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八桂民族之花的蜜汁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编辑手记
覃琼送
2011年初,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在南宁书城、广州天河中心图书大厦、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地书店面世,5月份,她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亮相于哈尔滨全国书市,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成为国内外读者全面了解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新窗口。
图书的出版一直得到丛书主编、2010年1月已调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罗黎明的高度重视与鼎力相助。他为丛书推荐各个民族的审稿专家并为丛书作了题为《步入五彩斑斓的民族画廊》的总序。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共12卷,它成为广西12张闪亮的新名片。
而为打造好这12张新名片,我们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奋斗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
全面挖掘广西优秀民族文化
2004年11月,在时任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罗黎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唐正柱的指导下,新上任不久的以韦家武为社长的广西民族出版社领导班子,委托我起草《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选题计划书。策划该选题的目的,一是在本土民族地区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就像濒危物种一样,急剧消亡,民族地区的部分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在认知、情感、心理上有疏离感与陌生感,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链”危机。为此,作为民族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快编制出适合本民族青少年阅读的、能够给他们传授本民族知识的喜闻乐见的读物,以实现民族文化走进本土乡村,让民族文化陶冶少年儿童的心灵,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二是为了全面弘扬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广西与兄弟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当时策划选题的初步构想是:丛书共分为12卷,广西每个世居民族1卷,每卷7万~9万字,250~350幅图片,内容涵盖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的历史、地理、经济、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尤其要突出广西世居民族优秀文化的闪光点,既要在全面挖掘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要做到突出亮点,不落俗套。
6 年艰辛而漫长的“文化苦旅”
半个月后,选题计划书很快拟好并通过民族文化专家及全社编辑论证。社班子抽调一位优秀编辑到我的旗下,还专门成立以我为组长的三人项目组。项目组由韦家武社长直接领导指挥。
“既然策划了这个选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完成它。”社长韦家武如是说。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带领项目组的编辑人员迅速进入角色。但没有想到,由此开始的“文化苦旅”,竟然会有6 年之艰辛与漫长。
在选题论证通过并确定之后,项目组经讨论决定采用从散文化叙述这一新角度去阐述民族文化,并于2005年多次召开了选题落实通气会与作者组稿座谈会。经认真筛选,最后确定各民族的作者人选,给他们分发《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编辑出版方案和丛书的写作大纲,并就每卷书稿的样稿要求作了具体说明。
样稿出来后,项目组迅速召开了丛书的评稿会,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丛书执行副主编唐正柱针对部分作者交来的样稿进行讲评,对整套书稿的体例、叙述方式进行统一与规范。
编辑在“采编”这个环节上付出辛勤的劳动。2005年4月至2008年底,项目组带领作者和摄影师先后十余次、行程万余里深入广西壮族、京族、瑶族、苗族、水族、回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偏远地区,到各个少数民族村庄和农户、渔家收集资料、拍摄图片和体验生活,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之后,最终收获累累:作者获得了第一手丰富的写作材料,摄影师记录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精彩的图片,编辑人员对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05年6月,为能了解京岛渔民夜间的捕鱼生活以及当地大型捕鱼的作业工具——“鱼箔”,项目组的编辑人员与《京色海岸》(京族卷)一书作者在午夜时分搭乘渔民的渔舟出海,和衣睡在冰凉的甲板上,作者包晓泉在茫茫黑夜中不慎失足跌入船锚洞,腰椎撞伤,治疗三个多月后伤势才逐渐好转;2006年4月,在陪同《凤兮仫佬》(仫佬族卷)的作者考察仫佬族山乡时,我不慎扭伤了脚踝,右脚踝骨裂,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是在边治疗边工作中度过,直到现在脚伤还没有痊愈;2008年4月,我们一大早从融水苗族自治县城出发,艰难行车7个小时后到达侗族滚贝乡,因为不通公路,又手脚并用“爬行”两个多小时、接近傍晚时分才来到桂、黔交界的朱沙红水族村。此次采风途中,编辑人员遭遇了塌方与泥石流,又因水土不服上吐下泄、发高烧……
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编辑人员除了陪同作者记录、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外,还要抽空马不停蹄地到当地人家收集相关资料,常常是日夜无休,正因为被我们的诚心所感动,各少数民族朋友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奉献出了珍藏多年的族谱、历书、照片等等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和照片。
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历历在目。如在水族村寨,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奶奶翻出她压在箱底、珍藏多年的陪嫁首饰让我们拍照;在南丹里湖瑶族乡,白裤瑶乡亲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迎接我们;在环江毛南山乡,淳朴的村民端出陈年的“毛南红”美酒、腊肉腊鱼款待我们;在桂林,临桂县旧村、厄底村的回民同胞宰羊宰鸭、熬豆腐火锅欢迎我们,广西伊斯兰教协会的会长、长老及阿訇非常重视,全体出动,用3天的时间陪同我们到回民村庄采风,并4次召开专门的审稿座谈会,讨论《南国回风》(回族卷)稿件;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当女副县长得知我们前往遥远的水族村采风时,马上调来越野车和熟悉山路的司机、向导……不论是官员干部,还是村寨的乡亲百姓,无不大力帮助我们,支持我们,信任我们。这就是广西世居民族兄弟姐妹为挖掘、保护本土民族文化携手合作、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鲜活事例!
艰辛付出终于收获累累硕果
“民族问题无小事”由于全书涉及12个民族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对稿件的政治倾向性和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等内容需进行严格把关。出版社恳请主管部门自治区民委,推荐一批对12个世居民族研究有得的民族学专家、学者和各个民族的政治代表人物,来承担这一重任。如《南国回风》(回族卷)的稿件审读专家为广西伊斯兰教协会的会长、副会长,《京色海岸》(京族卷)的审读专家为京族的作家兼政治代表人物苏维光,《瑶风鸣翠》(瑶族卷)的审读专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和广西民族大学的瑶学专家玉时阶等。他们在详细审读稿件后,对稿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稿件的质量。
2009年至2010年,整套丛书进入最后的工作阶段——编辑加工、配图、校对、出版。编辑的加工在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对文字的修改、图片的选取以及在版面上的安排等,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壮行天下》(壮族卷)一书,光就壮族的现状问题,我们就跟该书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协商和沟通,作者每得到启发,必进行细致的修补,最终把广西壮族的“山”与“海”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壮族的“根”与“枝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2009年10月底,所有的书稿配图完毕,进入校对流程。为了保证整套丛书的质量,每卷书稿的校次都达到了四校以上。
最后,在丛书的封面设计上采撷12个世居民族各自的文化元素,以水墨画的形式表达,使得整套丛书的封面既简约淡雅又不失大气,与内文精美的图片相得益彰。
2010年12月,《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终于全部面世,六年来,项目组付出了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艰辛,亦收获了来自12个世居民族父老乡亲馈赠的真情。我期待,我与同伴们的艰苦付出能让广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原载《广西民族报》2011年7月15日第7版 )
(原载《广西民族报》2011年7月15日第7版 )
(覃琼送 女,壮族,副编审,广西民族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项目组组长)
联系电话:0771-552324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5 10:06: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