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9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它山之石]珠江三角洲的统合农业系统(日译中)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3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珠江三角的統合農業系統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7-02-09  


珠江
三角的統合農業系統

統合農業系統:在限制的農業範圍內,利用不足的資源,再加上經驗知識的結合,及鄉村住戶利用廢料的一種小規模自給自足式系統。營養與能量在這系統不停地循環,能節省資源並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此種系統正在開發中國家廣泛地實行者,這份資料提供了顺德勒流镇中池堤系統與外界生態共生共存的關係。這裡有高度的生產,而它的經濟規模是別的地方無法比得上的。這份文件將以(1)人類池堤系統的生態環境;(2)以及人類經驗的成果;(3)生產的一些瑣事;(4)生態共生共存的現象為焦點。

統合農業在南亞及東南亞已是一種很古老及廣泛分布的操作系統。最近在其他地方也採用此種系統。這系統中也談到家畜、家禽、魚事及季節性的輪植。少數的豬、鴨、魚等提供蛋白質,並有少數的現金收入,而榖類的殘渣及動物排泄物也可飼角及栽培田中榖物。這種統合農業系統已維持了幾世紀小規模農業。

這種傳統農業系統被已開發國家忽視。他們認為小規模的操作無法滿足植物的急需,但事實上傳統的統合農業系統已得到最好的發展,並用於廣泛的地理及經濟範圍。但這種統合農業系統已引起西方學都的重視。东亚統合農業是以高度的智慧及農夫們多代累積的經驗為根據。东亚各国的科學家也參與人工榖物的種植也在這系統上帶來更大的成就,科學上的系統分析也就被確定了。自從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在統合系統建立之前被先完成,於是一個危險的情勢也就轉危為安了。

更進一步,由於為增進科學的傳統農業系統的研究與瞭解,但是趨向於極端細微的物理、技術、生態方面的研究。例如:從飼養魚類和肥料池中透視動物的特性,尤其關心池堤系統的運作,而對於聯合細節研究與大規模研究之間的關係則像池塘與塘基或與普遍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Furtado已證明〞限制〞會阻止一個較完全科學方式研究的進行,增進統合農業的研究與傳播對於社會和自然科學都是同等重要的。當然主要影響統合農業的因素並不只是能量、物質而已,我們還要瞭解其中社會、經濟方面的複雜。

珠江三角的顺德勒流镇實施了三年的研究,珠江三角作为一個密集農業和新鮮水源漁業的統合系統已發展了2000年了,這份報告就是呈現此地能源系統和環境的大概,也注重人類生態和池堤系統的發展。營養與能量的循環代表一個重要的資料,因此農夫及管理組織方面尤應重視廣泛地認知此種系統。作者們相信〞綜合〞是奠基於對精細研究的瞭解。如此一來,所謂的ad boc干涉所引起的問題就可減輕了。

生物的環境

珠江
三角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方,而廣州是其文化和經濟的核心。三角是由幾條河川沖積而成的,它是由人為與自然的水道穿越、交織而成的迷宮。珠江三角的土壤是由河流沖積所造成,富含有機物,在順德主要是稻田土壤,但在珠江三角發展為池堤系統之前,已有沼澤土的存在,經過幾世紀的〞集中栽培和灌溉 〞之後,三角的土壤已發展為層次分明的土質了。

三角
的土質包括軟砂、黏土和礫岩,而在河流轉彎處會形成沖積,土壤就在此時形成,而這些沖積土上可用來當墓地、牧場及林地,從前樹林被強烈地侵蝕,但自1949年起再造材。

三角
的氣候是溫暖多雨的,並受季風循環的影響,它的特徵-在順德每年平均溫度是22.0℃,各地平均溫度是15℃,在最熱月28.7℃(七月)或28.4℃(八月),在最冷月13.0℃(一月)或14.7℃。夏天熱且多雨,最高溫是37℃和1700mm的雨量,平均年相對溼度是82%;在六月則為85%,而在一月只有76.9%,雖然是普遍潮溼,但在蒙古高壓下,冬季氣溫最低至1~2℃,每年平均有2~3天降霜。日照率平均為2000~2250p.a,东亚大陆易遭氣候帶來的災害,主要有(1)春旱;(2)季風雨引起的天水氾濫;(3)夏季有205次颱風。而在1949年這些災害由於防颱及水源補給等措施而減輕了。

現代政策內容

在文革之後,採行了促進鄉村發展的新政,實基於-應用傳統資源及合作勞工制,其特徵是:(1)農業優先於工業;(2)現代和傳統技術並用;(3)由中央指揮地方來運作、管理,而其主要目的則是促進種植和計劃的實行。發展農業可使國獨立自給、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量,並促進鄉村發展,此外農業也重視廢物處理、循環和畜牧業生產的研究,並鼓勵人民普遍參與種植。

社會生產的組織

在1960~1970年地方管理結構已建立了三條帶子形成:(1)人民公社(2)生產大隊(3)生產隊。家庭在亚洲的社會組織是最小的單位體,可擁有小的園地並飼養牲畜,而人民公社中最小的農業生產單位是「生產隊」;一個生產隊有20~30個家庭,有農業工具(但不私屬),介於中間的是生產大隊,它是管理與種植的單位,它執行的活動自:建設或管理排水、灌溉系統,土地的修建、增補計畫,並操作農化工業,同時生產大隊中也設有農田機械修理店、學校及健康站,最高的單位是人民公社,它執行比其他階級大的活動,也操作較高層次的管理,並配合政治及社會來運作、管理。

珠江三角的勒流人民公社有5044公頃的耕種地和87000人口,組織成19000戶,舉例:順德自治區的魚池、1330頃的蔗田、752頃的桑樹田,私人用田佔130頃,產物可供住戶食用並在市場販賣。水果及油仔也種植一些,並和主要作物輪植,同時飼養小雞、鴨、鵝、豬、水牛;農業只在少數地方機械化,人民公社包括兩個小的自治中心(勒流和黃連)。

勞工資源大概有36000人,編成29個大隊和257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有150~500人),雖然組織畫分明顯,但其中有一些特殊團體從事養魚及桑樹栽培,勞工則來自各種特殊隊伍,例如:inter alia,它從事運輸、機械修理及維護工作,其他的隊伍在自治區中有小規模製造業,生產自治區的用品以供出售。同時,自治區的農業生產是被不同組織所支持的,例如:農業科學組織、州郡中飼養魚類組織。自治區農業協調中心、農業團體組織、特殊私人生產隊伍,而巷在州郡中的研究工作則由科學及科技學會來執行。

從14世紀始,珠江三角的人民開始挖掘池塘,而其被挖出來的塘泥就被用來建造池塘四周的塘基,西江的中游到下游提供了主要的魚苗來源,因此早期人為的池塘就用來飼養魚類的商業價值上。

第一種種植在塘基上的作物是果樹,特別是荔枝和龍眼。跟過去本地作物的傳統一樣,此處果樹的培養提供了大市場中水果的需要。本處水果的培養可能是因為本地快速向海發展所導致的地下水面下降的反應,此時劃分稻米成長的塘基也不能將水儲存在池塘中,如此一來,果樹和池堤系統中材料和能量的輸出和輸入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喪失,雖然這二種作物當初是基於相同的農業單位的,果樹的種植是對塘基地區最簡單的土地利用。

桑樹的種植、蠶的飼養和絲織品的生產,在珠江三角已約有2000年的歷史,且可提供家庭的消費和增加國家的稅收。1250年前當唐代初期開放廣州為國際港口後,為了配合快速的商業成長,已將這種活動發展至實用工業化的階段。當13世紀少數的塘基被用來種植桑樹時,魚類的飼養和絲織也的發展被認為有地理上和觀念上的不同。因乾旱炎熱等因素使的絲路荒廢,太湖絲的需要大減,及至阿拉伯帝国兴起,善於航運使得廣州商業大盛,廣州絲的需要大增。自從1620年後,桑樹普遍種在塘基上,實驗證明其利益較種果樹為佳。而用飼養魚類的剩餘物和蠶的排泄物來施肥於塘基上,可使桑樹長出較多的桑葉,以利養蠶。自從1650年後,民眾開始以桑樹和大麻代替果樹的種植,此過程一直持續到1800年,當清政府除了廣州外關閉了所有港口時,廣州絲的需要快速增加,而價格也提高不少。稻田在此時也被改造成池堤的系統。

第一座現代化的紡紗廠於1866年建立完成,在紡紗過程的技術被改進為工業化後,其品質的精進導致價格上升的30%,而本地區絲的生產量也不斷增加,順德縣也演變為桑、池、堤系統改變的最大地區,提供了三角上75%的絲生產。

到了19世紀末已有6700公頃的稻田被改為桑堤系統,到了清末(1911)珠江三角有66700公頃致力於此種農業型態,到了1925年,廣東絲的生產量達到最高點,有93000公頃致力於桑樹的種植。但到了19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來臨時,絲的生產量產生了巨大的下跌。

甘蔗在本地區也約有2000年的歷史,但大部份種在高地及乾地地區。自從宋朝以來,番禺縣便是重要的糖產區,但因不定的生產量導致相對性的品質不良,然而大致上仍能供應本地的需要。因為利潤很小,所以工業化的改進速度很慢。但在經濟大恐慌後,廣大的桑樹種植地區被放棄,約有一百萬人失業。為了尋找代替桑樹的作物,企業家從爪哇及菲律賓等地引進甘蔗的新品種,許多放棄種植桑樹的地區改種甘蔗。本地第一間的製糖廠於1936年建立於順德縣境內,廣州地區糖業工業化的重心也從高地改變到池堤地區,因此在順德、鐘山、南海縣境內也有6700公頃改種甘蔗。

另外,此地的絲也收到日本絲和人造纖維的衝擊,使得絲價格下跌。因為珠江三角地區只剩少數食糧作物的生產,使稻米價格全國性的上升,昂貴的米來自其他地區或海外。不能以現今貧困的絲織[品收入來購買昂貴的米,許多本地區的農民放棄了池堤系統的耕作和廣泛而密集的稻米和其他食糧作物。

魚池的挖掘和塘基的建築傳統上被認為是改變自然景觀來製造一個正式的經濟的農業地區的最好方法,是改變自然的計劃中一個較有生產價值的一個時期。自從1949年以來,市場需意已經成為決定本地池魚系統中作物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池魚系統中的組成成份和過程,已經和一連串的輸出輸入系統逐漸結合,此系統也變換為一連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的複雜性,空間和時間上,齊耕和輪耕上的精密性。

塘基上的組成物

完整的資源系統可以讓系統內的每一資源有充分的利用和回收,不需要外來物的幫助而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型態。順德縣堤池系統的重要產物是魚。魚飼料和魚池肥料來自於塘基上的農作物。最重要的作物是桑樹和甘蔗,桑樹和甘蔗隨著國內和國際市場對於絲和糖有不同的需求而有輪種的現象。為了平衡市場需要以及魚池本身的需要,塘基上必須多種作物輪種,塘基景觀因而時時改變。

塘基上大約有四種農作類型:種桑、種甘蔗、種水果及其他作物。珠江三角的塘基比其他理想整合農業系統地區有更大的功能和更多樣的型態。基塘層面寬約6m--10m,高度在0.5m--0.7m最理想。在珠江三角中基塘寬度多在6m--20m間,若堤面過窄,作物種得少,收成就不好了。若太寬,則要從池中挖取足夠池泥做為肥料又有困難。基塘高度在水面以上0.5m--0.7m最適宜。這個高度的基塘可以獲得池水的灌溉,非常便利,並且池水會滲入基塘土中,使植物根部得到足夠的水分滋潤,低堤(高度小於0.5m)上的植物,根部易受到水侵害而腐爛,在多雨季節、洪水期間也容易遭氾濫之災。高於0.7m的基塘,由於太高,很難吸取足夠的池水來灌溉。

珠江
三角上基塘、水道交錯,由於輪種,所以呈現出一幅隨季節變化的景象。農業非常發達,基塘上不斷地種植作物、變換作物。農作物與畜養動物、養殖魚、蠶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主要的經濟作物--桑樹、甘蔗、各種水果(特別是荔枝、龍眼、香蕉)用來飼養家畜、魚類,或者運至市場買賣。

三角中,有9400公頃的基塘用於植桑,桑葉的用途是養蠶。桑葉一年可收成8--9次,時間在三月到十一月之間。在這地區每一公頃的基塘平均每年可生產22500--30000公斤的桑葉,這些桑葉可生產1875--2250公斤的蠶繭。順德縣生產的蠶繭佔蠶繭量的百分之九十。珠江三角的氣候適合種桑和養蠶。桑樹在25℃--30℃下生長的最好。12℃以下生長會受到阻礙,而在30℃以上且乾燥的氣候下則無法生存。這地區的桑樹在十一月底前修剪,然後在桑樹下空地種各類蔬菜作物直到第二年二月,在此時(十二月至二月)氣溫對桑樹來說太冷了,無法長葉子。另外,在雨季裡也禁止採收桑葉,以免對桑樹造成傷害。

桑樹靠雨水以及池水灌溉維持生長,另外基塘土地也吸收池塘滲透進來的水,使土表下35cm深的桑樹根部得到滋潤。即使在乾旱時期,基塘也可從旁邊的池塘輕易地取得灌溉用水。

溫度和濕度是養蠶業的兩項重要條件。蠶只生長在15℃--32℃的環境中,高於40℃且乾燥時期則會死亡。相對濕度70--80﹪時才是適宜的環境。除了冬天之外,在其他季節裡,乾燥的蒙古氣團甚少侵犯此地,珠江三角的相對濕度提高。從五月到九月之間,過渡的高濕高溫形成的悶熱不利於蠶的生長,但可利用搭建的竹棚、竹架成層狀,通風、散熱,用來降低養蠶室的濕度和溫度。

珠江三角的桑樹,在最後一次收成後要修剪,此時基塘上種下各類蔬菜作物,另外桑樹和甘蔗的輪作方式可以減少植物的病蟲害,還可以增加部份收穫量及改善土質。

三角
上有15300公頃基塘種甘蔗,平均每公頃年產75公噸,三角上的產糖量佔12.5﹪,亦是主要的產糖區之一。甘蔗很能適應此地的氣候和降雨規律,它所需要的大量水分來自於6月至9月間的雨水。甘蔗在20℃以下生長受阻礙,10℃以下停止生長,珠江三角的氣溫是很符合甘蔗的生長條件,而且絕少有霜害發生,基塘上的甘蔗每年秋天即有收成。

初春桑葉未開始發芽前,基塘上種了大豆、芋頭、花生和其他蔬菜,這些作物在五、六月時可以收成。在基塘的邊緣種上果樹(如:香蕉、芭蕉),除了有果實收穫之外,亦有保護基塘土不至於被雨水沖刷流失。夏天和秋天時,池塘邊上搭築竹棚、竹架,用以支撐瓜類植物(冬瓜、葫蘆等)的生長,瓜類的葉子以及一連串的竹棚對池塘有遮蔭的效果,避免池水溫度過高而危害魚類,每年11月桑葉最後一次採收後,基塘上便種植甘藍、芥菜、胡蘿蔔、蘿蔔。在11月與2月間,可有兩次收成,最後一次收成在二月。農民也利用了所有可利用的土地,種植玉蜀黍、甜馬鈴薯等等作物,土地的利用甚至包括了基塘斜坡、路旁、住家旁和水道邊。還有在水道裡可種水風信子、浮萍、水萵苣等水生植物,用來養豬、養魚。

堤池系統的質能流能

完整的農作是一種舊式的耕作方法,這種耕作方法是農業精耕化的結果,也是1949年以後農村發展政策的實現。雖是以一致的經濟及生態學原則為基礎,但整合系統進一步發展的最主要目的有以下四個:每單位土地有最大的產量、國家的自己自足政策、基本物質的生產、資源的二度利用。珠江三角的堤池系統,包含乍看之下非常複雜的池塘、堤基及一般環境中物質和能源的連繫,但事實上,此系統的組成份子構成了相當容易理解的整合系統。

池塘是這個系統的中心,為了建造及維護魚池,人們挖土來建造或修築塘基來劃界,並可在上面種植供給池塘的作物。池塘要養魚時,在注入水之前,必須有清潔的措施並且要施肥。放入魚池的物品包括從一般環境中獲得的石灰及魚苗茶子餅。還有得自畜牧和塘基的有機肥料、或因塘基的自然侵蝕作用滲入池塘的土壤及有機物質,不過這種作用每年會中斷二、三次,因為池中含有豐富有機物的泥巴被挖出來作塘基。

池塘的水是得自於水到引入的河水,但河水帶來營養物、污染物、動植物、病菌。水的來源除了河水之外,也來自雨水。雨水經由塘基流到池裡或直接落在池塘中。水經池塘的排水作用而受到控制,此外,水也因蒸發滲入塘基土及灌溉塘基上的輪種作物而減少。魚及魚苗隨著河水進入池塘,一些銷路好的魚就在當地賣出並食用,但大多數的魚被運入市場。在順德縣生產魚的70%是活賣的,但大部分銷至廣州、香港。魚類銷售是這個扇形農業區-珠江三角最大的收入來源,也是總產量的50%,活魚出口量的80%。此外,殘留的魚還可以用為池塘的肥料,而魚鱗可製造成魚膠。

堤上還有一個相關連的副系統。輪流種植的桑樹和甘蔗是此副系統的主要作物。種桑樹的泥土即是從池塘泥土挖取出來的,並用富含營養的池塘水灌溉,同時也解決了池塘優養化的問題。種植桑樹最主要的目的是養蠶。此外,桑樹皮可製成紙,樹枝經過修剪後,也可用來當做攀緣植物的支架,或當作燃料。

跟桑樹有極大關連的蠶的飼養。蠶飼養在特殊的飼養棚裡,蠶繭被送到附近有製造紗的郊區,大部分的紗成為國際貿易的一部分,製造絲產生的廢水、剩餘的蠶繭和死去的幼蟲再倒進池塘中餵魚。

甘蔗是和桑樹一年輪種或兩年輪種的作物,主要的產品是提鍊蔗糖,副產品是根與葉子。幼葉可用來餵魚和豬,老的葉片可用來遮蓋竹棚下的作物,和成為燃料。根也可以當作燃料。糖提鍊後的殘渣再倒回魚池養魚或送到塘基的豬欄餵豬。

豬是養在塘基上的豬欄裡,小豬是從外地買進握在當地培育。從外輸入此系統的東西包括糖提鍊後的殘渣、水中的風信子和其他蔬菜的剩餘物,這些東西都是用來餵斷奶的小豬,豬的尿是池塘的基本肥料,因此它被稱為「會走路的肥料製造廠」。它的糞曬乾了後,和煤土混合,可作為燃料。

小竹林叢和果樹是種在塘邊的坡上,一方面充分利用空地,一方面可保護堤邊的土壤不被沖刷進入魚池中。這些竹林做成竹竿後,可製造籃子及竹棚的支架。不用的竹子可做為燃料。此外,竹子和塘土混合,可製成釉的磚,因而提供了造房子和裝飾的基本物質。

這個堤池區的基本食物(除了米外)和堤池區中人們住所的選定是為配合此系統本身的。當地食物充分供應使均衡的飲食受到保障,燃料都是從剩餘物中獲得的,這些產物滿足了此自治區社會及生理上的基本需要。除了將資金、人力、技術輸入此系統,人類的排洩物、家庭廢物有形成了此魚池中的有機物。

*池堤能源系統中的組成成份

魚池中的高生產量是養殖魚業的成果,它培養了許多不同品種的魚類和有機的水中生物。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這裡有許多經濟上的技巧,特別是在養殖習慣上,除了主要魚類的飼養外,還有許多生物的培養,在複雜的水生食物鏈的不同營養程度條件下,可協調著加以利用。

最上層的是草魚,以水草、浮萍等物為食物,第二層是鰱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鯉、鯪魚也是以浮游生物為食,最下層的是塘虱魚和泥鰍,因其所食的食物各有不同,因此能生活在同一系統中,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飼養方式,它在池塘中也佔據著不同的階層。

每年的四月到七月,順德縣的魚民會捕捉西江河道中中游到下游的魚苗,魚苗被捕捉於河道兩岸水流速度較慢的地區,魚苗被小心的分類,早期飼養在育苗池中,直到長成不及指長的小魚時,才遷移至它們生長的池中,但自從1949年以來,主要河川的污染已使自然的幼苗和幼蟲的供應量激烈的減少,使得孵化的小魚,在研究和培育下,使得魚苗已被簡化為能被容易飼養成功的範圍內。

早期的飼養池塘用生石灰來維護,以避免掠奪者和不需要品種的介入,也控制了魚類間傳染病的漫延,但在生石灰的作用後,池水的鹼性過高,再以茶子餅加以中和,用生石灰和茶子餅的混合使用下,可保持池水pH值的平衡,利於魚類的飼養。

用來飼養小魚也被細心的準備著,長度是從3-3.5cm到12cm的小魚,被飼養在單一或混合的系統中,但以多種種類的混合飼養方式較為普遍。其飼養的方式大致與魚苗的飼養方式相同,僅需要較多飼料,如米殼、黃豆粕、花生塊、蠶蛹、壓碎的蝸牛、魚食、水萍、嫩草和蔬菜牙等。

大部份順德縣境內的池塘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長方形被認為是理想的狀態,採取東西向的建造方式,而長和寬的比例是6:4,如此一來可利於陽光的照射,塘基也不可種植太高的樹或建築物,以免擋住陽光的照射和風的吹拂。

池中的水深在2-3m之間,而理想深度在2.5-3m間;如果水太淺,無法飼養較多的魚,也不適合多種生物的飼養,同時會產生過熱的問題。肥沃度高、陽光充足會產生許多水草,造成優氧化的問題。相反的,如果池水太深,則底部的溫度和陽光會減少,底部的水會發生氧化還原的作用,而浮游生物的減少也會影響魚類的飼養。自從加水和排水系統機械化後,保持水深的問題獲得解決。池底幾乎是水平的,從中間向兩側約有1/200-1/300比例的傾斜。本地多沙、多孔的土壤,使得塘基多以磚和水泥來建造。

本地區的魚類飼養,仍採傳統上的多生物制和混合制,外形不同或不同品種的魚類,從小魚到可買賣的大小前是被飼養在同一池區,每年3-4次便選擇性的捕捉較大的魚,在每年的飼養時同時收穫的,再分別選擇性的補進小魚,如此一來,池塘中的魚類便有不同程度的大小魚類生長在同一系統中。

因為魚的飼養密度很高,所以珠江三角洲上魚池的肥沃度也必須很高。但因有完整的資源系統緊密結合,所以高度的肥沃並不會造成生態的問題,所利用的肥料是人或豬的排泄物或是大豆殘渣極發酵的食物殘渣,都是天然肥料,投入魚池中,使池水肥沃。

餵魚的食物來自於塘基。魚平常不吃高蛋白的動物有機物,例如草魚只吃草、甘蔗、嫩葉、蔬菜等。一般來說,魚的食物中有99.6﹪是這種粗糙食物,其他由黃豆餅、花生餅和米糠來補充。池水中的肥料使浮游生物生長,供鰱魚、鯪魚作食物。農夫能預估出一頃堤田可飼養一公頃池塘的魚。珠江三角洲的氣候很適合鯉魚(唐鯉)的生長。在冬天,池水最冷也在1℃-3℃以上,這是泥鰍生存的最低溫度。其他鯉魚在5℃以上皆能生存,只有T. nilotica種魚在11℃以下會死亡,夏天池水有時達35℃這是鯉魚生長的溫度高限。

順德縣養漁人家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池水中大量有機物造成池水的優氧化現象。池中水生植物獲得大量肥水之後蓬勃生長,白天行光合作用,晚上則行呼吸作用,消耗池水中的氧氣,魚類因缺氧而死,所以池水養分和飼料要小心控制,並且要密切注意水中含氧狀況。養漁人家可以觀察魚的行為來測出水的含氧量。當含氧量是5㎎/l 時,最適合魚類生存,降至1㎎/l ,魚開始浮向水面。當含氧量只有0.2㎎/l 以下時,於便大量死亡了。底棲性魚類若大量地浮近水面時,表示池中氧氣嚴重枯竭。但由於珠江三角洲魚池的管理技術非常完善優良,所以這種情形很少發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3 17:47:00 |只看该作者
珠江三角洲本身就有富庶的农业史。历史上的欧美主要工业区,都是由富庶的农业区转型而成。本地农民有了钱,就不用大批涌去外地的城市打工,而是可以在家抽出心思“搞搞新意思”。日本的丰田、本田汽车大集团,无一例外是由“农民头”做起的小企业发家的。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12:33 , Processed in 0.18737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