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苗寨侗乡 记录山乡新貌
——广西民族报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唐龙/文 蒙树起/摄
本报记者 唐龙/文 蒙树起/摄
为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积极宣传我区民族地区基层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象,11月13日—15日,在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王泉忠的率领下,本报组织大部分编辑记者赴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脚接“地气”,用心聆听,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了用脚“踩”新闻。
苗家孩子笑颜开
14日上午9时,在分管本报的上级领导——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王泉忠的率领下,本报总编辑潘朝阳携采访团全体成员赶到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宝洁希望小学,对该校学生尤其是苗家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并开展助学活动。在详细了解该校办学情况,仔细询问少数民族师生的教学、生活等方面情况之后,王泉忠带领本报记者向该校学生赠送铅笔、作业本、篮球等一批文体用具。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小朋友在接到赠品后,个个像过节般喜笑颜开,欢呼雀跃。
新苗寨
新生活
在深入苗寨期间,本报采访团一行深刻感受到融水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苗族新村雨卜村,便是苗家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白天,只见宽敞的水泥路向前延伸,溪水清澈见底,廊桥巧架,翠竹挺立,一栋栋或新颖美观、或古朴典雅的苗式干栏民居、旅馆错落有致,让人陶醉其间;晚上,村里举办的苗家最隆重的歌舞晚会、舞狮表演等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据了解,雨卜村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典型的苗族村寨之一。全村人全部为苗族。目前该村已经开发成3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静谧幽美的自然环境,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常年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度假。通过旅游拉动经济,带动就业,增加苗族同胞的收入,同时,保护、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雨卜村走出了一条“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立足旅游弘扬民族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同时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古桥楼
新侗人
1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参观全国最大木制结构鼓楼——三江鼓楼,接着又前往程阳桥景区的侗族村寨进行采访。
走进程阳桥景区的侗族村寨,郁郁蓊蓊的山岭,金黄的田野,古老的鼓楼,别致的民居,蜿蜒幽雅的溪流,精美如画的风雨桥,葱绿的菜园,构成了侗寨田野水墨画;欢乐的笑声,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歌声,旋律优美的芦笙曲,交汇成了侗寨村寨交响曲。
自从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来,该景区的村寨注重保护、开发和利用民族特色资源,如民族建筑资源侗族鼓楼、风雨桥、民居,民族节日资源“多耶节”,民族歌舞侗族大歌、多耶舞等,并依托这些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使得侗家人过上了好日子。采访团在采访一位70多岁的侗族老阿婆时了解到,老人每天到景区出售一些旅游产品,既老有所乐,又获得一定的收入。
通过3天的深入采访,王泉忠在总结中深有感触地说:“民族报的记者,就要这样深入民族地区,才能写出贴近民族地区群众、民族地区生活的新闻。今后,这样的活动要坚持开展下去!”
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王泉忠在给小学生赠送学习用品。
融水香粉乡雨卜宝洁希望小学校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