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仁壮族村
壮族是云南省超过百万人口的5个少数民族之一。西双版纳的壮族自称布瑞、布杨、傣养等,也称沙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州有壮族2130人,其中,景洪752人,勐海437人,勐腊941人。2006年末统计有3077人,占全州人口的0.34%。
不久前,笔者来到位于勐腊县瑶区乡的沙仁村,惊奇地发现:沙仁村原来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历史悠久的壮族村寨。
当地壮族的风俗
沙仁壮族村由于长期与傣族交往,许多生活习俗已经与傣族十分相似,但仍保持着原始宗教信仰,同时保存着壮族、傣族、汉族等民族的多元传统文化现象,是一个研究民族文化的活标本。
相传,瑶区沙仁村的壮族祖籍广西。宋代时期,随农民领袖侬智高起义失败后,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然后进入老挝,又因老挝战乱迁入勐腊县瑶区定居。
新中国成立以前,壮族长期依附当地傣族封建统治者,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和奴役,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村寨头人由傣族封建领主加封“叭”、“鲊”等官职。
沙仁村壮族群众平时身穿傣族服装,口说傣族语言,住着像傣族干栏式的竹楼,凡是路过这里的人,都会误认为走进傣族村寨。改革开放30年,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热带雨林河谷中的壮族小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仁村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村里除极少数老人会讲壮语外,多数人平时讲傣语,也会讲汉语。壮族原无文字,1955年国家为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文字的壮文。但是,在沙仁壮族村寨没有推行,学生均接受汉语教育。
沙仁村壮族始终保持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村寨里有“召庙”组织宗教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祭寨神和山神,大年初一和二月十五祭家神。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相同。受当地傣族影响,少数壮族也参加佛教活动。
在沙仁村,一位村民主动热情地领着我们周游全村,走家串户,并特地领我们参观了村外东边的山神庙和西边的祖先庙。
“祖先庙”寨里也有人叫“寨庙”。这座小巧灵珑的庙是用四棵木柱竖立起,屋顶用广西地区常见的壮族建筑特色搭建而成,屋面铺着小缅瓦;庙周围的墙高约50厘米,面对正东方设有一道敞开的门;庙里正中央靠西面墙有一块高出地面20厘米的平台,上面靠西面竖立着一个高约30厘米的圆形石柱,石头顶部沾有许多鸡毛,左右两旁有烧过香的残留物。
村民告诉我们,平时没有人来,只有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全村的男人集中在这里拜庙。届时在这里杀鸡祭祖,与祖先共进午餐,吃剩的食物留在这里不许拿走。
沙仁村姓氏有董、王、李、杨、刀等,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三代同堂较为普遍,也有极少数的四代同堂。社会经济以小家庭为单位,成婚子女的经济与父母经济分开,由长子养老送终并继承家产。当地人实行棺木土葬,我们在走寨串户中发现,有老人的壮家,几乎都准备了棺材。正常死亡后,一般就埋葬在村寨的公共墓地里。
该村的壮族民居布局由三个“口”字组成的“品”字加上一个露天的阳台。楼上三间大房屋分别是:户主的客厅与卧室;伙房与餐厅;堆放谷物的仓库。
建筑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没有傣族竹楼歇山式、多屋面、多重结构的屋顶。壮族楼房屋面的瓦是自制的筒板瓦,小缅瓦仅用于低矮的屋面上。相同的是楼下堆农具杂物、关养猪牛,楼上是主人活动的中心。
热情好客的壮家人
我们来到75岁的老村长波温叫家。听说家里来了客人,波温叫大儿子从甘蔗地回家,立即披上鱼网到楼下的鱼塘里捕鱼、杀鸡为我们准备午餐。他的儿媳玉叫则到村旁的原始森林里采摘来许多不知名的野菜、野果招待我们。
午餐十分丰盛,有烤鱼、烤鸡、烤猪肉;鱼剁生、鸡剁生、猪肉剁生;鱼汤、鸡汤、猪排骨汤、午餐肉罐头煮野芭蕉花;野菜嘎哩啰、酸叽叽,还有用野果配制葱、姜、蒜的沾水佐料和壮家妇女腌的酸菜,香、甜、苦、辣各种味道齐全,特别可口。
玉叫告诉我们,他们已经不会做壮族风味菜了,这是用傣族烹饪技术做的风味菜。但是,每年过节时她会做壮族彩色饭,有红色饭、黄色饭、白色饭、黑色饭、紫色饭、蓝色饭、绿色饭,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沙仁村的新变化
餐后,老村长波温叫和儿媳玉叫与我们坐在阳台上边喝着茶边拉起家常话。
波温叫老人的声音特别宏亮。他说,村里原有一个壮族传统文化标志性的铜鼓,保存在一间专门的房子里,每年过年过节等重大活动才抬出来,100多年前,村里发生的一场火灾,大铜鼓被烧毁了,这是村民最痛心的一件心事。铜鼓没有了,但是,村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壮家人,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依然牢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玉叫是村里的妇女组长,她介绍说,全村经济主要来源于甘蔗和茶叶。再过一段时间,2400亩橡胶树将相继开割,将成为村民们新的经济来源。改革开放30年,沙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现如今,沙仁村家家都有摩托车、手扶拖拉机、手机、电视机、音响设备。
近10年来,省、州、县、乡各级政府大力扶持沙仁壮族群众脱贫致富,村寨里的环境卫生、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均得到改善。
听着这一件件激动人心、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成果,笔者衷心地祝愿搭上新时代高速列车的沙仁村壮族群众明天生活更美好!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简介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据曼里寨60岁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岁的波玉香介绍,听老人说壮族是200多年前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一支进入老挝乌德县,一支迁到勐养。后因战乱,老挝境内的一些壮族迁到勐腊境内建立了曼里寨,之后勐养的壮族也迁到曼里寨。三年后,从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两任叭雅后,西双版纳解放了,到现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蚌寨分出约60年后,从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10 11:22: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