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7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色田阳及周边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调查

[复制链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10 11:3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下是“玉忠烈”贝侬在壮族在线学术篇发表的一篇文章,个人认为有参考价值,因此给予转载到僚人家园,期待进一步探讨。

百色田阳及周边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调查

作者:yuzhonglie
一、调查地点的基本概况.
1. 调查地点的网络位置.
调查地点位于田阳县坡洪镇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带,位于田阳县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
2. 调查地点的民族构成.
当地居民均为壮族,基本上都是原住民,历史以来,此地是附近一带的中心,设有圩。
3. 族群与村落的分布及其关系。
当地没有族群的分别,村落分布以自然环境为选地条件,只有村与村的关系而没有族与族的关系。人际之间以亲戚、邻里为交往依据。通婚一般在附近一带,男方基本不变动,多是嫁出或娶入。有稳定的家族分支关系,以男性后代为连结主线。
二、田阳歌咏文化底蕴
1. 调查地点的山歌历史及现状.
当地很久以来便有山歌,由于没有地方剧,以前山歌是一种最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现在唱山歌的多是中老年,女性居多,但附近的歌手也有很多是男性,在歌圩上男性歌手居大半数。一般时候,人们不唱山歌,多聚在一起听山歌录音,以此交流和体会。当地歌手在歌圩上一般不唱。山歌内容多为反映生活、生产及人际关系。
2. 山歌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地位.
现今,山歌主要起一种娱乐的作用。歌手文化层次一般不高,而且受条件限制,当地没有太多的娱乐方法。山歌以其切近本民族、本地的特点,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的娱乐手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导感化作用,山歌内容具有一定的道德准则性,相当于用山歌形式来表达伦理道德。“依歌择配”过去曾经存在,但随着山歌的地位从交流变为娱乐,这一功能已不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大为改变,山歌中有恋爱的内容,但以此进行恋爱已经消失。而且,唱山歌的人多是中老年人,正处于恋爱年纪的年轻人对山歌是陌生的。
3. 当地人对山歌的看法.
当地人认为山歌是一种壮族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在生活方式日愈汉化、现代化的今天所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民族事物。早些年,即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山歌曾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不入流”的事物,但现在人们普遍带有一种重新认识和定位的态度去对待山歌。不会唱的人对于山歌及人们学、唱山歌,也持有理解、支持的看法。
4. 关于山歌的传承.
1) 原先的山歌传承是由长辈向晚辈口授教予的,现今则加入了录音带、VCD等方法;
2) 山歌地位的变动,曾引起山歌传承的衰落。如今,随其地位的回升,学山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但平时唱的依然不多,多数只学不唱。他们中中年以上居多,妇女为多数,年轻人已无兴趣,原因是他们或是学生,或常年外出打工,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较偏远村屯中,山歌的传承较为热衷些,年轻人也相当多。总体上讲,当地山歌传承没有断层,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更为火热的学习场面,只有在更为偏远的地方才能看到。
5. 调查地点及附近的歌圩情况.
调查地及附近至少有3个歌圩,既古美村的农历一月初九(原为二月初二)、坡洪镇上的二月初二、离此地约10公里的巴别乡的四月初八。歌圩在当地叫“出坛”,原来是一种类似于庙会的民间活动,参加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当中也有人对唱山歌,但多是作为私人活动,后来山歌逐渐成为全场活动的中心,并且开始举办比赛,也是近几十年来才有的事情。“坛”按当地的意思,是一种供奉、祭祀土地神、祖先神的庙,以前“出坛”时也曾有祭拜神庙的仪式,近些年来已被取消,估计是由于被归结为“迷信”的缘故。“出坛”一般举行两至三天,其中心活动是山歌对唱,台上比赛,台下则是四方歌友互相交流唱和。赶歌圩的人中有参加比赛的,有会歌友的,也有赶热闹、做买卖的。以当地为例,歌圩已成为集歌会、体育、娱乐及贸易的综合活动。现在的规模比鼎盛时期有所下降,主要是人们可选择的活动增多,对此不是非常重视,不过人们都有重振兴盛的愿望。
6. 关于歌书、歌谱.
当地歌手一般没有歌书、歌谱,附近的歌手有一些,但不多,这是由于以前都以口授为主。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音像制品为人们学习、保存、传唱山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三、 布洛陀文化调查.
1. 当地人对布洛陀、姆六甲传说的认识情况.
当地人对布洛陀、姆六甲的传说并不知晓,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当地流传一些神话传说,但其中并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经失传,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当地也没有关于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动。
2. 调查地的师公情况.
1) 分布:当地没有师公,师公多在偏远的地方;
2) 师公地位:师公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上年纪的人认为师公是精通阴阳的人,是值得敬畏的;而在年轻一代心中,或是认同,或是无关紧要,或以为迷信。总的来讲,师公在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
3) 主要活动:主要是跟丧事有关的活动,如死人、上坟等,其次是建庙、迁庙等祭祀活动,还有做“走”之类的占卜活动,以及少数请来师公的建房结婚择日等;
4) 仪式过程:以丧事为例,当事家庭请来师公及其徒弟或助手,一般总共是两至三人,在门口诵经、念祷词。师公为主唱,徒弟或助手敲锣助唱;
5) 道具:不外乎香火、纸钱等,有些师公穿黄色长袍,有点像道士服,最独特的道具是放一碗生米,插上一柱香,但不清楚其含义;
6) 唱词:其韵律和当地山歌有类似之处,但其具体内容,由于师公本人的保密,不可知。
3. 人们对师公的看法.
1) 以前,师公是一种非常严肃、神圣的职业,他们起着一种类似“精神领袖”的作用。师公的活动范围、内容都很广,从风水、占卜、超度、祭祀、娶嫁,凡是生活中的大事,都离不开师公;
2) 解放以后,随着普及教育、无神论和反迷信的宣传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师公曾被笼统的划入“迷信”行列,其地位严重下降,从事师公这一职业的人一度受到忽视和歧视。现在,人们对师公、鬼神之类已不迷信,但人们普遍认为师公依然不可缺少,师公作为有关活动的主持人、祷告人,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人们对师公有可能包含有一种宗教的心理,既“客观上不以为真实,精神上对之信仰”,这一信仰是区别于迷信和盲目的。
4. 师公如何传承布洛陀文化.
当地师公活动中是否存在有关布洛陀的内容不得而知,就显而易见的情况看,师公中最通用的神似乎只有“祖宗神”,与布洛陀传说没有直接的相关内容。
5. 师公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目前,当地师公不太敢公开自己的活动和想法,但他们认为自己能行走于阴阳、精通鬼神、知晓神秘世界,担负着传承古文化、传承祖宗(在当地,“祖宗”并不只指自家的祖宗,似乎是广义上的本族的祖宗)的事业。他们认为也许有些东西不合科学,但也有些是科学所不能解释和解决的,因而认为这一职业是必需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退出人们的生活。 四、 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的关系.
1. 山歌中反映布洛陀的内容.
当地有反映远古传说、神话人物的山歌,但当地山歌中没有反映布洛陀文化的内容,这与当地没有布洛陀传说有关。但是人们也有可能学、唱来自布洛陀传说流传地区的山歌,因此也有可能在本地山歌中加入这些内容。
2. 当地歌手与敢壮山歌圩.
至今年为止,当地参加敢壮山歌圩、祭拜布洛陀的歌手并不多,甚至还相当少,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1)之前他们不知道敢壮山作为壮族文化圣地这一情况;2)农事使他们不能抽身参加。去赶歌圩的歌手主要是参加歌会、会歌友,交流山歌,有些也参加祭祀活动,去上香祭拜。他们所看到的歌圩,“神圣、盛大、人山人海、越来越隆重”等,并且有一种“山歌解放”的心理,认为山歌由此走上正台,从而不再只作为乡下人自娱自乐的事物,而作为一种得到社会(包括政府政策、公众心理、文化教育及舆论宣传等)正式普遍承认的民族文化,并以此摆脱笼统的汉文化、炎黄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控制,找寻到真正属于本民族的根及其历史文化。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沙发
发表于 2004-4-11 13:47:00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文章。不过,我建议文章的作者“玉忠烈”贝侬有机会再次亲临当地(田阳县坡洪镇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带),进行一次更为细致的补充调查。那是因为,我认为以下两点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当地族群与村落 作者说,当地居民均为壮族,没有族群的分别。但是据我所知,田阳县古美村极其附近一带,并非没有族群的分别,而是分为两大族群,一是操壮语北部方言(北僚语)右江土语古美口音的北僚人,二是操壮语南部方言(南僚语)德靖土语德保话的南僚人。 田阳县南翼山区,与右江河谷一带在地理、气候、人文上有所不同。首先是海拔较高,平均海拔有600米左右,其实是属于德靖台地的一部分,而不属于人们较为熟知的田阳右江河谷地带;二是气候宜人,由于处于云贵高原的余脉上,是一个中低高低,又为喀斯特地貌,因此冬暖夏凉,为整个田阳县最适合避暑的地方,与右江河谷地区的炎热气候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南北僚杂处,虽然从民族成分上来说,这里为纯壮区,但却有两大族群的杂处,即操北僚语右江土语田阳话的居民和操南僚语德靖土语德保话的居民,与右江河谷地带主要为北僚语右江土语田阳话并杂处少量汉族蔗园话人(平话人)的人文有所区别。 这个南翼山区里,到底是南僚人口多还是北僚人口多,目前还没有见过统计数据。按照一般的印象,是以北僚语田阳话居民居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巴别、桥业、洞靖三个乡的主体居民都是操南僚德保话的人群(田阳县城每个圩日的文化广场歌圩,就是以来自这些乡镇的德保山歌为主),在这些地方赶圩都是以德保话为交际语,而这三个乡就差不多已经占了南翼山区面积的一半。而根据我所接触的田阳县南僚人的口述,他们说古美、坡洪、五村一带也有不少德保话居民,不过,北僚人口占优势,所以赶圩都是以北僚语田阳话为交际语,那些地方的德保话人群也都学会说流利的田阳话。 因此,楼主文章里所称的古美当地没有族群的分别,我觉得是不是因为当地以北僚语田阳话为交际语而淹没了对当地南僚人群存在的事实呢?所以我觉得值得商榷。 二、山歌文化和布洛陀文化 当地的代表山歌,北僚语山歌为古美山歌,南僚语山歌为德保山歌(田阳有人称为巴别山歌)。要区分这两种山歌,十分容易。 古美山歌为两人合唱的典型二声部和声,使用语言为北僚右江土语古美话,其中唱高声部的一个人近乎用假声来唱,因此形成极其明显的二声部,没有唱前统一步调的预备音,最后却以“恩”的长拖音来结束;德保山歌为多人合唱的二声部和声,使用语言为南僚德靖土语德保话,最少都要3人以上,多时十几人都不限,一般来说以5~10人一起合唱居多,一人唱高声部,其余人唱低声部,有时候除了高低声部之外还有一两人唱中声部来“扶”高声而形成三声部,开始唱时以“哼”的预备音来统一步调,最后没有长拖音来结束。 田阳县城每个圩日的文化广场歌圩(特别是入夜之后),以德保山歌为主,其次就是古美山歌,再次才是右江河谷田阳县城一带的本地山歌——田州山歌(Fwen Nganx),可见每种山歌的兴衰程度。 在田阳县传唱布洛陀山歌的地方,都集中在了右江河谷一带和北翼山区,都是以田州山歌为主要载体。田州山歌与上述的两种山歌风格迥异,使用语言为北僚右江土语田阳话,通常为一人独唱的单声部山歌,即使有两人或多人合唱,也多为同声合唱,很少有不同声部的和声,其音色抑扬顿挫,比较柔和,在南僚人看来很接近南僚民间作法事时麽公或巫婆唱的“巫歌”(Sei Moed / Sei MO)。 “玉忠烈”贝侬调查的地点为很少有布洛陀古歌流传的南翼山区,所以没有调查到相应的传说。南僚地区本身大都没有布洛陀的传说,我认为应该为名称的不同。而古美一带的北僚人语言虽然也划归右江土语,但是也与田阳县城一带的北僚语有些差异,山歌类型就迥异,除了可能对布洛陀的称呼不同之外,也有可能传唱的过程中流失了,所以没有相应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田阳县右江河谷一带普遍流传布洛陀的传说和古歌,为壮族地区布洛陀故事最为集中的地区,“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这句话应该注明是哪些地区,以免误导别人,以为连右江河谷没有布洛陀这个信仰。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

听众

6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5-11-22
注册时间
2004-4-9
板凳
发表于 2004-4-14 17:42: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坛主贝侬的指正。我有几点要补充说明:
1.调查地点是我家乡,情况是熟悉的;
2.调查是针对古美村,因为此次调查的初衷,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化人类学博士覃德清教授组织的一次活动,他是去年田阳第一次举办有关布洛陀活动邀请的专家之一,他要求做到材料尽量原始,调查面不要太广,以免使单份报告出现材料混杂、重复的情况,那次调查有另外几个田阳各地的同学参与,我只负责古美村及附近几个村;我的调查是针对北僚的,能力有限而且语言不通,并且由于调查的对象
限制,对南僚的调查没有能够进行,据我了解的情况,“北僚”和“南僚”有通婚和交流的情况,但并未对当地(古美)形成明显的影响;文中的“当地人”是指古美村及附近几个村的居民,即操北僚语古美音的人。
3.关于山歌,我了解不多,坛主谈的涉及到了声部,是我原先没有考虑到的,我的重点是放在山歌在现金社会中的现状。感谢坛主的提醒,如果还有机会进行调查,我会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
4.覃教授当初的要求是,不管当地是否有布洛陀传说的流传都要进行记录,以此对布洛陀在田阳的流传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关于没有布洛陀传说的情况我也写入其中,算是资料。
5.“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中的“其它地方”,是指没有布洛陀传说自古没有流传并且现在也没有的地方,具体而言,是田阳南部地区,但就我了解而言,在右江河谷地带,也并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知道布洛陀,甚至包括离敢壮山很近的田阳县城郊区。说是“新名词”,有两层含义:1)本来就没有布洛陀流传(或因为称呼不同)而现在知道,因此是新的;2)在原来流传地方失传或受到忽视而现在又被提起,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新的。
6.我是初出茅庐的小子,知识有限,能力有限,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多加批评指教。
再次感谢坛主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地板
发表于 2004-4-14 21:18:00 |只看该作者
原来古美是你的家乡,怪不得了解得比较深刻。 族群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北僚同属一个民族但却是两个区别较明显的族群,这点作为调查来说应该明确。古美村是北僚区,但附近地区还是有南僚人的分布,而且你在文中提到了“调查地及附近至少有3个歌圩,既古美村的农历一月初九(原为二月初二)、坡洪镇上的二月初二、离此地约10公里的巴别乡的四月初八”,那调查的范围内就不能够单纯看成是没有族群的区别了,毕竟巴别乡是以南僚人为主,该歌圩也是南僚德保山歌为主的歌圩。 另外,有没有“布洛陀”传说的分布,我觉得还是需要慎重考察。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你在向调查对象提出有无“布洛陀”传说的问题时,“布洛陀”是用纯粹的壮语翻译汉字的读音(桂柳话)去问还是用这个词的真正壮语发音 Baeuqroxdoh (右江土语为Baeuqloegdoz)去问。如果是用汉语借词的桂柳话发音去发这三个字,那么得到的答案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实际发音的差异会导致民间受调查人士形成语音印象误区,即使当地有布洛陀传说也会变成没有了。又比如说,壮语的地名都用汉字来表示,田阳县巴别乡的“巴别”二字,不是当地的其他地区壮族人肯定大都用桂柳话借词读音去发音为 Bahbez,而实际上当地壮语为 Baqbed 。同理,不熟悉“布洛陀”的壮族人去发“布洛陀”这三个音时,绝对是会将这三个字发为汉语新借词的 Bulozdoz,而不会发 Baeuqroxdoh 的真实壮语发音,那么用 Bulozdoz 这个词去问实际上有布洛陀传说的地区的民间人士,对方也许会茫然。 当然,只是一个提醒,并不是说田阳县南翼山区有布洛陀的传说,希望调查能够更深入,调查方法和更加合理。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22:26 , Processed in 0.14331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