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百色市文艺汇演《德保县专场》
《南路壮剧〈宝葫芦〉选段》(附壮汉双语字幕)
(请手动播放,点击播放后,由于网速问题可能会延迟一阵才能播放,请耐心等候)
简评:2010年百色市文艺汇演《德保县专场》之《南路壮剧〈宝葫芦〉选段》
文:红棉树 2010-10-19
最近,我听说2010年百色市文艺汇演上的《德保县专场》是百色市十几个县区当中花费较大的一个,斥巨资邀请了自治区级的艺术界名流来“包装打造”,但结果却做得很不成功,应了“本地椒不辣”、“烧香供外佛”的俗语,为此民间怨言颇多。这两天偶尔看了这个德保县专场表演的录像,总体感觉果然是令人非常失望的。对于整台晚会可圈可点的部分,我想会择日另行评述。今天只想对一个名为《南路壮剧〈宝葫芦〉选段》的节目进行一些点评。
由于对南路壮剧的喜爱,我很喜欢看壮剧演出,平时也经常在德保、靖西两县的民间搜藏一些南路壮剧演出的录像,对于它的经典剧目《宝葫芦》更是耳熟能详,对于它的唱腔甚至戏文,甚至可以从头到尾背诵、吟唱。正是由于如此熟悉《宝葫芦》原版的背景和内容,深刻体会它的艺术造诣和文艺价值,所以对于民间或官方的一些改编或再版演绎,我向来都持谨慎的态度。
2010年百色市文艺汇演《德保县专场》的《南路壮剧〈宝葫芦〉选段》这个节目,也正是德保县官方组织演出的一个再编版本,通过观看录像,可以看出它力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将《宝葫芦》的主要曲牌、唱腔和内容都展现出来,并加以一些音乐上的改革和演绎。这样的出发点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在排练过程中,已经录制了由黄广扩先生担任乐队首席的伴奏带,该伴奏音乐在音乐整理、编排和唱腔改革上都做得很有创意,堪称成功之作(伴奏音乐见本帖主贴)。可是该节目在百色演出的时候,不但表演质量远远无法称得上“成功”二字,而且瑕疵颇多,令人大失所望。反复观看该节目的录像后,我感到有一些话不得不说。
首先,该节目在编排上有违原作品的立意。比如从一开始一众男女演员出场唱“平板”改编的唱腔开始,就颇令人感到别扭,因为该唱段原为秀英出唱,口中唱着“盼望郎君,正午烈日当空为何人未归”,这样的唱句,让一众男女来合唱,无疑是混淆了性别角色,妥当的编排理应是将这段开场让女演员先合唱为佳。又如,编导人员明显没读懂原作品里是有“四大主角”的,即秀英、焦大、贾财主和师爷,该节目只安排了秀英、师爷和焦大三人的唱段演唱,财主则是出来陪师爷“过场”而已,但实际上在原版里,贾财主这个人物是非常出彩的一个反面主角,他在剧中数度使用的“末伦调”“思感调”等也是南路壮剧最常用的曲牌之一,节目里没有安排贾财主的一个单独唱段,也就是说缺乏贾财主这个关键性的人物的演绎,如同一个四足的桌子缺了一脚。最后在众人唱“喜调”转“高腔”时赞美秀英聪明伶俐,智斗财主的时候,也没有搬出应有的道具——葫芦,这样就远远失去了原版作品当中的鲜明主题。可见节目场景的编导人员对原作品缺乏应有的理解,也缺乏向现场观众展示戏剧主题的一个敏感度。
其次,该节目严重缺乏南路壮剧应有的朴素无华、不做修饰的“戏腔”。节目一开始从一众男女高唱平板,歌声当中就隐约暴露了壮剧最忌讳的过于修饰的唱法,而这种又称不上“民族、美声”的唱腔几乎从始至终都隐隐约约贯穿在各种唱腔当中。南路壮剧在壮族南部方言地区之所以有这么深厚的民间基础,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它唱腔的朴素无华,才能通俗易懂,也就是说歌声不做太多矫揉造作和变腔变调的修饰,观众更容易听懂,听懂了才能更引人入胜。而这个节目的各位演员唱出来的腔调在由于缺乏戏腔,许多唱段上都十分含糊,如果我不是早已熟悉《宝葫芦》原版,根本无从听懂,更不用说没有看过《宝葫芦》的观众了。可见这帮演员,平时从来都不太接触壮剧,没唱过壮剧,更不懂得壮剧应有的戏腔是何物,甚至连节目的编导人员也可能根本不知道壮剧戏腔的特点,也就是这次的百色专业文艺汇演当中德保县专场安排有这么一个节目,也就当做是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了,结果唱出来的戏腔是一塌糊涂,不知所谓!
再次,演员的音准和节奏概念非常差,更没有壮剧歌词讲究格式和韵律的概念,演员动作也大多生硬。毋庸讳言,该节目从头到尾,几乎所有演员在最基本的唱腔上都唱跑了调,特别是清唱部分跑调更为严重。秀英唱“采花调”的时候,由于话筒音响问题,声音细如蚊鸣,根本听不清楚唱腔,令本剧最大的主角大大失色。之后师爷唱“马隘调”的时候,音准和节奏的弊端就完全毕露了,他把原本诙谐逗趣的“马隘调”唱成了变调版,音准之差和节奏之乱不说,歌词甚至漏了“nueknyaoj”(形容感情深厚)两个字(我在做歌词字幕的时候把这两个字在括号后补回了),这无疑是破坏了壮剧曲牌的格律特点。而焦大在唱“叹板”的时候,表情和动作生硬,完全失去了原版焦大的那种悲愤和无奈的倾诉,音准完全变样还罢了,更丢了叹板应有的一板一眼的特有节奏感,说难听就像一个没吃饱饭的汉子在那里有气无力地吟唱不知是什么腔调的东西。在马骨胡等原本优美的乐器伴奏之下,众演员却畏首畏尾的歌喉根本无法施展开来,可见他们素日从不听壮剧更不唱壮剧,所以一下子就无法熟悉这种民间原本就耳熟能详的唱腔,唱出来音准和节奏当然完全走样。
最后,我不得不怀疑参加演出的演员们缺乏一个应有的认真态度。这个节目在排练之初,已经录制了由德保县民间乐手演奏的伴奏音乐,而且县有关部门也有原版《宝葫芦》的录像,在这么有利的练习条件下,演员们却没有将音准、节奏和戏腔给练好,令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没有好好跟着伴奏音乐练习,亦或从来没有观摩过原版录像,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认真与否的态度问题。
这两天每每看这个节目的录像,我都禁不住回过头去再欣赏原版《宝葫芦》去做比较,原版《宝葫芦》里的张琴音、农济民、黄炳兴、农正丰等老演员,把秀英的勇敢机智、焦大的老实巴交、贾财主的霸道残忍、师爷的奸诈诙谐等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不用说唱腔的圆润和娴熟,堪称经典之作。这些人原都从民间业余剧团走出来的演员,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为何他们能把这些角色表演得如此生动贴切?而从德保县官方组织这么一个专业团队的身份出发去考虑,既是专业团队,又有皇粮供养,但演员们对壮剧音乐和唱腔毫无概念,唱起壮剧来音准和节奏完全走样,唱漏了歌词破坏了格律都毫不知情,不知道德保县有关部门和从自治区邀请来的“艺术界名流、专业编导”在听到民间对这个节目的这么一个辛辣评述之后,作何感想?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文艺的德保人,我一直很关注南路壮剧在家乡的传承和发展,所以也经常了解一些家乡文艺团队的现状。我不知道这个节目是不是官方的“德保县壮剧团”来表演的,但可以看出里面的演员大多是以这个剧团为主体的。单从节目的失败上来讲,我其实是很清楚归根结底是这个剧团的失败,作为官方供养的文艺团体,德保县壮剧团一直以来都是名不副实的,号称“壮剧团”但其实平实都是排练一些和壮族音乐舞蹈没关系的歌舞,平实县里有什么活动就去象征性地跳跳唱唱而已,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从它的问世以来至今都没有改变过,该剧团的演员从不懂得南路壮剧的本体是什么,甚至从一开始就不尊重这个原本应该拥有崇高地位的民族剧种,因此德保县民间文艺界对该剧团一直意见颇大。相比起比较亲民的邻县靖西县壮剧团,德保县壮剧团极少排练德保本地传统或民间的文艺节目,甚至极少有本地壮语节目,因而极端缺乏亲和力,各乡镇村屯也最不欢迎他们去表演,这样尴尬的状况从一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斥巨资邀请而来的所谓“自治区级”的编导不谙识德保县丰厚的民间文艺土壤,却以这个官方团队为主力来演出这个节目,其失败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因此,我只能说,2010年百色市文艺汇演《德保县专场》的《南路壮剧〈宝葫芦〉选段》这个原本应该大放异彩的节目,失败到这个程度,只能归咎于四个字——用人不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1 2:13: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