县民语办主任黄凤彩介绍,田阳县辖7个镇3个乡,总人口 34万,居住着壮、汉、瑶等多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 ,这90%的人口都在使用壮语,但田阳县使用壮语的人口却不只90%,田阳县汉族、瑶族、苗族村屯,受周边壮族村屯的影响及壮语语言环境的影响,基本都使用壮语与外界进行交流,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许多外来的其他民族成分的公务员或单位的职员,由于在工作中大量接触壮族群众,也学会用壮语进行交流,壮语是田阳县主要的交际语言。
现状:小栏目已办出“大影响”
由于壮语在田阳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该县电视台开播壮语新闻广受欢迎,而该台唯一的壮语播音员黄华琴现成为了田阳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走在街上都会被观众认出来。”黄华琴笑着说。黄华琴的家乡是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她2008年从广西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正巧碰上田阳县电视台招聘壮语播音员,身材高挑、容貌姣好、壮语口音纯正的她从应试者中脱颖而出,从此走进了田阳县电视台,挑起了壮语播音的重担。5年里,黄华琴一个人独自承担了壮语新闻栏目的翻译、播音、剪辑等一系列工作,此外她还兼做台里的其他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工作是繁重的,但黄华琴的心里却是甜的。逢年过节回老家,村里的孩子都围着她转,像看明星一般,村民们说,用百育壮话播新闻竟然也可以这么温柔、悦耳。乡亲们感到格外亲切。 田阳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田阳县电视台台长周国武介绍,目前田阳县电视台有3个自办栏目,《田阳壮语新闻》是其中的一个,观众主要通过有线电视收看壮语节目,有线电视已覆盖全县10个乡镇,用户5万多户,观众约20万人。县城及县城周边的农村、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屯均可通过有线电视收看到壮语新闻,而偏远的村屯因未通有线电视目前仍无法收看壮语新闻节目。 周国武说:“开播壮语新闻以来,虽然遇到种种困难,但我们贵在坚持。”《田阳壮语新闻》开播7年来,克服经费、设备不足,人力缺乏的重重困难,坚持播出,使该栏目成为向壮族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成为田阳县有巨大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观众:期盼壮语节目“更强大”
田阳县头塘镇百里村支书黄庆村说:“田阳壮语新闻我们都爱看,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晚上8点如果错过收看时间,就等到10点看重播,我们主要通过这个栏目了解田阳的经济发展动态。”每逢星期二、星期四晚上8点,打开田阳电视频道收看壮语新闻节目就成为黄庆村的一种习惯。黄庆村介绍说,百里村下辖5个自然屯,主要产业是西红柿、芒果种植。“村里稍年轻的基本都会说普通话,但他们还是喜欢收看壮语节目。我们农民特别喜欢看农业栏目,特别需要种植方面的知识,如果能够增加壮语种养科技栏目是最好的了。”黄庆村说。 百里村治使屯村民岑洪光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楼房,走进他家发现,客厅宽敞明亮,电视柜上摆放的超薄大彩电正在播放节目,画面有些麻花,岑洪光说,近段有线电视线路出了故障,虽然收视效果不理想,但并不影响他家收看壮语新闻。岑洪光说,他夫妻俩种七八亩西红柿,一季西红柿大概收入5万元左右,此外承包山坡种植芒果,一年收入将近10万元。岑洪光的母亲约60岁,孩子将近5岁,“每次打开电视看壮语新闻,全家老少都一起看,而且经常收看重播。我们最需要的是科技知识,科学种植的节目我最爱看,比如怎样防治果树的病虫害,希望开播这样的壮语节目。” 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村民委员会设于那戈屯,10月30日,村党委纪检委员、村民委委员黄世英在村委会值班,他说,村里人喜欢看壮语影视节目,中年以上的观众特别喜欢收看《田阳壮语新闻》,群众通过壮语新闻了解有关自己生产生活的情况。有关部门了解到群众喜欢壮语影视节目,送“科技下乡”时,都会把电影翻译成壮语结合科教片进行播放,后来种子、化肥经销商了解到壮语影视能吸引大量的群众,进村推广番茄种子、化肥农药时,也播放壮语电影吸引群众到场。至于电视节目的内容,黄世英说,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番茄、芒果,最需要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知识,迫切希望开播壮语科技栏目。“我晚上8点都看首播,10点还看重播,用壮语播新闻听起来特别亲切、熟悉,我虽然会说普通话,但收看壮语节目我能直接明白意思,不用再经过思考将汉语的意思转换成壮语,就像农作物的管理知识,汉语说每次施放化肥多少毫升多少克,我们希望能用壮话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是一次放diuzgeng he(一调羹)、 yemz he(一小抓) roxnaeuz gaem he(或者一抓)。”黄世英说。此外,黄世英还建议开播壮语文娱节目,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黄凤彩说,开播壮语电视节目符合壮族群众的意愿。去年县民语办做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壮族观众赞成广播影视传媒使用壮语(方言)播音,各年龄段对壮语(方言)影视节目感受不同,中老年观众表示节目能满足能看得懂能理解的需求,70后表示感到自豪、亲切,80后偏重于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功能。《田阳壮语新闻》节目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浓重的亲情、乡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壮族群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专家:开办壮语节目“很紧迫”
广西壮学学会副秘书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明标研究员说,壮语电视节目是展示壮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是一种抢救民族文化、民族语言非常重要的手段,开播电视壮语栏目,不仅田阳县搞,广西卫视更应该搞,而且很紧迫,刻不容缓。 “‘文革’以前干部下乡把讲壮话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手段,50年代田阳县委副书记侯松栋是河北的南下干部,他学讲壮话,用壮话做报告,群众觉得很亲切。现在好多人不讲壮话,民族意识淡薄,把民族语言边缘化, 也许过50年就没有人会讲壮话了,我们不要等没有人会讲壮话才来抢救壮民族语言。开播电视壮语栏目,对保护壮族的语言文化是很有作用的,壮语卫视应该尽快搞。壮语电视节目,不仅要搞新闻栏目,还应该搞壮语影视剧和其他文艺节目。”黄明标说。 “田阳壮语新闻受到广大农村观众的欢迎,但是目前存在播出时间短、节目单一等问题。”他建议田阳电视台增设壮语栏目,丰富节目内容,比如播壮语电视剧、用壮语讲本土本乡的故事、介绍地方史志、宣传科普知识等,吸引观众收看。关于广西卫视开播壮语频道,他建议,因为广西壮语方言多,为了照顾各方言区的观众,壮语卫视频道可分时段、分板块,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方言来播音,比如南部区域方言,百色区域北部方言,武鸣马山都安区域方言、柳州区域方言等,允许方言多样化,力求内容多样化。
未来:破解难题解决“人财物”
田阳开播壮语栏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然而栏目存在节目单一、播出时间短、节目质量不高等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壮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自2006年开播《壮语新闻》以来,至今仍只有一个栏目,该栏目还与汉语栏目共用一个演播室,没有独立的演播室,没有独立的采编人员,节目组人员都是非壮语专业,目前栏目只能照搬汉语《田阳新闻》的稿件,播音员将汉文稿件直接用当地壮语口译播音,播音员不懂壮文,未进行过壮语及播音专业技术培训直接上岗。资金、设备、专业人才的不足,造成了栏目目前播出时间、节目内容、节目质量与群众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
“就目前的财力和人力,还无法满足群众对壮语节目的需要。配备独立的演播室、一套采编播设备和人才队伍,需要投入100万元左右,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了壮语节目的发展。”周国武说。 增加壮语栏目的经费投入,添加采编播设备,增加采、编、译、播等人员并进行专业培训,即解决人力、财力、物力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