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年代的“老壮文”
□罗 滔
大跃进的1958年,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对当今七老八十的人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那时的我,是一名广西壮文学校的教师。我跟当年的老壮文工作者一起,积极参加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大唱刘三姐的各项活动,那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至今都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六天六夜烧结铁
大炼钢铁是大跃进时期的第一件大事。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一百多万吨,而上面提出的钢铁产量计划是六百万吨。为了实现这个高指标,就来了个土洋结合,全民炼钢铁,全国各地都掀起大炼钢铁的运动。广西壮文学校虽然跟工业不沾边,也不能置身度外,迅速建立了攻关小组,在礼堂后面的空地上建起了小高炉。有一天晚上,那里突然响起了一阵鞭炮声,紧接着就是报喜的锣鼓,说是出铁水了,但此后就再也没有下文。那时的我还跟几位老师带着一个班的学员,到武鸣县的宁武公社去烧木炭,在一个不知名的山坡上,挖了十几个炭窑就回来了。后来,木炭是别人去烧的,也不知下文。
1958年10月,广西壮校新的学年开学了。从全区各地来了一千多名学员,刚上了两个星期课,就接到武鸣县委的命令,全部到葛阳去炼铁。葛阳离武鸣县城有十几里。
那天早晨,全校师生在韦芳杰和黄可铿两位主任的率领下,挑着土筐,带着斧头、锯子、锅头,排成一条长龙向目的地进发。到了山上,女的安排到附近的村里住,男的就在山上露营。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把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师生们遵令而行,小树用斧头砍,大树用锯子锯,很快就砍倒一大片树木。白天砍,晚上也干,第二天下午就把山上的树砍个精光。第三天起,一部分人把树木搬到一个山坑周围,一部分人去把矿石挑来,少数大力士则负责“装窑”,就是把树木架在山坑的底部,然后一层树木、一层矿石往上“叠罗汉”,直到把整个山坑装满为止。师生们头两天还是干劲冲天,第三天以后累得一坐下来就可以睡着,到第五天,一个个脚也拖不动,眼睛也肿了,一坐下就起不来。到第六天上午,终于把树木和矿石全部装好了。但这时的山头上没有胜利的歌声,没有成功的欢笑,只有横七竖八和衣而睡的“战士”。任务完成了,但武鸣县委不下令收兵,刚从南宁开会归来的黄史山副校长,不忍心师生们再这样“苦战”,就自作主张收兵回校,赢得众师生的一片欢呼。然而,没想到的是1959年“反右倾”时,这件事竟然成了他的一条大错,被大批了一顿。
那一大山坑的树木和矿石,后来由武鸣县委派人去“点火”,烧出了一大堆的“结铁”。所谓“结铁”,其实就是一堆矿渣。据说,它经过处理后,可以把铁分解出来,但是这一说法从未得到证实,人们见到的只是一堆堆毫无用处的“铁屎”。用了那么多的人力、把一片片的树林、一车车的矿石变成一堆堆的“铁屎”,说大炼钢铁是“劳民伤财”一点也不为过。
支援农业打先锋
大跃进年代的第二件大事是全民大办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
广西壮校虽然不是农业部门,但同样把劳动生产列入工作计划。学校在宁武公社租了十多亩荒地,办了一个农场,种上玉米、红薯、木薯、甘蔗等作物。种植时,全校动员,平时日,由教工们去管理。大家把校园内的空地种上龙眼、芒果、黄皮等各种果树,还在池塘里养了鱼。壮校的许多人来自农村,经营农业办法很多,学校师生每周都安排两个半天劳动,校办农业搞得有声有色。
在支援农业运动中,广西壮校师生更是大显身手。广西壮校自1956年创办后,连续招了三期上千人的壮文骨干培训班。1958年起,开始招收农村青年,开办了七个文艺班、八个文教班和一个农机班。学员都是农村青年,既是政治积极分子,又是生产能手,他们是一支生龙活虎的支农大军。在那两年里,每逢春耕、抢收抢种、抗旱的关键时节,武鸣县委都把这支生力军调到双桥、梁同、宁武等地去支农。壮校师生雷厉风行,只要命令一到,立即打起背包,奔赴农村,有的住在社员家,有的在小学教室打地铺。一去就是半个月,任务不完成不收兵。师生们每天五点钟披着星光出工,晚上八点钟才戴着月亮归来,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都以出色的成绩,赢得社员们的称赞和上级的表彰。如1959年春,到梁同大队支援春插时,文艺(三)班南丹女学员罗凤池,在大队插秧竞赛中,一人一天插秧一亩二分田,创造了大队的最高纪录,获得了大队的奖励和县里的表彰。壮校师生的表现,不愧为支援农业的先锋。
三姐歌声冲云天
大跃进年代的第三件大事是全民大唱《刘三姐》。
《刘三姐》原为柳州地区的宜山彩调剧。经过全区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后,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轰动了全广西。在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下,掀起了一个全民大唱《刘三姐》的热潮,各个地县纷纷举行一次又一次的会演。专业剧团全力以赴,业余剧团争相学习,搞得热火朝天,真正使广西成为一片歌海。在这广阔的歌海中,广西壮校也涌起了一朵美丽的浪花。
当时广西壮校是一所新办的学校,年青人占绝大多数,能唱会跳的人才有的是。在食堂科长林铁民的带动下,很快组织起一个无名剧团,天天晚上在大礼堂大唱《刘三姐》,歌声响彻云霄。刘三姐由周美兰扮演,小牛由韦志康担任,赵培志做莫怀仁,我也当了个罗秀才。彩排时,校长、书记、主任全都来观看,对演员进行了认真的评议。最后在学期结束的晚会上演出,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刘三姐》不仅在教工里演,在学生里也演。农圃克老师把《刘三姐》翻译成壮文,在他所任教的文艺(七)班排练,既教了壮文,又教了戏剧,一举两得。
大炼钢铁的“劳民伤财”,大办农业的“浮夸风”都给后人留下负面的历史教训,唯有大唱《刘三姐》取得成功。《刘三姐》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广西刘三姐的山歌风行全国。时至今日,当年演刘三姐的黄婉秋还活跃在歌坛上,高唱广西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愿广西山歌常唱常新,飞出国门,走向世界!
(原载《广西民族报》2012年10月12日第6版。 作者系老一辈壮文工作者,现已退休回原籍厦门生活,却依然情牵梦绕壮文工作,体现了老一辈壮文工作者的拳拳之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2 8:43: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