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华 于 2012-12-9 11:51 编辑
寻觅与守望
——对《母亲的祈祷》的解读
Cek gyangj <Yah Meh Cam Mo>
《母亲的祈祷》(Yah Meh Cam Mo)是僚语音乐人陆益的一首新作,在“首届僚语春晚”和南宁电视台“网络春晚”表演之后,而起了热爱僚语音乐的人热烈反响。这首以描写壮族老母亲为远在他乡的孩子做法事,祈祷平安的歌,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好评,是和歌曲深厚意境和深刻的文化诉求分不开的。下面本人就歌曲的歌词文本的意义及编曲配乐等方面,尝试阐释对这首歌作一番分析和理喻。
《母亲的祈祷》歌词全部由壮语写成,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故事发生的背景:
haemh lwenz rumz baet bya baih laeng daeuj
roeg raeu roeg gyaeuj meuz heuh sang sang
yah meh youq gwnz mbonq ninz mbouj ndaek nwr
ndaw sim gyenz lwg lan youq baih gyae
mbouj rox miz gij maz saeh yaek daeuj
roeg raeu roeg gyaeuj meuz heuh mbouj daengx
ranz rongh hwnj daeuj bae cam mo
goeng mo naeuz ndaw ranz miz dox gaiq uq
昨夜风吹过后山
斑鸠猫头鹰叫丫丫
老母亲辗转难眠
心里牵挂远方的儿孙
不知道有什么事要发生
斑鸠猫头鹰叫不停
天亮起来问麽公
麽公说家里有邪气
这一段讲述的是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母亲半夜听到猫头鹰的啸叫后,彻夜难眠,心中担忧在远方的孩子,于是一大早起来就跑去问麽公,麽公告诉老母亲,家里有邪气。在壮族的农村,猫头鹰是不祥之物,如果它在人家的房子周边嚎叫,那代表着这一家人,最近会有不祥的事情要发生。这是壮族传统民间宗教意识的在世俗生活中的显现,老母亲的忐忑不安和内心的恐惧担忧不仅是折射了壮族传统宗教观念的长远影响,也体现着壮族家庭传统的伦理观念,在壮族具有浓厚母性意识的文化基因里,母亲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儿女的具体关爱上,还包括了她对家庭大小事务的操劳和把持,因此,在遇到可能的灾难和困难面前,母亲要自己去向麽公寻求帮助,她担当着家庭主事的角色。
第二部分是描写麽公做法事、祭祀的场景:
gyaeuj mou baiq coj gyaeuj gaeq baiq roen,
bauj haeuj ok sim onj
ndingq laeuj ndingq caz daeuj baiq baed,
bauj roek cuk ciengx baenz
猪头祭祖鸡头祭路
保出入平安保出入平安
请茶奠酒来祭拜神灵
保六畜兴旺保六畜兴旺
这里描写麽公祭神,请神,求神的经过。麽公,也叫莫公,壮语goeng mo,麽公是壮族专门从事麽教法事的人员,一般是成年的男子,平时也劳动生产,在有需要时才会主持法事。壮族麽公祭祀的供品一般有猪、鸡、糯米等,猪头是祭祀神灵、祖先,一般家中有大灾大难,生老病死时候才会用上,鸡头是祭祀一般祖宗、鬼神,在平常的祭祀当中用得比较多。在这首歌里,作者用师公仪式化的念唱,生动的展现了仪式开始的场景。
第三部分的歌词,描写麽公请神的唱词,并代表母亲向神灵说出了祝词和祈求:
sam gaiq sam vuengz ceiq, seiq gaiq seiq vuengz caux
gaenx guh caengh miz gwn, gik lai cix dai auq
sam gaiq sam vuengz ceiq, seiq gaiq seiq vuengz caux
ranz neix ranz vunz ndei, gveij gvaiq gaej laeg daeuj nauh
三样三王置四样四王造
勤劳致富快懒惰要挨饿
三样三王置四样四王造
这家人行善鬼怪勿贪念
这里的“三样三王置四样四王造”引用了壮族麽教的经典《布洛陀诗经》的诗句,是麽公做法事时请神所念的开篇经文,原文是这样:
三样三王制,
四样四王造,
王造黑造这,
王造苍天和大地。
壮文:
Sam gaiq sam vuengz ciq
Seiq gaiq seiq vuengz cauh
Vuengz cauh laep cauh lienz
Vuengz cauh dien cauh deih
这里体现了传统壮族宗教的特点,就是宗教的神圣性与生活的世俗性共存。人在万能而崇高的神灵面前,既带着宗教心理上卑微和恐惧,也带着世俗的生活祈求,人与神灵并没有着巨大的隔阂和鸿沟,壮族人在世俗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不幸,可以直接向神灵祈求保佑,寻求祝福。在这里,宗教的语言营造了神圣而崇高的意境,而生活化的言语的现实精神又把神圣与世俗拉近,形成了远古记忆与现实记忆的激荡共鸣。
综观歌词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陆益在歌词里所营造壮族传统宗教的意境,是体现着他对自己民族传统精神家园的向往,是对传统壮族文化寻根的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现代壮族人的现实情境出发,追问现代壮族精神的走向,是直指现实的自我拷问和反思,是一次现代壮族人寻觅家园的探索旅程。
二、词曲的构成与分析
歌曲的第一个小节,所运用的调式,是喃nam ,是壮族民间歌曲中最流行的,小调式是唱法,在叙事类的歌曲中运用得比较多,这类的调式,低沉舒缓,在日常的山歌对歌或者是独唱时是最常用的曲式,运用在叙事的时候,往往体现着传统壮族悲歌特有的苦难精神,是壮族音乐的经典精髓唱段。
这个小节的曲式:
6 6 16 1 33
这个曲式流传于广西大化、马山一带, 比如迎客歌等就常用这个调子。陆益借用民间流行的小调,用来表现母亲去问麽的前场景, 显然是有着特殊的深意,这样的开场不仅契合壮族音乐的特点,歌曲运用的小调很好的体现了家中不安的气氛,阴邪呼啸的山风,吹乱了家中的宁静,哀号悲凄的猫头鹰叫声,惊醒了母亲的睡梦,引起了她心中强烈的不安和恐惧。运用小调的铺垫,可以很好的表达出特有的壮乡的音乐风味和壮乡的民间精神,是现代壮族音乐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壮语音乐要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的用意。因为这样的音乐不仅要做到有现代性的创新,更要服务好他的听众,陆益在这里的定位,很显然是要面向普普通通的壮族人,向他们表明壮语的音乐可以这样自信的运用现代音乐的方式去创作,去演绎,这是作为一个现代壮族音乐人的文化自觉,他在创作时始终持守着自己民族音乐的灵魂。
歌曲的第二小节,是麽公做法事击打乐器的节奏,跳跃式的唱法带领听众进入壮族麽公做法事仪式情景,伴着让人迷狂的节奏,开始了师公的请神之旅。这一段也自然地引出下一段麽公所颂唱布洛陀诗经“三样三王制,四样四王造”。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祉,是一位创造天地的男神,犹如希腊的宙斯,以色列的耶和华,“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boux)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rox )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daeuz)是大、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的意思。在壮族麽教的仪式里,麽公通过赞美布洛陀的伟大,颂扬他的神力,以借助布洛陀的能力来获得庇护和保佑。在这首歌里,陆益用比平时麽公吟唱高八度的音调,突显了麽公对仪式的卖力与投入,同时也体现出母亲心中对于家庭和孩子的强烈不安和祈求平安的期望,这一段近似摇滚风格的呐喊,不只是陆益个人音乐摇滚风格的延续,同时也使引用的经文契合歌曲的意境,愈加地突出了整首曲子的主题。
配器与编曲形式
《母亲的祈祷》这首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编曲及使用的乐器。
首先,整首曲子的编曲运用的乐器是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在广西南部壮族,龙州一带)的弹拨弦鸣乐器。壮语叫“等登”dengz dengq,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等登”是天琴声音的拟声,它一般有两弦、四弦。定音以c g d a 为标准,两弦之间的音程是五度,所以壮族人就形象地叫它“等登”。在《母亲的祈祷》中,天琴作为主乐器一直贯穿整首歌曲,它独有的音色,再加上特有的仪式功能,让曲子迷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天琴一般的弹奏方法是拔单弦,伴奏时换把较少,常用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在这里,陆益创造性地使用了单弦弹奏旋律,用类似吉他和弦扫伴奏的弹唱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天琴的表现形式,也许这是把天琴在严肃的仪式场合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大胆尝试。
其次,在曲子里运用到的另一个传统乐器是铜铃,它也是壮族宗教音乐中常用到的道具。清脆的铜铃声时而低缓如泉水幽咽,犹如黑暗中传来的低深启示,像祖先的灵魂在不断地轻声招唤,时而急促又如雨点骤降,像是母亲听到灾难的预告时心中惶恐不安的忐忑。
天琴音质特有的穿透力,再加上铜铃富有感染力的配合,很好地还原了宗教仪式的现场,歌曲一开场便让人感觉如身临其境,陷入了被作者刻意营造的鬼魅气氛中。
语言的坚守
僚语是僚人最宝贵的财富,它的美丽和温柔不输给世界上任何其他一种语言,它的特性就显示在这个诗歌的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里。僚人是具有诗性民族,唱歌是一种他们的存在方式,他们以歌传达对生活的看法,山歌反映着他们的精神气质,而他们的语言就是承载着这个族群灵魂的介质,使用它的人也是有美丽心灵的善良族群,因此,僚语是这个族群得以存在的证明。然而,在今天,它的境况和这个族群的身份一样模糊而破碎。
陆益在自己音乐里对壮文,对僚语的坚守和执着的精神让人感动,这不是以“原生态”为嘑头的炒作方式。他的音乐直指这个民族精神的根部,他用传统的语言和远去的灵魂对话,也和现代的僚人对话,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让那些飘在田间地头的山歌能再次响起,一直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