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读乾隆版《南宁府志望仙坡三公祠碑铭》,毛骨悚然,写读后感如下:
原诗为:
望仙坡兮城之阴,屹新庙柏森森。
赫武帐之高骞兮,万卒列而云屯。
忆三公之来斯兮,纛纛天声。
由昆仑而归仁兮,迅如雷霆。
前锋交而少却兮,伏卒起而先登。
坡镖牌而短接兮,我铁骑而中冲。
若泰山之压卵兮,何坚阵之不奔。
金衣兮委地,京观兮千寻。
邈几时兮故垒犹存,云车风旗兮俨而重临。
气结山河兮护我邕城,昼驱豺虎兮夜戮鲵鲸。
风雨时兮肃气清,民安乐兮长江宁。
百世报享兮永妥厥灵。
“三公”即狄青、余靖、孙沔。“由昆仑而归仁兮,迅如雷霆”。归仁铺一战,侬军大败,广西壮侗语民族遭屠戮无数,宋军长达十年才封刀,僚人被迫远走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数万。
“京观兮千寻”。一寻约合八尺,即一米六,千寻即1600米。“京观”即人头或被杀者堆积而成的金字塔,高达1600米的尸体金字塔来夸耀杀人者的武功,何等冷酷?
因此,《南宁府志.望仙坡庙三公祠碑铭》一诗与夸耀“皇军松井石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战功有何不同。
下面,代南京城外“松井石根庙”作一诗:
雨花台兮城之阴,屹新庙柏森森。
赫武帐之高骞兮,万卒列而云屯。
忆松井石根之来兮,纛纛天声。
由上海而南京兮,迅如雷霆。
前锋交而少却兮,伏卒起而先登。
铁甲战车短接兮,我飞机而俯冲。
若泰山之压卵兮,何坚阵之不奔。
金衣兮委地,30万人头兮千寻。
邈几时兮故垒犹存,云车风旗兮俨而重临。
气结山河兮护我金陵,昼驱豺虎兮夜戮鲵鲸。
风雨时兮肃气清,民安乐兮大东亚共荣。
百世报享兮永妥厥灵。
假设当年皇军真的“平定”了中国,“大和天朝”也会如此在南京城外给松井石根立庙并刻诗碑。
往事历千年,昔日的民族仇杀已是风烟, 以上不过是一笑,但读地方史地文献之余,看来不能只观其文采。有感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6 6:03: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