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艳遇潮汕》一书)
僚人家园的朋友们好,写“出花园”一文我斟酌很久,也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指点谢谢,欢迎砸转。
QQ 1727317870
花图腾----潮汕成人礼“出花园”初探
“花开花落漫同论,
雨露栽培在本根,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清. 温应广《南澳竹枝词》出花园
在花园里长大的潮汕人
成人礼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各个民族都有所不同。潮汕的小孩一到15岁(虚岁)则要举行成人礼“出花园”。关于出花园的来历,潮汕人大都说:“祖上一代代传下的习俗”。至于怎么来的,说不清楚,也很少专家考证过潮汕出花园的仪式也很复杂,与周代以来汉族正统的冠礼与笄礼又差甚远。我试着大胆的探索,结果得出的结论让我震惊:潮汕人竟是一个曾以花为图腾的民族。
各地出花园仪式有所差异
“十里十乡,一乡一俗。”潮汕各地都有出花园的习俗,但各村有差异。先来看看
我调查过的一些地方。
在潮州市区和汕头市澄海区,出花园时间略有不同。有的选在七夕,有的是“摔杯”(占卜)选吉日。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要穿上新腰兜,白内衣,穿红木屐。兜里会放着12颗桂圆干和2枚“顺治”铜钱。还要在床上祭祀“公婆”,不能见生人。各种讲究上百种,父母给孩子穿肚兜,时候要说很多吉利的话。那天不能打骂孩子,有的还得吃乌鱼。
在汕头牛田洋的大场村,出花园那天男孩要穿红肚兜,女孩要腰绑红绳,穿红木屐,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
汕头公园头华坞路一带,出花园者,男孩吃鸡头,女孩吃鸭头,穿新衣,穿红木屐,不能出门。
潮州市彩塘镇横陇村,出花园者除了穿新衣,不能出门外,男孩须吃鹅肉,女孩须吃鸭肉。
在揭阳渔湖镇京冈村,七夕那天15岁的小孩子们都穿上新衣,去外面游玩。
普宁一带,出花园者要吃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一起吃,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的肠肚”,并祭祀“床脚婆”。
粤东梅州市区也有此习俗,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16岁“入花园”,19岁“出花园”。入花园时买一束花,然后带上“三生”(猪,鸡,鱼)去祭祀。出花园时,则要带着纸做的花园模型去祭祀。
祖母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的潮阳棉城,孩子出花园还得穿蓝色的特定服装,再穿上红肚蔸,坐在竹篾做的箩筐里。
传说在旧社会,潮汕家庭大都是早婚早育,有的15岁就结婚生子,结果便是抱着孩子出花园。
如今汕头市区的出花园仪式有的遵循潮州传统的复杂仪式,有的有所简化。最常的穿新衣或者整套红衣服,红木屐,不能走出家门,吃鸡肉,宴请亲戚朋友。
“出花园”不是源自冠礼
潮汕人说“十五成人,十六成丁”,但“出花园”史书上少有记载。大都学者都认为出花园这习俗源自冠礼。但我认为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我们先看看潮汕古代地方志关于冠礼的记载。
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本地以往的志书没有冠礼的记录,当近习俗是孩子离开襁褓就加帽,到了四五岁时候蓄发,“长为总角”。在结婚前备好冠巾,让主持人道祝词,给男方加冠,冠巾由族长授予。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女子则在将婚时,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么做。
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载:
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多按照朱熹的《家礼》,可是冠礼却只剩其名,普通的百姓家不知道是什么。
清光绪《饶平县志》记载:(男孩行冠礼)按饶平的习俗,得选吉日招待宾客。给孩子梳理头发,推选德高望重的人赐字,受冠礼者得拜谢。有送来贺礼的,也都得拜谢。虽然说简化了,但也不失古意。女子即将结婚时,行及笄礼,并赐字,仪式如同男生。
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唐志》说冠礼废除很久了,但女子仍有行笄礼。即将结婚时候,选择吉日在厅堂前拜祭,坐在圆笪里(晒粿用的竹蔑筐,也称“湖”)母亲给女儿
梳理新髻,说些鼓励的好话,称之“上头”。但是作者发现潮阳男子在即将结婚时,也是同日行冠笄礼,都是冠礼遗俗。
潮汕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花园,但当我深入了解民间信仰时了解到了一些线索。老人告诉我认为,小孩在15岁前,其灵魂一直生活在花园里,并由花神的所保佑,人们称为“花婆”或“花公花婆”,小孩出生时要在床上或者床下安上其神位。所以,花神有了另外的称呼“床脚婆”。到了15岁特定的日子,要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把小孩“牵出花园”,并把神位移走。
可见,潮汕人的出花园的仪式汉族的传统冠礼决然不同,但不排除受到冠礼的一些影响。
南方地区的“花园文化圈”
潮汕出花园仪式疑源自福建莆田
然而出花园并非粤东所特有,在南方其他地方也有所分布。《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闽南一带16岁孩子要隆重举办16岁生日,也有的称为“牵出花园”或“出花园”,习俗和潮汕类似。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男子在l5岁时,要“出花园”,习俗和潮州及澄海接近。男孩子用l2种鲜花洗浴,希望在一年12个月里生命如花;红肚兜里装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希望孩子大富贵。
“出花园”成年礼俗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汕先民大部分是宋明时期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很有可能出花园这一习俗是来自莆田。
广西壮族也有“出花园”
壮语“米洛甲”意思为妈妈,汉译“姆洛甲”或“姆六甲”。
在广西壮族传说中,她是一花神,也是创始女神。她屋后是一座花园,人都是从这里的花转世。壮族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说是“花”的一生。壮族妇女生下孩子,就要在床头墙边立一个花婆神位,再由外婆去插上一支野外采来的花枝。床头的花婆神位便是孩子的守护神。有些地方孩子16岁成人礼时要做“出花园门”仪式,宴请亲戚朋友,之后才可移走花婆神位。广西毛南族则有“求花还愿”的习俗。毛南族认为,有花神住在花山上,人的灵魂是花山里的花,花神保佑着花山里的花,掌管着转世轮回。一旦人有了孩子便要举行傩舞等仪式还愿。有的求子也要向花神许愿。
湖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信仰。在壮、侗、布衣、仫佬、毛南族中尤为流行。传说,人的祖先住在美丽的花林中,这座花林为四位花林女神看管。世上的人都是花林中的神花,只有经过女神同意,女人才会怀孕。湖南常德地区的土家族和汉族,儿童在满三、六、九岁时候,要请巫师为小孩“渡花树关”。
民间信仰折射花图腾崇拜
在潮汕,一旦婴儿在睡觉时露出笑容,老人就说是孩子的灵魂正在花园里玩耍。而正在睡觉的小孩,老人会嘱咐人千万不能在小孩脸上乱画,因为此时灵魂正出窍,等下灵魂回来看到自己躯体的脸上被乱画,便不想回原身,小孩醒来会不像他本人。也有的夫妻有生育问题,便可能老人会告诉他花园里不干净,得去“拍花园敬”(打醮)。孕妇如果生出的孩子不健康,可能有老人对她说“是你的床搬动到了”。
花公花婆(潮语意为花爷爷花奶奶)出巡时,很多人为求子会去抢花。潮汕有些地方要将新娘第一夜垫在床上的毛巾高高挂于厅堂或放在花篮里让人抬着游全乡,好让人们知道新娘是红花闺女,而这毛巾有个特殊的名字---“花园巾”。
在广西京族小孩或者成人如果生病或出现意外,就会请巫师,看主人在花园里的花根是否强壮。苗族也有巫婆观花的习俗。广西壮族的跳傩舞的“师公”在唱词中有“斗法入花园”等语句。
这些习俗在潮汕同样存在,如果潮汕人想与去世的亲人沟通,通常会通过巫婆,让巫婆的魂魄进入花园与去世的亲人交流,称“落死鬼”。
潮汕童谣中有一首《关神曲》就有关于这种巫术的描述。其中的一段为“顶桥人拔剑,桥下人喊娘。前人喊娘娘勿听,后人喊娘轻轻行。借问“同身”去第块?我去花园探亲戚。踏入花园花园香,踏入魂宫看亡人。踏入书房掀书册,书册看了面带红。”
潮学专家陈景熙怀疑,潮汕“做冥斋”“做功德”的仪式中,“散花”程序也许与这种信仰有关,师公手捧盘子,盘中装着花型剪纸,一边唱,一边散花“散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唱辞,就是“今宵散了亡魂花”。
潮汕人:从花里出生,去世变蝴蝶飞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汉族为龙,畲族为猎犬等等。在台湾有些地区孩子在15岁的七夕时,会答谢七娘妈。民间认为:孩子在15岁前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看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潮汕也有“姑嫂鸟”传说,大意是人遇到老虎攻击,变成飞鸟上树。这应该是古人鸟崇拜的遗存。
潮汕人认为人去世后,其灵魂则会化为蝴蝶或者飞蛾,在某天会飞回家看望亲人。有的地方称黑色蝴蝶为“死人蝶”,
是不能碰的,否则有晦气。这可能古越人蝴蝶崇拜的遗存。
华南地区的花崇拜信仰可以追溯到华胥国。在中国上古时期,华夏的“华”就是“花”,“帝”与“蒂”相通。我查阅了中美洲玛雅象形文字,其中的“花”与“帝”为同个字,而玛雅先民大都是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移民。历史学者陆思贤先生说:“华胥也即‘花醢’,今言‘花蜜’,华胥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伏羲氏的母族是一枝花。伏羲一作宓牺,宓一音蜜,概有袭母名之意”。他在《神话考古》一书中指出华、花一字,华胥应是远古民族或部落的女酋长。
我们可以猜想,在六七千年前,也就是黄帝炎皇之前,中原有一个华胥国。他们生活在鲜花盛开的树林和平原,以花为节日,以花为图腾。由于战乱,他们外徙,一部分人南迁到华南地区,与百越族融合,成为百越的一支族群。
又过了几千年,从中原中迁徙到福建莆田,再迁徙到潮汕的过程中,和花图腾,蝴蝶图腾,鸟图腾,蜈蚣图腾,蛇图腾,犬图腾等民族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潮汕人。而花图腾部落的出花园仪式则被壮族人、潮汕人等族群保存下来。
如今,壮族的其他民间信仰也可在潮汕看到某些相似之处。壮族人和潮汕人都有比如对青蛙,树,狗,鸟,凤,山,蛇,甚至猪,牛,雷等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