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民族文字吗?“即需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吗”的问题上,几位大侠对我这个外来人近乎挑衅的发问中给出了理性而又实在的答案,确实有大家风范,让人感动,使我对各位大侠的敬佩之情有如滔滔红河水绵绵不绝,也使我对民族问题做了更多的思考,
南方少数民族-----汉文化温水中的青蛙。
科学家做过实验,将青蛙放在水中慢慢加温,青蛙对慢慢升温的水缺乏敏感,等到温度升到足以致命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逃离。结局只有一个-----死。
南方少数民族的现状就想那只青蛙一样,处于民族文化的迅速消失而不自知(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消失的话)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呢?
还是找找内因和外因吧。
先说内因:
南方民族没有建立过自己的统一政权,或者有也时间太短暂,民族没有向心力。一盘散沙。
历史上,在汉族等民族的统治下,南方民族长期被歧视被边缘化,这些民族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环境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们在自给自足农业社会里,基本没有什么激烈的竞争和斗争,造成这些民族竞争意识的严重缺失。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统治者的掠夺时,他们奋起反抗,由于力量悬殊,结局多是遭到统治者的无情镇压和杀戮,一部分顺从了强权的统治。残存而又不愿投降接受奴役的只能避往条件更恶劣的山区。造成这些民族对统治者对强权的畏惧心理。因为畏惧而逃避,进而造成更大的心理隔阂,,在逃无可逃,无法改变命运的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对于外界社会的游戏规则不了解,在竞争中往往吃亏,就感觉外界总是在欺骗他们,一次次被骗之后更加深了他们对外界的冷漠。这些深层民族心理体现在一般平民身上是不善于与意见不同的人大交道,体现在民族知识分子的身上就是: 政治冷漠
政治不成熟,对政治冷漠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竞争中注定是要失败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权利和利益是要靠争取和斗争得来,不要以为有了法律就有万事大吉,政府有法不依,要怎样办?怎样和政府打交道?南方民族的政治学要从头学,政治意识要立即培养,直到今天有些少数民族人士听到涉及政治啊民主啊自由在就觳觫不已,反映过激到近于歇斯底里,那种胆战心惊的的样子真是让人可怜。
再讲外部环境
中国有13亿人口,55个少数民族还不到一亿,具体到某个民族,人口就更少了,如果把汉族比作大象,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顶多也只能算这只大象身边的一只小猫,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然是汉族(汉文化)了。
汉文化经过先秦的自由竞争,各家学说竟相发展,经过汉朝以后历代的整合,对周边文明兼收并蓄,形成汉文化包容性极强的特点,包容性强就使得他在对其它文化扩张的时候不会那么剑拔弩张,也就不会引起对方的最激烈的抵抗,这是汉族的邻居们的幸运也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幸运是因为这种渐进式的以柔克刚的文化扩张,减少了生命的代价,悲哀是说这种温情脉脉的扩张使少数民族产生文化危机怠惰,失去应有的警惕性,自我渐渐消亡而不自知。
汉族有超过三千年的政治文明史,政治斗争经验世界其他民族无可企及,中国的政治谋略学说独步古今,而与汉族相邻而居的南方民族,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没有学到半点,所以南方少数民族难免被汉化的结局,
汉文化的温情脉脉与宽容怀柔,其本质并不是尊重什么文化多元,而是彻底的儒家一元化思想。中国这个词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才成为政治、地理名词(即确指一定疆域范围内的国家),之前都是文化名词。凡是说汉语尊孔孟的人和地方都是中国,否则就不是(非我中国),不管这个地方是否在中央政权的有效统治之下。这类观点史书中比比皆是。只要你心向王化,你就可以和汉人一样,参加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加入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
大家就汉壮一家亲,汉苗是一家。你看你的姓和我的姓是一样的,而所有的汉姓都可以追溯到炎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哈哈,你我不分彼此(关键是你变成了我),皆大欢喜。你看多么温柔敦厚。
如果你说我也不惹你,我只安于做我的化外之民,可以吧,不,你是化外之民,就不是民,即不是人,而是狄、狨、獠、狸。而化外之民是应该接受王化的。
大家如果不想被煮成汉人,就要及早地清醒过来,厘清历史,认清自我,以一个真正的壮族人,苗族人,侗族人身份和汉族一起,积极参与建设这个国家,使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决策环节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为中国的文化多元化而努力,只有多元文化观念成为中国是主流意识,少数民族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在党的领导下,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