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棉树在 2003/08/22 01:29am 编辑]
关于北僚人因为其母语没有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是否就意味着这是一个缺陷,我持反对意见。
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客观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优秀或低劣的,关键是掌握这种语言的人群是处在什么样的国家地区或社会阶层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政治强势的民族,其语言也会随着其民族地位的抬升而有了“发达语言”的地位,实际上是其语言由于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频率高于其他语言,在岁月的积累中产生比其他语言更多的“优势”。
所谓的说汉语“夹壮”,其实在广西的壮汉杂居区里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为这些地方的壮族人会由于母语的影响,说汉语会受自己母语的影响而有了壮语口音。其实,“夹壮”这个词汇出了广西就变成一个使人茫然的词汇了。因为,对于以北方方言特别是纯正普通话为母语的人来说,广西的壮族人说的“夹壮”汉语普通话,与广西、广东汉族人说的普通话,听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也许对他们来说,听一个广东人说普通话,和一个壮族人说“夹壮”的普通话一样难懂。
另外,广西的汉族人在嘲笑壮族同胞(特别是北壮贝侬)说汉语夹壮的同时,其实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学习壮语是否也会“夹汉”。而实际上,大多数壮族聚居区的县城都是以汉语方言(主要是桂柳话和白话)为主要交际媒介,所以,这也使得广西的汉族人大都没有必要去学习壮族同胞的语言,也就有了他们嘲笑“夹壮”汉语(其实是歧视壮语的一种外在表现)的资本。
如果象我家乡这样的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的地方——德靖土语区,靖西、德保两个县城是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的,县城里居住的超过一代的汉族人也都会以当地壮语为母语。这样的地方,除了汉语普通话,就没有其他汉语方言的固定使用人群。于是,从外地迁入的汉族,特别是建国后50年间的“南下干部”,为了融入当地的社会也不得不学习当地的壮语,所以他们也就成为了当地壮族人嘲笑的对象,因为他们在努力学习说当地壮语的同时,是“夹汉”的,所以,德保人很俏皮地给这样的人起了这么一个外号 nduq ndiq ndoq,或简称 nduq ndoq,原因是他们说壮语的时候口齿不清,nduq ndiq ndoq 只是一个表示口吃、含糊的象声词。如今这个词已经遍布德保城乡农村,成为区别本地壮人和外地汉人的一个不礼貌、或者比较俏皮的代称。
其实,一种语言的形象,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和与这种人群打交道的另一人群共同决定的。由于广大壮族同胞大都聚居在广西西半部的农村,所以,说壮语在很多地方就等于是农村人,于是,很多有母语自卑心理的人都会尽量去避免在公共场合去说自己的母语,但是母语的口音却是无法抛弃的。所以,“夹壮”是必然发生的,“夹壮”在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畸形的语言歧视的新词汇,这个畸形,是母语自卑感的某些壮人和嘲笑壮语口音的汉族人或已经不会说本族语的壮人共同塑造的,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相对于广西的汉族人来说,壮族人在整体上是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劣势的一个民族。
所以,摆正母语心态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不以母语口音为耻,与本族人、同乡不要忌讳说母语,这样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才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要知道,不尊重自己的人和民族,是不会得到别人或别的民族的尊重的。在部分壮族同胞长期以来造成的母语自卑感还必将长期存在的现实社会里,提倡说母语、以说母语为荣,已经成为了一个纠正这种畸形心态的一个必要手段(这个手段,目的绝对不是去反对壮族人学习汉语普通话)。
客观上来说,以北僚语为母语的贝侬,在学习普通话的难度上是稍微大于南僚贝侬。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包括我母语在内的南僚语,虽然有 [k'] [p'] [t']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但是,也缺少汉语普通话的 c q 这两个送气清塞擦音声母和 ch sh zh 这三个卷舌声母。所以,南僚人在说汉语的时候,其实也大都会有“夹壮”现象。其实,即使就算是汉语,整个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里,也缺乏ch sh zh 这三个卷舌声母,这些地方的人说普通话时,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送气清塞音声母、或者送气不送气是自由变体没有区别的语言其实很多,如法国人自诩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的法语,又如我上大学时的专业——日语。所以,法国人、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时候,也会为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的区别搞不清而感到痛苦。又好比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其实学习英文的时候,大都是无法地道地发出英文的全浊音 [d] [g] [dz] 等声母,都是分别用汉语的不送气清塞音 d[t]、b[p]、g[k]、z[ts]等去对应。嘲笑僚人说话夹壮,这样的心态还是相当的不健康的——如果是一个法国人或日本人说不好普通话,他们大都不会觉得很难听,有的哈日族们可能还觉得这种口音很可爱吧,但是如果是北壮人说不好送气音,那么他们就发出了低劣的嘲笑声——其实也暴露了这个社会的不健康的语言心态。北僚人在南僚与其他有送气音的壮侗语圈之间,形成一个没有送气音的“方言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语言学现象,这也是北僚人的身份象征,说这是自豪的资本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普通话是要学好的。僚人学不好普通话,其实与整个华南地区的汉人学普通话不到家是一样的,除了受母语影响,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整个南方社会普遍的低质量语文教学,这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力量和教育投入是息息相关的。可以断言,如果大批的北京人愿意到壮乡做小学语文教师,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儿童照样可以将普通话说得“倍儿溜”。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随着壮乡经济的逐步发展而逐步改善普通话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僚人都没有必要为“夹壮”而感到自卑。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其实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好事例,上百色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来自田阳的同学因为别人嘲笑他说普通话夹壮,于是他经常刻苦地翻看新华字典,努力请教别人,在去年我见到他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他的普通话说得比我还标准。
说白了,语言之间原本是平等的,北僚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母语缺少送气声母感到自卑,尝试去自豪一下也是很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