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都广与都广之野
《淮南子.坠形训》有云:“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屈原的《楚辞.天问》也说:“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大概的意思是说大地上有八极(柱),位于大地边缘,用于支撑天盖。这八柱所处位置都在什么地方?《淮南子•坠形训》卷四给出了具体的范围:“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其中南方重要的一极为“南方曰都广,曰反户”。关于什么是反户, 秦建明对此的解释是,赤道之南民居门窗向北开以采光之状[33]。而所谓都广,《淮南子•坠形训》卷四中的“都广”与《山海经》之《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淮南子.坠形训》、《吕氏春秋•有始览》等记载的所谓都广之野的“都广”都是同一地名。
按《淮南子•坠形训》卷四的记载,都广的位置在南方。其他经书如《吕氏春秋.有始览》对此说得就更直白:“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既然历代经书已经十分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说,都广之野在南方,那么,我们可以在逻辑上未经验证就可以预设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在南方,从而可以把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西南的四川成都以及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云南的滇池盆地等这些论点排除掉。因为它们在自然地理上不能落实在南方,而是一个在东南方,另一个在西南方。
在这里,笔者坚持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南方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而位处西南的四川成都另外有一个类似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这个乐园的名称叫做沃野(沃之野)。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这条文献说明西方有沃野(沃之野),而西南古有成都,而成都就有一个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就是沃野(沃之野),这里也有膏腴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和众多的鸟兽,这与文献记载的沃之野极为相似。四川的成都平原是沃野,历史文献也有记载,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就说“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以往的学者们之所以把“都广”认定为今之成都,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人们对“都广”的含义认识不清楚所致。按汉字的字义解“都广”二字,没有实义解释。其实,这条的文献中的“都广”明显是百越方言。由于人们对百越方言的“都广”二字其真实含义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所以在对这条文献的理解上,前人们普遍把文献中的“都广”当为“广都”,“都广”是“广都”之倒置,甚至默认其中“黑水都广为今成都”。如在《史记.周本纪》中,把“都广之野”就直接引作“广都之野”。郭璞在注《海内西经》中后稷之葬时,也说是“广都之野”。历史上的不少地理志书也这样记载,如《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云:“蜀王撞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后从治成都。”把广都和成都发生了关系。《汉书.地理志上》蜀郡下有广都县,《水经注.江水一》:“江水东经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可见广都县为汉时始置。《后汉书.郡国志五》蜀郡下亦有广都县。《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广都县下云:“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曹学全《蜀中名胜记.成都府五.双流县》开首即引《华阳国志》广都县文,显以广都县即后来之双流县。王先谦《后汉补注》于“广都”县下云:“《隋志》、《元和志》谓双流县即汉广都。从上面的引述来看,汉时始置的广都县就是后来的双流县(贾雯鹤,2004)。
其实,从古代语言方面来看,这条的文献中的“都广”明显是百越方言:“都广”为源于对“田垌”的称呼。如覃乃昌研究员认为“都广之野”中的“都广”二字,用汉语很难解释,但用壮语则很容易解释。“都”即“垌” 或“峒”,壮族称山间的平地为“垌(峒)”和田垌。广即壮语“guag”, 宽广的意思。“都广”即“峒guag”,即“宽广的山间平原”的意思。“都广之野”即是“宽广的山间原野”。至今壮族称一些比较宽广的田峒为“都(峒)广”。著名民族学家徐松石先生也说:“今日泰语仍然称田野为峒toong,或tung,或tun Nah。在中国古代峒字往往译为都字。这都字地名的分布,就更广阔。以前岭南峒布,亦称岭南都布。有铜鼓的峒老,亦称都老。凡是古代都字和峒字地名广用的地区,肯定是以壮泰人祖先为土著[34]”。现在的广西壮族大部分地区都有一个节日叫“隆峒”(下田野的意思)节。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隆峒” 节。有的村子一年有两次,不过一般只有一次,很好玩的。每到一个村的这个节日时,村里的人都会请村外的人喝酒吃饭,热闹得很!年轻人可以借这个节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有点像“歌圩”!另外,在广西壮族地区不少地方如武鸣的罗波天马和隆安县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每年的农历四月八和六月六是所谓的稻神节,在当天,人们也都会从家里出来到田峒里举行延“稻神祭”活动: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用扁担挑着熟鸡鸭、猪肉、米酒等,到自家田中燃香烧纸,洒酒于地,祭祀稻神。祭仪完毕,就用一根青茅杆,高高地挑起七彩幡,插在稻田里,表示“此田已招魂”之意。在“稻神祭”活动期间,家家户户都摆开“百家宴”,广邀亲朋好友做客欢度节日。
总之,综合以上几位专家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结论:
一是,所谓的“都广”,
确实带有明显壮语特点的地名字,“都”在壮语中也叫“垌”,是指平坦的稻作区,“广”在壮语中也是宽广的意思。“都广”其实就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百越民族之“宽广的田峒”这几个字的对译罢了,本意应该是“峒赛”的意思,即宽广的田峒。再加上前文论述的“膏”为源于对“稻”的称呼,而生长“膏”( 稻)的地方为田垌,也就是壮语中的“都广” 之野。“膏”和“都广之野”有文化文法上的密切关系,它们同为稻作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是,所谓的“野”,按《尔雅•释地》的解释:“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可见古文献里的邑为国都,国都城之外名为郊。而牧者,言可放牧也。野,就是城外荒郊的意思。这条文献对邑的整体框架作了规范化表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邑的人地依存关系。这也说明了,古人想象的都广之野“乐园”总是虚幻的, 不能在近旁, 肯定在远处, 甚至越高远越美妙。所以,把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壮族居住区是可以成立的。
本文发表于《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中部平原(上)——兼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在广西大明山上的天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