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俚人并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文献通考模地考九.古》载云:“五岭之南,人杂夷僚……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难服,欲相攻击,即叩此鼓,到者如云。”
铜鼓是壮族先民俚僚古老文化中权力的象征。所谓“都老”,壮语意为“大头人”。又有云,铜鼓“藏二三面者得潜号为寨主”。拥鼓者,既为头目,又拥有年事首领的权威,铜鼓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壮族先民将青蛙和铜鼓结合形成“鼓精”,赋予其除邪降魔、消灾造福、克敌制胜的神道威力。铜鼓上经常会刻有蛙饰、云雷纹,成为图腾附着的“神灵器”,倍受壮族人的珍爱与尊崇。平时,人们将铜鼓秘藏于深山,有“埋鼓”、“封鼓”的传统习俗,祭用铜鼓事毕即封藏,只有在特定的节日和举行重大的活动时,才像清“尊神”似的,以一定的仪式取出铜鼓,鸣之以为祷视或庆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铜鼓文化。
壮族人民对铜鼓的喜爱几近宗教崇拜,壮族先民对铜鼓的敬重有着传奇般的历史渊源: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还是法器,古代战争用铜鼓宣战、助战,祭祀、节庆、婚丧、开春播种时都要敲响铜鼓。铜鼓至今仍在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中的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8 17:49: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