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没有发明或利用纸张以文字记录我们的历史,而却只能从别族的史书和学者零星的记述中了解我们的过去。
既然是这样,就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做起。连自己都不去做,只是哀叹的话,再过几代,我们的子孙也会这样哀叹我们的。
探讨2:谁能指引一条明路,我将终生伴随
我记得看过一本书,瞿秋白与鲁迅刚会面的时候,就指出了鲁迅的不足之处,他们后来成为知交,共同为中华民族做自己能做的事。瞿秋白对鲁迅说的是:“你看不到凝聚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而只想从接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所谓知识分子、精英身上寻求出路。”确实,鲁迅即刻被深深震撼了,如多数人所知,鲁迅先生曾发生过这样的疑惑:明知不可为,到底在黑暗的铁笼子里面,你是叫醒那些沉睡的人,还是不叫醒?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疑惑,就是鲁迅看不到那些“凝聚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
没有一个团队、组织、民族、国家,能靠几个或者一群所谓精英、英雄来支撑的。我们的基础在于广大的僚人。
探讨3:我们发扬这些传统难道就是要表明我们跟别人不同吗?好的传统需要发扬,而别的就免了吧,毕竟我们民族还没有进博物馆啊!
民族,是某个人群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至语言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构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内部,有着共同的回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
我们总不能等到快进博物馆的时候才有危机意识吧?没有危机感已经被楼主所反对了。
探讨4:开辟旅游景点等细腻的工作于民族振兴有无大的帮助?
楼主也说,在漫长的岁月我们民族似乎已经养成了知足的惰性,不思进取、很封闭,至今仍没有现代意识和危机感。
开辟旅游景点,可以振兴当地经济;可以加强当地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使曾经封闭的人和地区不再封闭;可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我们,不管是外人对于我们的了解还是我们僚人本身对自己的再思考;还有就是挖掘我们自己美好的东西,好好利用、发展、宣扬、维护。
这种大事,怎么能说是没有多大用处呢?我大学社会实践的时候,采访过我们地区比较出名的几个景区。后来谈得实在高兴,景区的管理人员送了一本书给我。她说,一切都很难,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
总之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6 0:14:1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