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蜡染艺术
---古朴的少数民族艺术,一种有"指纹"的画,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韵味也不一样,这时,美,就越发显出了它不可捉摸的深邃。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 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 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 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 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 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而且流行很广 。
(资料提供:贵州蜡染精品厂)