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土人香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吕俊彪:《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21#
发表于 2009-12-21 15:51:00 |只看该作者

左江古埠——下楞民族文化村掠影

左江古埠——下楞民族文化村掠影
乐途旅游 2006-3-12 12:57:00

下楞是一个坐落在左江下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的古老壮族村镇,含“古村、古街、古埠”为一方,纳“民族、民俗、民居、风景”为一体,素有“前河后溪,左狮右象”之称,为“左江四大古埠”之一。

来到下楞村口,抬头便见一座高大雄伟的新立牌坊,上刻着名书法家陈政先生临终前写下的“下楞民族文化村”7个大字。下楞有“一村两街八巷九码头”之说。“一村”即是下楞村。全村近600户3000人口,多为梁姓壮人。“两街”即是明清老街和民国百间骑楼新街。新老两街沿河相接,足有2.5公里之长。新街百间骑楼保存完整,从中可以窥见近代南方骑楼街市的风情。明清老街原为一条青砖古屋街,由于受到炮火和人为的两次大破坏,至今街已不成街,但行走其中,仍可拾取许多民族古风。

“八巷”即是沿着明清老街从上而下所设置的那康巷、正宁巷。永康巷、中华巷、祥集巷和大王三巷,每巷都设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巷门。“九码头”亦即这些古巷跨过老街正对着左江的码头,外加新街码头和新村码头。最具壮族特色的码头是中华巷码头,全用坚硬的青砖砌成,人们无论是穿鞋或是赤脚,挑货担水行走其上,绝不会滑倒。一个小小的村镇,沿河竟有九座码头,足见下楞昔日之繁华。

下楞民族风俗尤为奇特,最具特色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逆水龙舟竞渡、五月初一(拟改为九月初九)的老人提篮节,还有正月十二的吃粽节和九月二十九的粽饭节,更有为节庆或祝寿而做的“放河灯’和“上天桥”。下楞敬重文化,崇尚教育,尤以节衣缩食苦送子女读书蔚然成风。村中自明朝以来建有敬字亭一座,是下楞文化村之标志。下楞特有的古乐也十分丰富,有《秋梧桐》、《一炷香》、《点子指》等,多彩多韵,优美动听,全属下楞的民族原创作品。

下楞不但民族风俗奇特,风景也尤为优美。下楞枕江傍岭,近山临水,绝壁垒垒,奇石处处,险滩环生,秀水黛染,红棉擎炬,绿竹摇风,风景委实瑰丽,更有神奇美丽的两千多亩宽的壶天岛连接村尾,非蓬莱仙境所不能比。环绕着壶天岛周边,下楞脑h有如下主要景点:

……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22#
发表于 2009-12-21 16:01:00 |只看该作者
转了这两篇,我忽然想:“自治军司令”梁聘卿不会是下楞人吧?那样的话,扬美“四月初九”事件又该如何分析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1 16:02:43编辑过]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

听众

6579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7-21
注册时间
2005-8-15
23#
发表于 2009-12-21 10:08:00 |只看该作者

文章涉嫌将阶级(阶层)矛盾误读为民族矛盾并把民族矛盾扩大化。

那时当地有什么样的阶级(阶层)矛盾呢?我认为主要有匪军与平民的矛盾、商人与农民的矛盾、街墟居民与村庄居民的矛盾。

扬美墟上居民,据称分别来自山东白马和广东南海,但使用平话作为社区语言。南宁郊区有不少跟扬美墟上居民一样使用平话的人群,他们与周边壮族人为什么能相安无事?是不是因为其他平话人群多为村民、农民、平民呢?

扬美墟临江而建(文章说是“三面环江”),“自治军”怎么实现包围呢?又何来周围的山头“满竖白旗”?我认为“自治军”能把扬美墟几个不临江的闸门堵住就不错了。

网上查到,当年被烧毁的只是扬美墟八条街之一的振兴街,其他几条街并未被毁。“振兴街于民国11年(1922)农历四月初九被土匪烧杀抢掠,一把火把街上的店铺和牛行变成废墟,禁约碑也随着振兴街的衰落而不为人所知。”(见http://www.nnjn.gov.cn/contents/6/12226.html)振兴街衰落了,整个扬美古镇真的就此衰落吗?

这个“自治军”确为匪军,而且这个“自治军”为首者或其随从很可能就是扬美附近村的人,因此不排除附近村民趁乱抢掠(“自治军”不会伤害他们),甚至不排除有普通村民参与包围扬美墟的行动(也可能只是围观看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24#
发表于 2009-12-21 11:53:00 |只看该作者

吕著认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使得扬美人更为注重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喜欢“有福同享”的壮族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两种不同财富观念冲突的结果。”也即“均贫富”和“独享富”之间观念的差异,是“贫富冲突”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论述得很到位,个人是很同意这一观点的。

纵观中国农民运动史,哪一个事件不是因“均贫富”和“独享富”之间矛盾冲突到极至的结果呢?

先贤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公”

唐末黄巢起义也自命“天补均平大将军”“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提出“均平”思想

北宋农民起义中,王小波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南宋的钟相也有“等贵贱,均贫富”

太平天国也希望“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近代农民革命运动的“打土豪 分田地”也是众所周知。

但是,这些历史事件,和“族群”的文化观念有什么关系呢?本质上还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财富之争而引起的吧(当然现代人不喜欢这种“仇富”观念)。

从传统上看,壮族人的确实缺少“从商”生计方式,而平话人(蔗园人、菜园人等)多从商(我相信如果他们迁入时土地还没被壮族人占完,他们也一样会做农民,毕竟在中国传统中还是重农轻商的,农业比商业生活上要稳定得多呢。比如徽商之类的,就算挣了大钱还是回乡买土作地主呀。)

但是,这应该不是杨美周边人壮族人“仇富”的事由,也许更不是引起“板人”和“平话人”之间冲突的内在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25#
发表于 2009-12-21 12:17:00 |只看该作者

在田野过程中,其实也遇到不少壮族和瑶族、苗族、高山汉之间因资源(主要是土地)之争引起的矛盾的事例。

五十年代的资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壮族人经常欺负瑶、苗族人,这些都是事实。

壮人是最早在广西居住的族群,占有相对瑶苗等更好的土地,这和“谁先到谁先得”“”谁先开谁是主”有关。

也许因为这样,平地的壮人有“主人”思想是很有可能的。

杨美平话人是外来人(他们的历史有可能没有追述到宋时那么那么早)因经商貌视生活得比壮族人好。

如果这样,主人“周边壮人”不高兴是有可能的,加上那些经商的平话人可能经常做了些“奸”事,这和向来以“诚实”为本的壮人性格形成冲突那是难免。

我想这才是造成事件的原因,加上有“自治军”的洗劫作导火线,发生壮人“趁机勃乱”的事情是很难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26#
发表于 2009-12-21 12:19:00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也希望作为曾经主人的僚人同胞们

咱们一定要本承壮族人包容的心胸,有容乃大,这样才能真正强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67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10-5-21
注册时间
2010-5-19
27#
发表于 2010-5-19 22:38:00 |只看该作者

       钱钟书先生曾道,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也,而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依本侠之见,吕著乃问学之作,非朝市之学。故请讨论诸君,勿以“显学”之见论之。有心向学者,可阅当代人类学、史学之前沿作品,知其基本理念、方法,而后言之。

      至于板人之愤青者及吕之拥趸者,亦勿需为此有过多论争。盖公道自在人间也。学问者,结二三素心之人,于荒江野芦之中,坐而论道,岂不快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2:56: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4:29 , Processed in 0.153971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