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虎降龙记:陆荣廷将军生平(续)
——纪念陆荣廷将军诞辰150周年
著者:梁越
清廷不明智的遣散——从此中越边关上多了一股游勇或者游匪(12)
之以所发生这种奇特现象,在于大清国上下已虚弱到不敢有任何自信的程度。李鸿章认为:“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当籍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言下之意,就是属邦可以放弃,本土保住就可以了。殊不知,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在国际上那是和主权并无两样。所不同的,仅仅是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区别而已。大清国这种作法,更加让列强鄙视,更加快了刮分中国的步伐,引发了将来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一系列更深重的灾难。
1885年4月4日,清朝政府委托一个英国人为代表,与法国总统授权的代表毕乐在巴黎签订了《中法议和草约》(即《巴黎停战协定》)。
4月7日,清朝政府下达停战令。正要彻底击败法军,收复全部越南领土的大清官兵接到了停战撤军的命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们“拔剑砍地,恨恨连声,”“痛哭太息之不己。”冯子材、王德榜等将领对停战撤军表示“死不甘心”;请求给一年左右的时间,“诛议和之人,”振奋士气,统一事权,则“法可除,越可复,后患可免。”然而,爱国将领的“请战”,却遭到清朝政府的严厉申斥:“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严令两广总督张之洞立刻电告各前线将领“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惟该督是问。”
血气方刚的陆特宋随同景字军撤回国内,深深体会到了那种悲愤和无奈的气氛,同时在他的内心刻下一个深深烙印:法寇的凶残和狂妄野心;大清国政府的腐败无能。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从此,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而中国则丧失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大清朝廷不顾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拱手奉送属国利益,使中国的南方本土直接面临法寇的威逼之下,中国西南的边疆危机愈发严重。这些危机也促进了大清国南方各族子民的觉醒。当时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既受中法战争中南方军民英勇抗击取得胜利的精神所鼓舞;又受到清朝政府屈辱求和的极大刺激。他们认为变法维新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一个东方伟人彻底抛弃了改良大清王朝的幻想,他就是孙中山先生。后来,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予自乙酉(1885年)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
国内有识之士如此,曾经身历中法大战的陆特宋和他的战友们也莫不如此。大清国的昏庸不仅在于自让属国,失掉国防要地,还要自毁长城,裁撤参加中法大战的爱国官兵。在越南战场中让法寇闻风丧胆的黑旗军最后被裁得只剩600人,其他的将士更是能裁即裁,至于本是文人出身的景字军,更在于全裁之列。有功不赏,反失衣食,清军将士大哗。在景字军中,陆特宋带着众弟兄,集体跪在主帅唐景崧面前,恳求留在军中。
中法战争造就了唐景崧这位近代名臣,作为目光犀利,不乏政治远见的人物,他何尝不知道朝廷的荒唐。除此之外,唐景崧还预见到直接面对法人威胁的广西边境的状况。既然不能保留正规的景字军,倒不如在边界上为法人增添不安定的力量。在这样的考虑下,还有对于这些即将流离失所的有功将士的同情,唐景崧同意陆特宋和他的弟兄们带走一部分号衣和武器,自谋出路。
清廷不明智的遣散,使边界上多了一股游勇或者游匪。“游勇”是指这些“罗宾汉”们曾经是军人,过惯了军队的组织生活,纪律严明,生死与共,俨然仍是军队。游匪是指这些人对清廷已极度失望,产生了叛逆思想,他们的打击目的,除了法国人,当然有时也和正规的清军针锋相对。
陆特宋和他的弟兄们本来就有三点会的组织基础,如今又增加了战场上的生死之交,团结得更加紧密。不久,边关大盗何四带人与他们合股,实力更加雄厚了。由于陆特宋曾为下级军官,参加过举世闻名的大战,他知道如何带领和管理部下,如何制订出击目标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势,他的威望比何四还高。实际上,这股人数最后发展到五千人的游勇是以他为核心的。在苦难中挣扎了20多年的陆荣廷,拥有壮人忠厚的禀性,他向众手下发出明确的“三不抢”的主张:一不抢中国人,二不抢穷人,三不抢驻地附近的人。他勇敢机智,枪法惊人,加上他为人义气,对手下众弟兄关怀备至,从而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被裁散过后的散兵游勇,水口、龙州一带他原先带领过的草根阶层的三点会成员,慕义来归,队伍逐渐壮大。
陆特宋的游勇队伍打击和抢劫目标首先是法国人,他们居驻飘忽不定,以龙州水口关的八角山一带为大本营,西至桂、滇、黔边境,南至越南北部的三宣、北宁等地为活动范围,把法国在越南边境设立的平而、同登、峙马、巴撒、驮隆、平欲、茶岭、塑江、保乐等"讯"作为攻击的目标。法国人对他恨之入骨,但却无可奈何。
民国《武鸣县志》卷八有这样的记载:陆特宋带领的游勇队伍在中越边境“团成旅,隐然为一独立国,专与法人敌,角逐者将近十年,大小数十百战,每因粮于敌,从未稍扰越民。”章太炎先生在《陆荣廷将军墓表》更明确指出,陆荣廷率游勇队伍入“越南澳地,与法兰西军抗,遇大敌,即敛兵避;其小也,即乘间掩击,必尽歼乃止"。提到陆荣廷游勇与越南人民的关系,章太炎先生还说“越南民争输囊给军,高平七奚广渊谅山诸道多附从者,凡数年,法兰西人甚苦之。”
通过以上记载和描述,陆荣廷将军这近十年的游勇生涯,非但不是匪,完全可以肯定说,他和他的战友们是中法战争后,在中国面临南疆危机的情况下,成为维护中国边关,打击法寇的抗法英雄。
多年以后,陆荣廷将军已当了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提督,他自述自己当游勇这段经历,感慨地说:“不错,我曾经做过强盗来,我以为做强盗总得要具备几个条件吧,如打家劫舍,谋财害命,杀人放火,掳人勒赎等等才算是强盗行为。但是我行盗的地方是安南,不是中国,杀的是压迫安南人的法国鬼子,谋的是法国鬼子的财,不是中国人的,更不是安南人的。我打法国鬼是替安南人打抱不平,是为中国报仇。诸君呀!法国鬼子把我们的兄弟之邦夺去,还不应该杀他吗?除了公仇之外,他与我还有私仇呢。”他叙述他杀法国侵略者的心路历程,说:“……我突然想起了有一法国人兵嗾狗咬我的仇恨,想起了法兵痛打安南人的事情,想起了法国兵强奸安南妇女。我要杀尽那些禽兽不如的法国兵,我要帮安南人复国,我要认安南人为亲人,法国兵是我的仇敌……”
从1886年到1894年近十年时间,是陆荣廷将军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他人生事业的起步时期,也是他生命中闪光时期。他和他的战友们、弟兄们,以神出鬼没的战术活跃在中越边关,打得法国侵略者鸡犬不宁,俨然成了中国抗法的前缘屏障,更是越南穷苦百姓的保护神。从广西的镇南关(今凭祥谊关)、龙州水口,一直到云南的剥隘,千里边防,山连山,岭连岭,森林茂密,又是桂、滇、黔相接处,包括越南的三宣、北宁等地,都是陆荣廷将军所率游勇开展对法国侵略者游击战争的大好场所。至今在当地群众的口传中及各种资料中仍记载着这些英勇事迹的点点滴滴。
1、 神出鬼没,深谙游击战精髓。
法国人在中越沿边要隘设置多处对汛站,派兵驻守,其实就是侵略据点——哨所,它们首先成为陆特宋游勇袭击、抢劫的目标。有一次,陆特宋和韦老曲(韦荣昌)等三人埋伏在暗处,等着三名法军官前来。三人手持钢叉,屏息静气,看到法国军官走近,三人猛然跳出,将三名法国人击晕,夺了三枝枪。第二天,又抢了一股走私烟帮的几支长短枪。一时名声传开了,当地青年和裁撤后无路可走的散兵游勇纷纷前来投奔。又有一次,一个法国人的狗在中国界被人打死,法方竟然气势必汹汹,越界捕去几个中国同胞,始终不见放回,显然已经遇害。陆特宋气极了,他说:“几个中国人的性命还比不上一条国狗!”尽管那时他的队伍力量还很弱,但他仍率领几个游勇兄弟,潜入越境,将那个法国人杀了,给死难的同胞报了仇。几次袭击过后,法军慌了神,连忙调集了三百多个法兵来讨伐。陆特宋得知情报,将手下游勇在两岸预为埋伏,他亲自带一群人和法兵隔河对峙。等到法兵临近,陆特宋下令一齐向袖子上有花条多的法军军官开火。法军的前行军官忽被击毙,法兵大乱,这时,游勇们伏兵四起,喊杀连天,法兵死伤惨重,大败而逃。
2、射击神技,震慑法军
后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总司令的法国名将霞飞,曾与陆特宋在越南狭路相逢,很多年之后竟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霞飞比陆特宋大七岁,当时在越南担任“七划”军官,那一次他亲自出马追剿陆特宋游勇。山路崎岖,霞飞率法兵紧追不舍,追得陆特宋性起,在山路上突然返身与法兵对峙。这时,双方领头的互相喊话,陆特宋高喊:“不要追了,立即带着你的人马回去,否则你将命丧此地。我现在先试一枪,射你的右臂而不伤骨!”但话没说完,霞飞竟然先开枪了,射中陆特宋的肩部,陆特宋忍痛抬手一枪,也把霞飞的肩射中。陆特宋在受伤的情况下,枪法仍如此之神,法兵震惊,于是只好扶着霞飞撤退。
2、 与越南百姓水乳交融
陆荣廷将军自称生平的“百战余生”,指的大多是这近十年的游勇生涯。多少次间不容发,多少次生死一瞬,多少惊险的故事曾经在身上一一发生———他多次躲避法兵的追捕,但都能在中越边民的掩护下脱险。不知有多少次,中越边民为陆特宋和他的战友们送粮食衣物,送武器。有一次,陆特宋被法兵追得很急,手中的武器也没了子弹,他只好逃进一个小村庄。有一家媳妇正在生孩子,老百姓把他藏在生孩子的媳妇的床下掩护脱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陆特宋对越南边民也充满感激之情,不仅收留了不少贫苦百姓,也收养许多孤儿。陆裕光和他的母亲——一位孤苦无依,要卖儿生活的越南农妇,也被陆荣廷收留。对陆裕光这位养子,陆荣廷将军视同已出,被称为陆家大少,后来贵为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那位越南贫苦农妇,则一步登天,成为陆荣廷将军的第二位夫人。
3、与清军达成默契,痛击法兵
清军作为政府军,和法军各不入境,无法对陆特宋进行有效支援。清军中有爱国心的边防军官有时就暗中帮助,和陆特宋的游勇队伍达成默契。那兰——贵科之战就是这种典型战例。
1892年,陆特宋率领战友们在越南那兰对面的陇呐伏击法军,战斗十分激烈。当年介绍陆特宋加入三点会的老兄弟闭亚一战死,陆特宋悲愤万分,痛哭不已,奋起率队冲杀,将法军击溃。闭亚一的遗体被抬回游勇大本营,也是闭亚一的家乡水口村安葬。陆特宋发誓要为他报仇,歼灭这股法军。于是陆特宋私下向驻水口的清军管带借了一批枪弹,准备在打散的法兵回境之路上设下埋伏。这股被打散的法军还有二十多人,向中国境内逃跑。清军命令法军办好入境手续让他们休息。法兵惊魂未定,要求清军护送他们返回越南驮隆的法军驻地。清军假意答应他们要求,第二天送他们经水口出关回越境,却一面密告陆特宋。陆特宋率游勇们预先在贵科埋伏,果然,法兵经过这里向驮隆进发。等到法兵临近,游勇们伏兵一齐杀出,当场打死三划官一名,士兵二十一名,俘虏一名。陆特宋将这名俘虏拉到闭亚一墓前处死,中越边民观者云集,无不拍手称快。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一次令人沮丧的失败和灾难。事后,法国驻越南总督在那兰竖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法文:“纪念陆亚宋(陆特宋)突然杀害的二十三位多威大卫部队。1892.8.23”
烽烟已逝,英灵长存——百年而后,我们不得不为陆荣廷将军的这段历史而感到振奋,不得不为那些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和国家利益而英勇牺牲的英灵们而心存敬意。陆荣廷将军率领的游勇游击队最后发展到了五千多人,是中国南疆抗法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陆荣廷将军的游勇游击队的牵制和苏元春将军的千里边关防御工程,也许,法国人的铁蹄就踏进了广西和云南境内,然后肢解岭南,分割长江流域。当然历史不容许假设,但我们不得承认一点——中法战后一直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也是中国任列强宰割、国力最为衰弱的年代,什么事件都可能发生,而且极有可能发生。所不同的,仅仅是发生的已经发生,没有发生的就没有发生而已。
与苏元春将军惊险的机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3)
苏元春(1844-1908),字子熙,广西蒙山人。1844年2月8日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终年64岁。一个广西人怎么死在几千公里之处的西北边城?这里还有一段凝重悲壮的历史。命运给这位抗法名将安排的结局,是如此的不公。
当苏元春在边城迪化流放几年后,不断有人为他喊冤,请求朝廷为他平反。御史李灼华上书清廷:“苏元春是受诬告,蒙冤受屈。又经两广总督张人骏复查,苏元春廉得实,请释归。”1908年8月9日,清廷终于发出上谕:“张人骏奏:请将已革提督苏元春量予恩施,保全末路等语。苏元春着加恩准其释回”。正当苏元春将军重新恢复了生活的希望,立即整理行装,准备南归之际,由于塞外气候变幻无常,风寒侵袭弱躯,身上的枪伤复发,轰然病倒,遂至不起。苏元春将军死后,其妾及幼子无钱殓葬,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出资为苏元春治丧,其妾王氏才能携幼儿苏承赐,扶灵柩南归。
新疆巡抚联魁看到这个情景,十分同情,向朝廷奏称:“……元春身经百战,屡受战伤,背上及左膝盖,两弹皆深陷骨里……”又过了大半年的1909年2月17日,清廷终于正式表态,对这位中法战争中的功臣做出了历史结论,再次发出上谕:“予故已革广西提督苏元春开复原官,生平战功付史馆立传”。
前几年苏元春将军刚被诬下狱时,就连他战场上的对手——法国人也在为他求情。《清史稿》卷459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法国总统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急电驻华公使端贵代表法国政府转告清廷,愿替苏元春将军归还挪用军饷的12万两银,保其出狱。但当有人转告苏元春时,苏元春将军断然拒绝:“法,吾仇也。死则死耳,藉仇以乞生,是重辱也!君为我谢之。”
苏元春19岁从军,跟随胞兄苏元章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积功逐步升迁,1867年,席宝田退役离开军队,苏元春接统中军,开赴黔东,1869年升任总兵。1884年中法大战爆发,由广西巡抚潘鼎新推荐,苏元春任广西提督,率部进驻越南,这年,他只有四十岁。
且看苏元春将军在中法战争的英勇事迹——
1884年4月,苏元春接到朝廷命令:即率所部2400名永州防军随调任广西的潘鼎新火速开赴广西。当时,越南情势十分危急。应越南阮氏朝廷的请求,清政府于1883年5月派云南布政使唐炯率滇军、广西巡抚徐旭率桂军入越。但当12月16日,法国军队向清军大举进攻时,清军防线崩溃,山西、北宁相继失守。因指挥不力,桂军统帅、广西提督黄桂兰愧疚自杀,广西巡抚徐延旭被革职查办,清廷以湖南巡抚潘鼎新改署广西巡抚。潘鼎新奏请随调本是广西人的苏元春回桂参加对法战争。1884年6月22日,苏元春率部驰抵镇南关的当天,清廷任命苏元春署理广西提督。这一天,正是法军向北圻大举进攻,制造“观音桥事件”的前一天。苏元春所部进抵镇南关,关外清军为之一振——
1884年8月21日,苏元春从关外驰回向广西巡抚潘鼎新建议大举出关迎敌。9月16日潘鼎新率淮军出关,行使对东线清军的指挥权。 有了可靠的后盾,1887年10月1日,当苏元春得知法军即将离开北宁进犯的情报后,即命令所部前出接敌。法军前锋进军到陆岸县城,开始构筑工事。苏元春趁敌立足未稳,于10月2日发起攻击,一举收复陆岸县城,此战击毁法军兵轮一艘,歼敌一百余多,缴获大批枪炮。
法军惨败后,经过再次纠结兵力,重新向苏元春部逼进。10月6日上午,法军一千多人,乘兵轮6艘,疯狂地进攻苏元春部船头前哨阵地尼村。苏元春亲自率领抚标中营、粤勇前营接应,法军指挥官立即将一兵轮停泊在南岸,5艘兵轮运兵到北岸列阵向苏部进攻。泊在河上的兵轮也从侧面开炮轰击北岸的清军。正在这时,抄袭至山后的清军赶到,从后面向法军发起进攻,正面清军鼓起勇气,将法军进攻之敌击溃。阻击战一直延续到9日,法军不能越雷池一步。
法军随后分兵攻占郎甲,准备抱抄苏部清军后路,11日,苏元春冒着大雨被迫连夜撤至谷松。
1884年10月底,正当唐景崧部和西线滇军、黑旗军围攻宣光城里的法军时,苏元春派人深入敌后了解敌情,积极寻找战机。12月12日,苏元春于平内附近的僻涧深山密林中设伏,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击毙法军三划军官、五划军官以下百余人。苏元春战后撤回谷松阵地。
苏元春取得了出关抗法的节节胜利,受到清廷嘉奖:“苏元春孤军当劲旅,允称强将。”1884年10月29日,又谕“苏元春力战屡捷,奋勇可嘉,着派该提督帮办潘鼎新军务。”11月16日,“谕内阁……提督苏元春身先士卒,勇善冠军,深堪嘉尚,加恩赏给骑都尉世职……懿旨赏给苏元春等军尤为出力兵勇内努银三千两。”
抗法战事虽获节节胜利,但清军的东线总指挥潘鼎新却忠实地执行李鸿章的“切勿攻坚伤精锐”的指示,而法军却在充分备战,12月,法国援军到达北宁。1885年1月,“法纠西贡夷客匪万余,大举攻桂军”。潘鼎新指挥不当,致使清军全线动摇。
此时,苏元春在谷松前竹山附近高地设防。2月4日,法军集中炮火猛击竹山苏元春部营垒,由于工事抵挡不住法军炮火,士兵伤亡重大,被迫后撤。法军跟进猛攻用强大的炮火猛击谷松,甚至用开花大炮猛轰清军大营粮械弹药库,苏元春所部粮械弹药尽毁,左右翼的其余各部清军也已退走,苏元春弹尽粮绝,退守委坡。2月12日,法军集中精锐,在炮火掩护下猛扑苏元春部清军阵地。苏元春率领亲兵队上前沿,亲自参加战斗。法军疯狂进攻,清军拼死抵抗,苏部多名总兵、参将负伤,一直血战了六天六夜。
12日下午,潘鼎新派总兵叶家祥率所部5营来援。一到阵地,看到防御阵地的惨烈情景,一枪未放就在阵后率先溃退。苏部无援,也只好退到谅山南部。5营拥有最新枪械的援军一枪不放就溃退还不是最离奇的,最不可思议事情还发生在总指挥潘鼎新身上。这位统帅竟然不通知下属各军,,丢下粮饷枪械弹药,自己率领亲军逃回镇南关,逃到凭祥。谅山城内各军群龙无首,也相率溃逃回国境。苏元春部一下子成了孤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苏元春只好下令丢弃辎重,翻越镇南关东面的大山,全军退至镇南关后的幕府、凭祥驻防。
潘鼎新为此夺职。清廷于1885年2月17日,令冯子材为帮办广西关外军务,率部驰援,稍稍稳定军心。1885年2月23日,清庭颁布委任苏元春为督办广西军务、李秉衡暂行护理广西巡抚的谕旨,苏元春负责指挥在广西前线五省的桂、淮、萃、楚、鄂军,进行抗法卫国战争。就在苏元春就任东线抗法清军总指挥的这一天,震惊中外的镇南关战役由于法军的主动攻击揭开了序幕。23日一早,大雾刚刚散去,镇南关阵地上严阵以待的清军士兵震惊地发现,法军士兵突然出现在眼前。10时左右,敌人发炮进攻,前敌总指挥、老将冯子材率部迎击,经过几小时缴烈的战斗,东岭5座炮垒已被法军占领了3座,正面进攻的敌人也攻到了长墙脚下。占领东岭炮垒的法军,居高临下向长墙内开炮,长墙内清兵受到极大威胁。下午四时,苏元春率领18营主力增援长墙,夺回了2座炮垒,保卫了长墙阵地,当夜,冯子材和苏元春商议,将部队攻守任务作了部署。
24日一早,法军分三路向清军阵地进攻,枪炮声震耳欲聋,法军一度攻入长墙,清军顽强抵抗。这时,老将冯子材下令打开闸门,持矛大呼,率军跃出长墙,看到老将如此英勇,苏元春大受鼓舞,立即指挥将士随后跃出,冲入敌阵肉搏。经过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法军大败,法军总指挥尼格里伤重毙命,法军全线溃退至文渊。26日,苏元春、冯子材率军乘胜进攻文渊,法军退至谅山。3月29日晨,冯子材、苏元春率部强攻谅山城,清军一部爬上城墙,劈开城门,大队清军冲入城内,法军纷纷往南溃逃。清军追击20余里。克复谅山后,清军分东西两路追击。3月31日,苏元春、陈嘉、王德榜等部向东攻克谷松。西路清军也克复屯梅,进逼郎甲,法军一败涂地,狼狈逃到郎甲、船头一带。4月中,冯子材、苏元春等部,和西线清军、黑旗军联成一气,图谋一举收复河内。正当清军即将攻城之时,清廷的停战令传到,苏元春被迫率部回驻关内,中法战争结束。不久,苏元春将军以广西提督衔兼广西边防军务督办。
苏元春将军镇守南疆十几年,最大的功绩是修筑了被称为“南疆长城”的中越边境千里边防军事要塞,尽管大清国国事日非,北部边疆烽火连天,列强如入无人之境,但在苏元春将军的军事防御工程面前,拥有强大的近代化武器和装备的法寇竟不敢越雷池一步。南疆之所以得以粗安,境外有赖于陆荣廷将军游勇游击队的日夜袭扰,国境线上,还有苏元春将军壁垒森严的国防工事。这个“南疆长城”本来值得历史大书特书一笔,但世人所知甚少。
中法战后,苏元春以十年时间修关隘、筑炮台、造兵营、修军路,大举移民实边。修筑军事防御工程分中路、东路和西路分别进行。中路以镇南关为中心,内延至关前隘与凭祥土州一带。东路从镇南关往东至上思州的百伦隘、剥机隘等地。西路由镇南关西至龙州厅辖之平而关、水口关下冻土州管辖之布局隘、花更隘,归顺州属之频洞隘、陇邦隘,小镇安厅属之平孟隘、洞剥隘、那平隘、百怀大隘等处。其中,大连城、小连城、龙邦炮台、平孟炮台更为壮观。《清史稿》中有精彩的描述:“还龙州,其南曰连城,号天险,建行台其上,暇辄取健兒练校之,授以兵法。西四十里即关,崇山相崟,一道中达。元春相形胜,筑炮台百三十所,嘱统将马盛治镇之。凿险径,辟市场,民、僮懽忭。复自关外达龙州,创建铁路百馀里,增兵勇,设制造局,屹然为西南重镇”。大连城是苏元春所部边防军的总指挥部。周边山头筑有炮台八座,环形拱卫,有“连城天险”之称,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后来的广西巡抚马丕瑶奉旨巡边,盛赞堪称近代史上的奇迹的军事防御工程:“由龙州抵镇南关口,一路丛峰峭壁,层层险要,连城四山斗绝,提臣营于此,适南关、龙州之中,足资屯运。所阅炮台,以象岭、青山、白云、马鞍诸岭及关前石山者为最稳固,中路布置渐臻完善。东路以伏波岭为最峻,西路以葛麻岭为险,炮台地营,仿照中路,择要分筑,俱能得势”。
最让后人崇敬的是,这些全部炮台工程建设共用去白银四十多万两,相当于广西边防军一年的军费,但当时清廷拨的经费十分有限,大部分经费都由苏元春自筹垫付。他不仅捐出俸银,还变卖田产,停建府第。后来,由于清廷不能给他全部核销这些国防工事的费用,他无法还清债务。于是,他被控“缺额扣饷”问罪下狱充军新疆。
犬儒锦衣玉食,英雄空立荒丘,历史给苏元春将军一个抗法民族英雄的辉煌,也给了一个悲情的结局。
无论如何,近代史铭记着这样一个事实:法寇之所以不能越南疆一步,在越南境内有陆荣廷将军游击战之牵制,在国境线上慑于苏元春将军国防工事的稳固,慑于千里边防上壮汉边民同仇敌忾的气势。中法大战后的近十年时间,苏元春将军的边防军和陆荣廷将军的游击队互相呼应着,暗中结成战斗同盟,守卫着大清国的南疆。但在这两位当时堪称大清国最勇猛的军人初遇的时候,竟充满了惊险和传奇。
民间广为流传的是这样的故事版本——
深知法寇虎视,伺机入侵情形的苏元春将军一接到兼广西边防军务督办的命令,就把原驻柳州的提督衙门迁到边城龙州。提镇大人迁驻节地,扈从如云,声威赫赫,地动山摇。但就在苏元春将军刚到龙州,参加完地方官举行的欢迎宴会的当天晚上,正要解衣休息的这位提督大人却听到禀报:竟有当地游匪一人,只身来盗提督大人今天骑着入城的坐骑,已被擒获。
往常碰到这种事,一般就是就地正法,人头落地。但心情很好的苏提督哈哈大笑,说,咱这里虽比不起周亚夫的细柳营,也不至于让哪个胆大包天的偷了本提督的马。看看去,是什么人有如此胆量。
苏元春将军亲自坐堂提审,拍着腰刀,喝道:“噫,你这小子胆大包天,为何不偷别人的马,偏要偷本提督的马,你不知道这要犯杀头之罪吗?”碰到一般的老百姓,明知要死,早就魂飞魄散,但令人惊奇的是,就要赴死的盗马人竟然毫无惧色,相反,英气逼人地回答:“小民们只有一匹马,偷了他就什么都没有了!提督老爷的马成群,我偷了一匹,你还有大把马,提督老爷何必为了区区一匹马而失大度,落个小气之名呢!”苏元春将军不禁莞尔,他不是不明白,敢于偷马的人,无非是所谓的关外游匪,大多是当年一同在抗法战场上的老弟兄,裁军解散,衣食无着。想想,他下令把陆特宋放了。
更惊险的一次是在不久以后。陆特宋初拉队伍,力量不强,有一次袭击法军失了手,被法军抓住了,一共24个人,陆特宋也在其中。法国人并不知道这里面就有匪首陆特宋,但这种情况一般就是按清、法两军的约定,将这些从大清国出来的游匪送交苏提督大人,法军派军使监斩。
苏元春知道这里面有胆大过天陆特宋,有心救人,但法人不依不饶地监斩。怎么办?想了想,他做了精心布置——
杀人之时,刽子手砍人如切瓜,连杀了23个人,监斩的法人连声叫好。但就要杀最后一个人时,在苏元春的授意下,执行官给刽子手使了个眼色,刽子手的刀竟然失手落地。正在高处看杀人的苏元春义母打了下寒颤。刽子手刚弯腰捡刀,义母高声叫停,说这个人不该杀,留给你将来有用。法国人也无奈,因为不知道身份,也高抬了贵手。
不到30岁的陆特宋面对滚在地上的23颗人头,此时此刻仍面不改色,苏元春将军越看越喜欢,索性让他留下来加入军营。但不久,陆特宋借故逃走,回到了能让他尽情放纵天性的游勇队伍之中。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军人的盖世奇缘。苏元春将军是尚未显山显水的陆荣廷生命中的又一个大贵人,直到将来,苏元春这位提督大人还亲自给这位从小到大只有乳名陆特宋(或陆亚宋)的抗法英雄起了大名——陆荣廷。苏元春虽险杀陆荣廷,但陆荣廷的大名却得之于苏元春。两位杰出的卫国军人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着近代史上中国南部边疆的“马奇诺防线”,使猛虎伺羊一般的境外之敌十几年来竟无从寻觅下手进攻的可乘之机。
剿与避:彼此心照不宣(14)
和举国上下饱食终日、昏庸碌碌的清廷官吏不同,具有独特战略眼光的苏元春将军深知关外游勇是抗法卫国的另一道“南疆长城”,其中一股游勇游维翰部还曾是自己的部下。从法理上说,游勇们是大清的“匪”,更是法国侵略者要处心积虑消灭的“敌人”,而对于游勇自身,他们被国家遗弃,重新投入了反清组织——三点会的怀抱。他们之于清军,是反政府武装,互为敌人。只有清、法两军,是名义上的盟军。但实际上,清军和游勇才是暖味的“盟友”,法寇才是共同的敌人。
在这个典型的东方式的命题展开下,在近十年时间里,在中越边界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局面。为了殖民地安宁,法寇剿游勇,可是剿不胜剿,疲于奔命;大清官军也在剿游勇,却愈剿愈多。一有机会,官军就暗助游勇袭击法寇,越战越勇。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兄弟睨于墙而御辱于外”这种东方文化心理的法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损失惨重。而游勇游击队的队伍却越发壮大。
陆特宋这个从孤儿、乞丐成长起来的游击队领袖在队伍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这个时期他的两段话流传后世,成为草根义盗们的精神教义。他说,即使身在绿林,也要分出敌我亲疏,要坚持三不抢:一不抢大清的百姓,二不抢穷苦人,三不抢驻地附近的人。另一段话是,有一次陆特宋的一个手下抢了驻地附近的越南人,陆特宋十分气愤,立即对这名手下行使“山规”,斥责道:“我们在这里吃饭,就不要在这里屙屎!”
后来,陆荣廷将军在回忆这段峥嵘岁月时,在他自撰的武鸣《上将台碑记》中说:“慕义者渐来归至数千人”。
从越南的芒街到云南的剥隘,是广西、云南、贵州和越南接壤的“三不管”地区,在越北的三宣、北宁,也是“两不管”地域。陆特宋所率游勇游击队,时而出现在越境的驮隆、那东、车渠、布渠、那岑、高平一带,时而又出现在云南的广南、富宁,当地官吏还未来得及反应,他们的身影又已经出现在贵州的兴义府,折而返身回到百色、平马、思林、果化。
对于这样的“敌人”,苏元春将军只有赞赏。也由于有了这样的“敌人”,才使得名义上的盟军,怀有虎狼之心的真正敌人——法国侵略者竟十几年来无法腾出手来向清军射过一枪,而苏元春将军殚精竭虑、栉风沐雨率部大清边防军督造的浩大、严密的军事防御工程上的数以百计的克虏伯新式大炮竟没有机会向法寇开过一炮。
游勇游击队也心照不宣,很少与大清官兵直接接触,他们不占据城镇,不杀官吏,大清官吏鲜有问罪于他们。不堪其扰的法军一次又一次向大清政府发出通谍,限期剿灭以陆特宋为首的“游匪”。畏洋人如虎的清廷也对苏元春将军三令五申,负责清剿。
朝命不可违,作为军人的苏元春将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苏部的大清边防军也动不动就大张旗鼓,约同法军会剿陆特宋股匪,可惜,每次总是扑空。其实,在每次进军之前,苏将军就已派人通报让陆特宋率众转移。
就这样,每当法寇气势汹汹指责大清政府,这样声势浩大的“剿与避”的游戏就上演一次。清军是扑空,是全身而退,但法军要退却没那么容易,陆特宋的游勇游击队依照大清边防军提供的准确情报,不时狠狠地在后撤回防的法军身后咬上一口,弄得法军反而损兵折将,哭爹叫娘。法军对陆特宋,或者陆亚宋这个让他们听起来就头皮发麻的名字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在广西,清末有四大游勇首领,若论抗法功绩,首屈一指当数陆特宋。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中,陆特宋率领以壮人为主的游勇游击队,创造性地开展了近十年的游击战争。其实,不管是先秦以前的百越人,还是后来的壮人,勇敢善战的历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二千年前秦始皇大军横扫六国,何等威赫。但征服岭南,天下无敌的五十万秦军就历时四年,损兵折将过半,才征服了岭南。直到近代,壮族村寨仍有承袭历史传统的“结合团”制度的存在。这个制度是各村各寨自行约定的,其实是一种军事联盟:遇到侵扰必须互相援救。凡加入“结合团”联盟的各村寨,规定“守望相助”、“起团堵御”,若“遇盗劫等事”,“齐出追捕”。一村寨有险情,立即以擂鼓、鸣枪、放地炮、鸣锣、吹螺号、送鸡毛信等方式通报邻村邻寨。接到信报的村寨,立即组织全村寨的青壮年,手持粉枪、长矛、钢叉、大刀、毒箭、硬驽、木棍等武器,前往出事地点。出征队伍的后面还跟着巫师,负责请下神灵保佑胜利。每次出征结束,队伍各自散回家。治伤葬死,均由村户共同出资。没有按约出动的村寨要受责罚,如杀猪赔礼,负责安葬死者,到庙里向神赔罪等。在宋代和明代,每个壮族男丁更有“炼刀铁”的习俗。一个男孩生下来,就算落地成丁,他的父母用一块和他体重一样的铁块,用红绸系好悬在小孩的床头,称之为“炼刀铁”。男孩长到能举起铁的时候,就以此铁打成一把终身不离的护身刀。男丁们从小到大,闲时由土官聘武师爷教其习武,有事就参与出征。
壮族社会全民皆兵的历史风俗和“结合团”这样的民间自卫武装制度,在陆特宋成长的时代,便衍生出歃血为盟的帮会组织。如陆特宋所参加的三点会就是这样的组织。在他所率的游勇队伍中,三点会组织是领导核心。在中越边境,壮族又是跨境民族,因此,陆特宋游勇游击队如鱼得水。游勇们袭击法国人,抢来的东西,不仅供己所需,也分给当地中越百姓。这些百姓,绝大部分是广西壮族和越南的岱侬族,语言风俗、血缘其实都是一个整体,百姓们不仅不怕游勇,还常把法人和清军动向提供给他们。具有领袖天才的陆特宋继承了壮族会党的传统,又用于治军,所部游勇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陆特宋用兵,对壮族传统兵法运用自如,在广阔的抗法游击战场上,陆特宋所率游勇游击队,大小数百仗,均使用适合岭南石山区的战略战术,游击健儿出没于茂密山林、连绵石山、洞河溪涧之中,如让手下兵士赤身露体趟过水田,悄无声息逼近夺取目标,就是他的独创战法。壮族传统的“岑家兵法”和三点会组织长期的积累,加上清军心照不宣的配合,使陆特宋的游勇游击队几乎每战必胜。
苏元春将军的大清边防军和陆特宋游勇游击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制造着“剿与避“的战争游戏,堂堂的大法兰西共和国军队吃尽了苦头,空有鲸吞蚕食之心,却如鲠在喉,寝食不安,无可奈何。对于陆荣廷将军而言,他在35岁以前就做了这两件事,一是参加会党、游勇;二是抗击法国侵略者。这一人生阶段,是他的峥嵘岁月,他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勇士。其麾下游勇游击队在没有清政府兵饷供给的艰难困境中,依靠自身积聚起来的力量,在战争中取之于敌,坚持抗法斗争,坚韧不拔,顽强抗敌,有效地遏制了法寇对中国的渗透。陆荣廷将军游勇游击队极盛时达到5000多人,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法寇穷于应付,被打击得焦头烂额,只好一边勒碑悬赏缉拿陆特宋,一边胁迫大清国政府将陆部游勇逐出中越边境,并严加制约。
陆荣廷将军率游勇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抗法战争近十年,保卫了中国领土免遭法寇蚕食,其功绩犹如岭南巍巍青山,浩浩绿水,不可磨灭。(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本系列文章所参考文献资料出处在连载结束后将一一列出,感谢文献资料撰写者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