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政府网 http://www.gxtd.gov.cn/whl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94
壮族传统婚俗——不落夫家
作者:腾云飘 文章来源:田东县民政局 点击数:961 更新时间:2009-7-28 15:24:40
新婚之夜新娘不在夫家过夜,甚至结婚三、五年后,新娘还在娘家生活,这就是壮族民间奇特的传统婚礼习俗——不落夫家。
今天,时过境迁,虽然“结婚三、五年后,新娘还在娘家生活”已经演变成了“结婚三、五年之前,新娘就到夫家生活”。但是,“新婚之夜不在夫家过夜”,这个独特的“传统”,目前在田东县南北两翼山区的农村中还在“流行”。
壮族农村人的婚礼,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同日”在各自的家里举行,男方叫“受室之喜”或“完婚之喜”,女方叫“于归之喜”或“出阁之喜”。婚礼都进办两天,前天叫“艮授”,即客人赶来吃晚餐。后天叫“艮挨”,即客人吃完午餐后就散回家。“艮授”日即“送礼”日,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举办婚礼用的猪肉、大米、米酒、喜饼(具体数额民间早有潜规则)等等。“艮挨”日即婚礼的“正日”,男方上午就要组织一支“迎亲队伍”(10人以上,有男有女)和两个锁呐手“兴师动众”地去接新娘。新娘这边也从自己的家族中找出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姐妹和女伙伴(10至20人),组成一支“送亲队伍”,还有由“小舅们”组成的一支“送嫁妆队伍”(10人以上),“三支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吹吹唱唱,走走停停(古代迎亲要等到黄昏才能进家门,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把新娘从娘家送到婆家。
新娘到婆家后,经过“火烧”(跨火盘)、“炮炸”(礼炮贺)、“闹洞房”、“拜中堂”、“吃晚饭”等一系列“节目”后,就带着自己的“两支队伍”连夜赶回娘家。
结婚的第三天早上(即俗话所说的“三早”),婆家一大早就派一个“小姑”去娘家“叫”新娘回家。新娘今天是第一次“回家”,千万不能拒绝。到家后,因第一次单独面对婆家人,而且邻居以及全村的人都要争看“新娘的风采”(因为前天婚礼上天暗人多看不清楚),满村满屯到处都是惊奇的目光,故新娘大都很“害羞”,有的只挑两担水(古代新媳妇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饭没吃一口就又跑回娘家去,也算完成了“第一次回家”的“光荣任务”。
以后就需到农忙、或者家族里有什么红白大事等,才有“理由”去叫新娘子回家“帮忙”、“做事”。新娘回家“帮忙”也只住一两晚,就又回娘家去。因为住久了,就会遭村人议论:“刚结婚不久就回来住了,真不要脸。”等到结婚时间比较久了,新娘才敢“厚着脸皮”渐渐地住上三五天或者一个星期。平时没什么“事情”,不管你怎么去请,新娘都不会“乖乖”跟你回来的。这种马拉松式“难熬”的婚后生活,往往要持续三至五年,直到有幸怀上孩子即将分娩了才结束。
古代因没有“法定”婚龄,于是,“吾家有女没长成”,就被媒婆“盯”上了,甚至“订娃娃亲”、“指腹为婚”等都大有人在,若十五六岁还“门前车马稀”就成“问题女孩”了。由于结婚早,年纪轻,两个都还是“孩子”,“乳臭未干”,见面就脸红,男女之间的事一窍不通。人情世故,生活“十八般武艺”都还样样不“出师”,还不能承受太重的生活压力,这是“不落夫家”的主要原因。再者,婚前见面少,甚至有的未曾见过面,无思想沟通,没感情基础,都是“先结婚后再恋爱”,需要经过多年断断续续的接触,培养感情,才能慢慢接纳对方。这也是“不落夫家”的重要因素。
如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信息突飞猛进,“现代化”恋爱日新月异。如有的刚“网恋”几个小时,就到旅社开房“洞居”了。在“新娘”的字典里,早已没有“害羞”两个字。但由于农村很多地方在举行婚礼时,还采用“三支队伍”的方法,新娘在婚礼结束后,还要带领她的“两支队伍”安全“撤”回娘家,故新婚之夜的“新床”上,就只剩下可怜的新郎一个人“夜不能寐”了。即使如此,也只是一两天的离别而以。
真正意义的“不落夫家”已不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5 18:55:1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